“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行者精进,忍者不悔。这大概是一家屡败屡战的技术公司最需要具备的品质。

因此,当过去一年中包括Google Titan、Wings、Fiber等多个登月项目 接连遭遇重创 ,来自媒体与大众的“唱衰声”此起彼伏之时,Google登月项目(Other Bets)的工程师们大概只能用“埋头工作”与“不刮胡子”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

你不能否认,Google母公司Alphabet现在的一切动作都在证明这位曾经的“梦想家”正在逐步回归现实,为技术寻找正确的商业模式

但你也绝不能轻信,Google的“不再疯狂”就等于放弃了“着眼于未来”。毕竟,“安于现状”是佩奇最讨厌的一个词汇。

Google Loon,这个目前仍然被母公司Alphabet所推崇且完全保留的全球联网项目,迎来了自己诞生以来的第二个重大技术突破。

而这个突破,将有望成为Loon迈入商业运营阶段的关键契机。

 Google Loon利用人工智能取得的第二个技术突破

昨天的硅谷是个阴雨天,但Google的X实验室内部却人来人往,十分嘈杂。因为这个地方,是Alphabet前沿技术项目工程师的聚集地。一个不经意的想法,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转化为明星产品,甚至改变世界。

跟着英国卫报记者走进X实验室,你会看到一群带着太阳眼镜,穿着卡通鲨鱼拖鞋的Loon工程师,站在一块高达15米的照明发光台上,用钢笔在一块巨大的“塑料袋”上写写画画。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这绝对是科技圈里的时尚style

好吧,虽然Google工程师的时尚Style(技术圈的不拘一格)真的不敢让人恭维,但请转移注意力——他们脚下那个简陋的“T台”实际上是一块巨大的平板扫描仪,专门用来查找并分析高空热气球的结构性损坏原因。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在室外测试,那些热气球其实都是被这些白色塑料吹起来的,成本应该低于无人机

在X实验室里,有一个名叫Toys R Us的大车间,工程师们就是在这里每天制造和测试这些像大号塑料袋的联网气球。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巨大的Loon车间

目前,担任这个项目负责人的是Christopher Schuster,曾为美国海军潜艇战术部门效力了12年。

在现场,这位留着长头发与大胡子的工程艺术家向记者描述了每只气球被装入分格箱之前需要经历的测试阶段。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很具有艺术范儿的主管

很显然,这一次向部分外媒开放自己的X实验室,目的是向外界“炫耀”自己在联网气球项目开发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但对于一个在过去1年里经历了太多猜疑的项目,毫不客气地说,这一次的技术革新或许将决定Loon的命运。

 没错,就是在这里,Google Loon工程师偶然想出的一个算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

引导气球移动的人工智能算法在升级后,大幅度延长了气球在某一处上空的停留时间。譬如,Google在秘鲁进行测试时,就让气球在某一处长期滞留达98 天之久。

与此同时,组成玩过的多个球体可进行一组一组地操作移动,工程师可根据算法的部署调整某个气球的高度和位置。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解析一下利用Loon铺设网络的技术革新原理:

一般来说,距离地面12米的氢气球在平流层的飞行高度大约在18~25千米之间,是飞机行驶高度的2倍。同时,每一只联网气球提供的LTE无线通讯可以覆盖一个面积约为40公里的地区。

因此,为了确保数十只气球能够全面覆盖固定区域,控制中心需要全天候对它们进行调整与追踪。

这就像太阳能光伏板必须随着太阳移动而调整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率一样,只有对气球位置进行持续调整,才能实现这个地区的最佳覆盖率。

此外,由于平流层的风向并不固定,因此也需要更加精准地将气球移动至不同的海拔高度。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受风的驱动,一般情况下气球的位置会很不稳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一个“气球魔法师”,你必须嘴中念念有词:Loon 1号,请平移300米,然后上升500米;Loon2号,请与Loon3号换一下位置,然后下降400米……

这样来看,虽然不知成本如何,但那些摇摇晃晃且硕大无比的塑料气球似乎比无人机更难掌控。

按照Google先前的愿景,在初版导航器的操作下,由于气球受风的作用力较大,因此需要部署更加密集的成百上千只气球持续“绕世界转圈”,才能为每一个目标区域持续发射联网信号。

