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融资专用平台?靠谱吗?有必要吗?
创业人群中,女性创业者以及成功者的数量可能远远少于男性。而华尔街最近报道了一个新出现的专门帮助女性融资的众投平台,名叫“Plum Alley”。华尔街时报的报道中引述PA创始人之一Heidi Lehmann的表述:“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发现下一个女性创业明星,比如Tory Burch(同名时装包品牌创始人),Kate Spade(手袋品牌创始人),Sara Blakely(Spanx内衣品牌创始人)等。”
但从这句话中我却嗅到一丝问题的意味——他所列举的这几位创业人中,无一不是八卦热衷追捧的时尚或内衣品牌掌门人和流行设计师之类的角色。我对Spanx、八卦和流行都没有意见,我本身作为一名女性,这三者完全不会让我反感,但从PA的创始人的角度看,他所看到的女性创业是否过于狭隘了呢?女性创业应当和男性一样可以涉足各个行业——比如,为什么不以Kathryn Bigelow或Jennifer Pahlka举例呢?前者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后者是Code for America的政府网络工程师。
但问题还不仅限于有没有举对例子——我真正想问的是,是否有必要特地为“女性”设立一个众投平台。
当然,为我们创造平台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我也支持为广大女性创造一个积极的创业环境——至于这么说会不会被看作是贴标签或是喊口号,我个人并不在意。但如果女性中的一员设计出什么好产品,或是萌生什么好的创业点子,那么再加上外界的支持,能更容易地获得融资当然不是坏事。问题是,是不是需要特地为“女性”开出一条绿色通道呢?Kickstarter或是Indiegogo这类众投网站上,若是列出“女性创业项目”一栏总觉得和其他音乐、游戏等等分类有些格格不入。即便不单独指示,获得资助的项目中也一定会有来自女性的创意。好的创意应当是因为本身而赢得自主,而不是因为其作者是女性的身份。我们可以在众投平台上开设一个“关注女性创业”的专栏,而不需要为具体的产品开辟“特别融资区”,需要关注的是“女性”,而不是“女性创造的产品”。
垂直分层购物模式往往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Facebook的产品大家都在用,但如果单独为人们养的宠物建立一个宠物Facebook,相比很难让大家买账。有一个Facebook,并且大家都在用,这就很好,并且人们也可以在已有的Facebook上发布宠物照片,这就够了。同样,在已有的Twitter的基础上开辟流行专用Twitter,或者是专门卖游戏产品的eBay,这种看似锦上添花的行为实则多此一举。用户们已经熟悉了固有的平台,应当将特定类型的服务添加在这些平台上,而不是再单独开辟一块新的不成熟的平台。
当然现存的融资平台如Kickstarter,Indiegogo,RocketHub等,还没有单独设立“女性融资”的标签,同时不少同类专注女性融资的网站平台正在涌现,并声称Plum Alley并不是第一个转为女性服务的融资站点。比如Chic CEO和MoolaHoop,前者看上去像是翻版的“甜蜜高谷”,主要为希望建立公司的女性给予指导帮助;后者则是在今年七月推出,同样是帮助女性创业提供融资机会,用户可以选择在项目中扮演导师或指导员的角色,在网络建立协作网络。
和捐助众投平台、APP应用众投平台或是电影众投平台一样,女性众投平台在概念上有点意思,但个人对其是否能长久存在并获得一定影响力表示怀疑。并没有理由支持人们放弃已有的成熟的融资平台,转而投向势单力薄的分支平台。从点击率和浏览量的角度也是如此,大平台有更多的基础浏览量,在此基础上,其中的女性创业想法也会得到可能比单一平台更多的关注。
如果此前专注女性的众投网站都没有太大影响,那么Plum Alley也难出其右。网站没有正确的品牌,只不过是关注女性产品和由女性所研发的产品的又一家电商网站而已。其中众投的项目也局限在非常富有“女性特色”的类型,如家装、园艺、美容等,也难怪其创始人Heidi Lehmann先前会集中举出时尚界的创业的成功女性作为典例。至于和这些条目无关、体现科技价值或者当前流行的APP概念的项目是在是寥寥无几,最相关的大概也就是arduino开发产品和电子发明工具包。
如果期望由女性创造一家想Nest或Dropcam(专门做网络摄像头的公司)或Pebble那样的科技公司,是不是一种奢望呢?即便有这样的角色存在,她们会不会选择Plum Alley作为众投平台也要打上个问号吧。可能普通但成熟的众投平台对他们而言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前者主要对那些面向女性的产品开发更为合适。
当然这里我个人绝对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从众投站点的角度考虑,如果想靠女性融资为卖点发展起来,必须得到所有类型的项目的青睐,不仅是女性所关注的产业,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之外更为广阔的世界,比如软件、时尚、机器人、太空科技等等。
(via pd 译/快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