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电”CEO刘文源:共享充电比共享单车更有前景
共享充电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大家的讨论先是围绕市场需求与业务模式,然后是财务模型和铺设速度,再到数据价值和电池技术等。 我们在5月曾邀请几位市场参与者和资方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共享充电的过去和未来 。
在桌面型共享充电宝这个细分领域,“Hi电”在市场覆盖率、单台设备产出等方面成绩不错,36氪也在报道 其获光速中国领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时,进一步介绍了“Hi电”的模式和门槛等 。今天,创始人兼CEO刘文源在36氪主办的“WISEx新共享行业峰会”上,向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的异同,以及电池技术对共享充电宝的影响。
以下为36氪整理后的演讲内容: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精彩不断电,生活更Hi电”也是我们的口号。因为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无时无刻都保持手机有电,不管是打游戏、导航、查地图、买单、叫车……在各方面都让自己更有安全感。今天,我会少介绍自己公司的业务,多从行业角度给大家做分享。
好多人会去问到底是分享经济还是共享经济,其实关于这点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从本质上来说,分享经济可能更多是双边的,把自己闲置的东西拿出来,没有再投入和再生产的过程。而不管是单车、充电、还是按摩椅,涉及到共享经济,更多是因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再投入资源的过程。
为什么充电宝会做成共享经济,而不是分享经济?因为分享经济的前提是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支付的成熟,大家在租房或打车时更容易预订和支付。而共享经济的前提是扫码支付的成熟,这之间有较明显的区别。
共享经济很多时候是摆在路边的实体。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其他设备,都有下面三个特点:一是共享;二是所见即所得;三是用完即走,无需多余的成本和负担。
分享经济则需要获取供给端和需求端。比如打车,如果司机少于乘客,乘客打不到车,就会流失掉;如果乘客少于司机,司机赚不到钱,也会流失掉。因此,分享经济成本高,难做大。滴滴和快的能发展起来,也是因为不断烧钱。这里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供给不稳定,其次就是抽成。以租房为例,看似提供了闲置房屋,好像收多少钱都是利润,但也要投入很多打扫和整理的精力,所以并不会比共享租赁的利润高太多。
总体来说,我觉得分享经济不是特别好的模型。反而,共享经济只需解决需求端,供给端用自己的资金实力去解决掉就好,获客成本也更低些,因为所见即所得。
再就另一个更有争议的话题谈下我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我认为共享充电比共享单车更好?
首先充电宝单台成本低至100块,每天的收入是两到三块钱,回本周期更短,盈利可期。其次是有很强的收费能力和场景独占性。大家可以看到单车现在基本上很难收到钱了,没事就搞一个月卡免费,是因为他们摆在路边。路边没有独占性,可以摆一家,也可以摆十家,每家的车子不一样多,谁便宜用户就骑谁的,所以竞争非常大。再次,共享充电宝投放后不需要搬运成本,运维成本基本为0。最后一个优势是,共享充电可以根据餐厅、KTV等场景的地段和消费水平做数据分析,而单车无法区别骑车人的消费能力和习惯等特点,数据价值低。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共享充电在今年年初大规模爆发。首先,“天时”是很重要的一点。刚才说了前提是扫码支付的成熟,也多亏单车和打车教育了用户。另外,中国是世界上手机支付最方便的国家,超市买单、打车回家、导航、玩游戏……都需要手机,一旦没电,寸步难行。
经过了一拨烧钱大战,大家也更理性地看待共享,会计算什么样的模型更容易盈利。虽然在外充电的需求频次有高有低,但总体来说,中国8亿智能手机用户都是我们的目标用户。又因为单台的成本足够低,所以需要一点点资金就可以快速规模化。
大家一直觉得电池技术很容易突破,其实不然。电池技术突破最快的阶段大概是在二战结束时,后来电池的进步速度非常慢。举个例子,当年用功能机的时候一块手机电池待机一个月,2008年智能手机刚出来,电池可以用两三天,现在不管哪家手机,不管多大体积,电池可以使用一天。而硬件的性能服从摩尔定律,再过一年半提升一倍很正常,5G很快要来了,VR、AR、MR等会让手机越来越耗电。但电池每年只能提升几个点,所以可能过几年,手机厂商会宣传说我们的手机一天只需要充两次电,是一天所需充电次数最少的。
另外,伴随共享充电宝覆盖加深,大家随处可用,基本就不会有人再自己带充电宝了。举个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的例子,当商户覆盖不够多的时候,大家还需要带现金;当随处可以扫码支付的时候,就可以开启”无现金社会”了。我们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覆盖市场,然后给大家更好的体验,真正让所有人做到精彩不断电,生活更嗨一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