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置业、逃离北京,我和几个90后聊了聊房子的事儿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
两年前,陈原就是在同样的季节,说服了父母,从甘肃老家只身来到北京。作为家中独子,父母本来希望能够把陈原留在身边,然后在家乡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朝九晚五、平平常常。哪怕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上一代人对子女的期许仍然没有显著的变化:捧稳铁饭碗,立业成家。
但陈原还是怀有不安分的梦想。他在大学期间自学了编程,当时的理由很单纯。“真的喜欢,有这个热情学。”当初的爱好,成为了现在的职业。
陈原今年25岁,标准的90后。目前在互联网公司做一名程序员,月薪10K。他看起来有与年龄不相符的稳重,在聊到租房、生存这些话题时甚至显得沉郁。离家2年,他终于发现,北京这座看起来充满可能和希望的城市,也时常显露出狰狞一面。
除了陈原之外,每年都有大批的年轻人走进一线城市。他们被寄予厚望、被讨好、也被贴上标签、承受非议。然而仔细审视其中每个人,并不像外界判断的那样——与上一代截然不同。起码在面对租房、置业这个问题时,这些90后们都显得沉重、毫无安全感。这些拥有知识、技能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热情抑或是不甘心来到看似已打开阶层上升通道的北上广。却难免发现,这个城市并不真正属于自己,自己也不属于这个城市。
“干掉”中介
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初来城市,需要过的第一关是“租房”。而传统的中介模式也开始面临新兴的互联网租房平台和长租公寓的挑战。
租房的个中压力,不仅体现在每月都要付出一大笔钱,也体现在他们寻找房源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上。在采访中, 这些年轻人个个都能说出一长串“黑中介”的名单,并且普遍表现得不愿与中介沟通,哪怕是正规中介 。
根据搜狐2016年年底发布的《一线城市年轻人生存报告》显示,北京地区的房屋租金在全国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而在中介这个行业中除了“正规军”之外,也充满了黑中介。
打开知乎,把“租房”作为话题进行搜索。会发现此话题共有3万个关注者,8234个问题,大部分问题里就透露出年轻人生活的艰辛:如何避免被黑中介骗?如何鉴别出不靠谱的二房东?租房为什么黑中介横行等等。
2017年,是陈原来到北京的第二年,也是他租房的第二年,目前在三里河的住处是他搬家三次之后才找到的房子。此前的两次搬家都是遭遇了传说中的房产代理机构——“黑中介”。
为什么不去寻找正规中介,而是选择一些开在街边的小门店,这是我最好奇的问题。 陈原告诉我,这些代理机构完全了解“北漂”的弱点。由于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所以这些代理机构就把房子的价格标得低于市场价,借此吸引他们 。“比如市面上租一个次卧的价格是每月1800元,这些代理的标价就是1500元。”这一招几乎万试万灵。
把这个差价赚回来的方式主要是不退押金、加收物业费。“才住了两个月,就又要收3000块的物业费,而在合同里明确写着,房租包含所有费用。” 陈原拒绝支付,于是某天回家,就发现大门的锁眼被不明物体堵住了。隔壁的姑娘干脆连行李都被胡乱打包一通后,扔到楼道里 。
“我们都要上班,没时间去跟他们 (黑中介) 耗。拨12315投诉也是没用,因为他们就是违法经营。”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北漂”的高健身上。
于是他们选择了以“去掉中介”为口号的互联网租房平台,整个平台设计可以用简陋来形容,服务器也常常因为用户量过大而瘫痪。但他们还是选择在这个软件上寻找房源。只要确定自己理想的租房位置、价格区间,这个平台就可以一直推送符合标准的房源,直到交易达成。
高健对我说,从这款互联网软件上寻找房源,主要是看中了“去中介”的口号。“设计简陋、软件存在Bug也没关系,看起来反而显得真诚。”最终,他在这家租房平台上找到了靠谱的房子。
而长租公寓是另外一个选择 。
小美今年24岁,来到北京2年,符合“消费升级”人群的所有特征。她选择住在欢乐谷附近的“集中式”长租公寓里。即公司拥有整栋楼的使用权,并进行统一装修、布置,并配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和管家。每个月的租金近5000元,超过了她工资的50%。但她仍然选择住在这里,而不是与人合租。
“ 可以吃饭和交通上省一点,但我不能接受去别人刚用过的洗手间 。”她撇了下嘴,以示嫌弃。
北京只是 “经停站”
不论是陈原、高健还是小美,都告诉我同一句话:我早晚会离开北京的。
离开的时间节点不尽相同。陈原希望自己除了攒出老家一套房子的首付之外,能有10万元积蓄;高健的事业遇到瓶颈,觉得已经是时候离开;而小美则推说再过几年,要在北京把该玩儿的都玩儿够了。
但令他们判断,无法长久留在北京的理由几乎完全一致:买不起房子。准确的说,是连首付都付不起 。
即便许多媒体和专家都判断,房地产存在“泡沫”,但房价仍然高歌猛进,从3000/平米,一路涨到均价6万/平米。2016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2.5%。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买房的热情。而且越是房价看涨,越是要买。
“ 在中国,买房更像是一种宗教而不是需求 。”罗永浩曾经这样说。 但事实是,在中国,房子除了是安身立命之所外,还与其他生存必需品捆绑在一起,比如户口、子女教育等等 。而这对于90后来说,也仍然是绕不开的关口。
“房子的刚需是丈母娘的刚需。我女朋友的爸妈不能让她跟我租房住吧。”陈原说。他计划再在北京待2年,攒够钱和编程的经验就去西安。作为省会城市,西安的互联网发展、薪酬待遇相对更好,当然,更重要的是房价低。“ 一套房子全款是北京一个首付的钱 。”
为了让自己能多学习一些东西,陈原每天下班后都多看一小时的编程书,最近正在研究JavaScript教程。但这一切都和大学时候的刻苦不一样了。“ 现在学习只是为了能具备加薪、升职的筹码,大学的时候是真的喜欢。”
互联网看似为年轻人打开了阶层晋升的通道,让一些90后瞬间实现财务自由。但那通道似乎只开了一线,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短暂停留的一站,归宿并不在此。
结束采访,走在北京不真实的月色里,陈原低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北京挺残酷的,你说是不是。”而2年前,他怀着热忱来到这里,想像菲茨杰拉德写得那样生活:在每一个前程似锦的早上醒来。
应采访者要求,陈原、方健与小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