但在研发过程中,机器学习技术却帮了Google一个大忙:

导航算法有了戏剧性地突破——系统可以根据风向来操控气球移动的角度,让它们能够在某一地区小范围盘旋。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Google的研究人员就已经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有效引导了多个气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算的上是Loon的第一个技术突破,也代表了整个网络运营行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转变。

而现在,利用内置于热气球中的智能导航系统,工程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操控气球集群穿越平流层,这也意味着Google将不再需要上百只气球同时出现在天空,持续为某一特定区域提供服务……

嗯,大概20~40只就够了,Atro Teller是这样说的。

作为GoogleX实验室的负责人,被称为“登月队长”的Atro Teller在现场仍然是那副不拘一格的打扮——他留着大胡子,穿着溜冰鞋在现场做了演讲(果然硅谷style)。

“热气球联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个敢于冒险的Google又回来了

而内容只围绕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技术的突破将为Google带来盈利机会(看来Alphabet财务官真的为工程师们好好上了一课):

“在更精准的操作下,气球会升得更高,也更容易聚拢。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热气球。原则上来说,气球少了,成本就少了,提供的服务也有了更多的盈利机会。”

 “项目不能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实话讲,如果Google还在试图延续他们在硅谷维持的刻板印象——“狂妄的发明家”,那么他们不可能把一个工程做得更好,或者是突破自我。

2011年,当Loon刚刚被X实验室孵化出来的时候,它的目标是把互联网带给全球仍然处于闭塞环境中的那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口。

Google当然有着自己的算盘——让自己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但显然,这更是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福祉项目”,既为Google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科技公司的战略部署计划,譬如Facebook。

2013年,Loon的30只测试气球出现在了新西兰的上空。从那以后,Google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陆续在澳大利亚、巴西、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寻找对联网项目感兴趣的合作伙伴,兴致勃勃地为当地偏远山区的人们铺设气球驱动型互联网络。

然而,除了一份被官方打上“加速运行” 标签的时间表,Loon至今还没有将互联网服务提供给任何世界上需要它的人群。

2015年10月,Loon的一项新合作原本被期望会迎来真正的用户群,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于X实验室的一系列动荡接踵而至:其他项目的高管陆续离职,实施裁员计划,另一姐妹工程——太阳能无人机被迫关闭……

在这一期间,虽然Google Loon的负面新闻算是稀少,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它选择了“沉默”。

在这一次技术发布会上,当被问到气球们将在何时何地开启它们的正式服务计划时,X实验室虽然仍旧没有对具体细节透露一个字,但Teller的话却显然留有余地: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南美洲进行了大量测试,比如在秘鲁,气球就在其某个城市的上空滞留了98 天之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可能会在某个地区找到电信合作伙伴,为真正的用户提供测试服务。”

说完,Teller就溜着冰滑走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是否能相信,Google Loon会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这不由让人想起 1个月前,Tellor在接受期刊杂志IEEE Spectrum的专访时曾发表过一个独特的见解:

“我们在开始做一件项目时,想的不是‘你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而是‘这个项目不能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显然,Google支持Loon这个项目继续存在下去,而“是否能大幅降低气球成本”也让人有了期待。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忘记:

放飞气球是否能比在偏远地区铺设基础设施更便宜(或者便宜非常多)?目前不得而知。

既然Google是要跟当地网路供应商合作,而这些运营商们如果赚不了钱,是不可能在没有大量潜在上网用户的地区设置电缆的。而这,也是全球太多地区依旧处于离线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不成功的原因是双面的。

但Google Loon是否能克服这个难题,支持者们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关注着它的每一次动向。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加油,Google。

我是国际新闻组组长傅博,关注AI、无人驾驶、新能源、无人机。欢迎联系微信:fudabo001(注明身份)。

   



随意打赏

google chromegoogle无人驾驶技术google搜索技术google浏览器google新技术google搜索google翻译google技术google地图取得重大突破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