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洋华堂要做跨境电商,但中国这场翻身仗没那么好打
今井诚升任伊藤中国事业部部长,同时兼任成都伊藤洋华堂和北京华糖洋华堂董事长。此外,会上还提出了未来一年,华堂中国区的发展目标,包括新开食品超市业态、做跨境电商。
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艰辛历程
与7-Eleven同属于一家公司的华堂,早年是属于比较有远见的,早在1996年和1997年就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设立了成都和北京分公司,在那时外资企业很受追捧。然而在这20年中,华堂可谓尝遍了酸甜苦辣,经历了包括SARS、四川地震、反日游行等在内的各种考验。
总得来说成都的华堂还算顺风顺水,销售额在四川地区占绝对优势。而且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凭借着日本的经验,做到了临危不乱,确保了顾客们安全避难,并且在地震期间照常营业,保障物资供应,赢得了不少的赞赏和信任。
相比较而言,北京的发展则是一波三折。北京的华堂其实在设立之初颇受重视,国务院首次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
但第一家十里堡华堂店在开业三年后才算步入正轨,之后以每两年开设一家新店的速度在北京发展, 但是到 2009 年北苑店开业后,华堂就没有再开设新店了。2012年由于钓鱼岛事件发酵, 华堂 也遭遇挑战,不少人聚集在华堂进行抗议。
2016年更是遭受重创,由于经营不善,华堂接连关闭北京大兴、十里堡和三里屯三家百货商店。据悉,2016年北京和成都两地的华堂营收80亿元左右,成都营收50亿元,北京仅为成都一半。目前整个北京城只剩下两家店,在风雨雾霾中飘摇,前途未卜。
在评论北京闭店原因时,不少媒体都将矛头指向,华堂动作太慢,跟不上消费者的喜好。但其实曾经华堂也非常时髦。比如2014年3月,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带着两个女儿访问中国,伊藤洋华堂迅速在北京和成都策划实施了“美国商品周”活动,获得好评。但如今华堂确实有些创新乏力了,制造惊喜新鲜感的能力有所下降。
2017年刮骨疗毒:转型食品超市业态、做跨境电商
由于华堂在成都经营非常稳定。华堂并不打算放弃中国市场,试图在2017年通过一系列调整,打一场翻身仗,扭转颓势。
在发布会上,三枝富博表示,出任社长后,将对中国区伊藤洋华堂的人、物、钱等资源进行更多支援。他列出了几点2017年中国区华堂的发展目标。
战略的重心还是放在四川地区,下沉到更多四川省的三四五线城市,把之前约3年开1家的新店开店频率提高到每年1家。北京方面2017年的主题则是调整。具体的动作如下:
首先,在四川增设新的零售业态“食品超市”。预计先开出10家店,面积在3000-5000平方米,住宅区、市中心都将有所布局。华堂曾经在北京开设过类似的食品馆,销售包括生鲜、进口食品和自有品牌在内的产品,但由于定位不清晰,价格偏高,效果并不明显。
今年全新“食品超市”业态与去年有所不同。华堂有意学习其“兄弟”企业7-Eleven,新食品超市将在伊藤洋华堂眉山店食品超市的基础上进化,商品结构基于居民喜好向更窄更深进行挖掘,重点强化生鲜商品,价格适中、购买方便。
其次,考虑到中国快速增长的网络购物需求以及四川自贸区的设立,伊藤洋华堂还打算涉足跨境电商业务,在网上销售日本进口商品,让更多顾客买到伊藤独有的原创商品。公司计划在2017年夏季成立新公司启动网络销售。力争到2020年使销售额达到100亿日元。
其实跨境电商业务在中国也不算陌生,例如在天猫上,日本药妆连锁麒麟堂早在2015年就开了海外直邮店,将日本原装的产品送回国内。在不少企业都占了先机的情况下,华堂入局稍显晚了一些,而且在做跨境电商时也不得不面对,缺乏物流支撑的情况。
不过华堂也有独特优势,华堂一直在贯彻三枝富博在2014年提倡的“三试运动”—试吃、试穿、试用,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其实,华堂可以将跨境电商与线下体验结合,充分利用实体店的功能,提供完整的消费场景,这样就打消了一部分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和消费体验的质疑。
未来零售业很可能向“一大一小”两极化方向发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闲娱乐消费一站式体验的购物中心,“小”指的则是社区化便利店。
中间规模的业态则越来越面临严峻的挑战。瞅瞅大洋彼岸的美国,不仅是梅西百货不行了,大型的shopping mall都在死去。这不仅仅是租金、人事费、电商分流等方面的压力,更是业态转型的压力。
今年华堂的“刮骨疗毒”能否救自己一命,还是很难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