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竞胜乐视、小米?海信说,ULED屏幕!
4月,一众电视厂家陆续发布新的产品。风口、4K、智能系统,各种噱头,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电视机厂商如何应对来自乐视、小米这些厂家的竞争?海信的答案是,工业4.0,回归面板。
具体地说,是硬件制造,尤其在屏幕上的优势,这也是2014年智能电视销售排行,海信领衔传统企业,力压乐视与小米的原因。
按照时髦的说法,智能电视是硬件、软件与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硬件是基础,电视最核心的硬件,便是屏幕。未来电视三大阵营,ULED、OLED与激光电视,说到底都是屏幕——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就智能电视而言,其实并非核心竞争点。
事实上,从欧美电视市场来看,智能系统不是这些市场的主卖点,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极致显示:要更清晰,动态对比度更高,更大尺寸的电视。关键,还是屏幕。
对于彩电来说,核心部件不只是一块面板,还包括背光模组、图像处理技术,实际上考验着整个彩电企业在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创新能力。譬如,当前市场上的众多4K电视,均可以从上游工厂采购到4K面板,但由于各家企业所拥有的图像处理技术和模组技术不同,造成了同是4K电视,但画面显示效果“千差万别”的情况。
未来电视三大阵营中,激光电视,目前技术尚未成熟,在商业化领域,竞争就看ULED与OLED,这与当年DVD的蓝光与HD标准之争相似。OLED技术主导OLED的是韩国企业,确切说是LG,ULED则是海信主导的。
ULED与OLED相比较,最大优势,便是性价比高,在画质相等的前提下,更为便宜。
更低的价格,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松下幸之助所信奉的“自来水哲学”异曲同工——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ULED在商业化方面的理应比OLED更有前景。
2012年,大尺寸OLED电视出现。OLED技术一出现便成了焦点,被公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与OLED技术相比较,ULED技术却是一个意外,海信的是被“逼出来的”。
“从OLED转向ULED,普通的液晶电视有三大组件,屏、芯、背光模组。不过,OLED技术却是每个像素点自发光,不需要模组。这意味着一旦OLED推广,海信背光技术用不上了,核心组件全部被外国企业控制,啥都不用你干了!”这是海信在2012年决定做ULED的背景。
海信多媒体研发中心副主任曹建伟说,从黑白电视时代以来,中国彩电业一直处于被动追赶的状态。相比于掌握了技术主动权的日韩企业,长期以来存在“代际差距”。虽然在液晶电视时代渐渐扭转劣势,但仍然是技术跟随。如果LG、三星主推的OLED技术推广,意味着技术水平被再次甩开,中国彩电企业面临在中高端电视领域被边缘化的危险。
性价比,是中国公司竞争优势,对于海信而言,主导ULED技术,是对OLED的降维攻击。在品牌的故事演绎,还是民族牌与救赎故事。
当然,海信也在尝试着,将“U”字标签化。
从2012年重金押宝ULED至今,ULED的技术地位已经与OLED并驾齐驱,并列未来电视技术阵营——去年年底,三星也退出OLED路线,转投海信ULED助推的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路线。三星选择退出OLED路线,不过,韩国LG却在加重投资。
三星的选择其实,也是明智的妥协。与DVD标准之战不同,ULED与OLED的竞赛,更像是PC历史的重复——价格才是真正决定一项技术能否商业化的关键因素——中怡康1月份零售监测数据看,65寸大尺寸ULED电视价格仅为同尺寸OLED电视的1/3左右。这才是三星选择ULED路线的关键原因。
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说到底,性价比,其实是一切竞赛的无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