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要么全球化,要么难以生存......

快鲤鱼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Fred Wilson投资的许多知名公司Foursquare、TwitterZynga等都有广大的海外用户群。如今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很高,这和他们有超过十亿在线用户不无关系,这在以往是难以短期内达到的。

尽管如此,美国的许多网络公司没能充分开发到美国以外的庞大人群。

两年前我在新兴市场旅行时看到人们热衷于猫在烟雾缭绕的网吧里。印度尼西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印尼是热衷社交媒体的大国之一, 却几乎还没有互联网公司去那里赚钱。

如今大多数的初创公司想要双管齐下:他们说国际化的过程使公司价值更高,但是本地市场仍是最关键的,因为这里最容易赚钱。但变化就要开始了。

Smartling创始人Jack Welde看到了这一改变,这也是他三年前创建Smartling的原因。我和Welde谈起了他的公司,和他对初创公司国际化趋势的看法。

PandoDaily提问:大家意识到全球化的重要性了么?

JackWelde:每个公司都不尽相同,但几乎不会有人说:“这没道理,难道不是人人都该说英语么?”全球的中产阶级将在未来15年增长到数十亿人,美国和欧洲的中产阶级到时候只占全球的1/5不到。他们有消费需求。我们相信公司的成功和它支持多少种语言密切相关。

过不了几年,公司将全球化,否则难以生存。

机器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呢?

谷歌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人的介入。电脑翻译也许对物流管理还可以,但市场营销和解答客户问题还需要真正的翻译人员。

大型翻译机构的服务费很贵,因为他们转而去找自由职业者。50%的开销都来自项目管理。而我们用软件把很多这类工作自动化了。对于开销问题我们也有把握:即使你在翻译这一项上将花费20万美元,但是你可以享受直接由此带来收益。

你如何对这一行感兴趣的?

我是电脑工程师的背景,学过语言学。我在一个军人家庭长大,并当了九年军队飞行员,在全球都工作过。这使我意识到语言是多么的重要。

创建公司以来什么最让你吃惊?

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越变越机灵。他们迅速的配置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新内容。这比我预想中发展快的多。

同时,像Path这样的移动优先公司能快速上线,并支持20种语言,很让我惊奇。本地化和移动化之间竟然很有关联。

为什么这么说?

全世界,每天都有一百万人是第一次使用互联网。他们会说:“我刚上网,让我来看看Facebook是什么?”你猜这是哪里?不是美国,上网用的是智能手机。很快我们就只是叫它们手机而非智能手机了。

这些人有钱能花,并且会花在移动设备上。这一切发展之快令人惊奇。在应用商店里,一个程序支持的语言越多,下载量就越大,推动了程序在商店里的排名。

要想发展移动事业,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做20种语言支持。

初创企业资源有限。翻译要花费多少?

这取决于内容有多少。你可以问问社区可不可以帮忙翻译。花费可能从几千美元到三万美元不等。

哪些语言最重要?有什么变化趋势么?

这就得考虑一下哪些国家有消费能力。这么说有点粗鲁,可是讲一种语言的人数和消费能力不一定有关。最该先考虑的语种仍然是预料中的那些: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也很重要,奥运会将要开在巴西了。还有日语,日本人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人口水平。汉语,俄语,印尼语处在上升趋势。

不同的网络公司有什么不同么?比如说从事媒体和电商的公司有不同?

媒体公司还在起步阶段。挑战之一在于国际广告市场不在美国。

电商公司则不同。购物和付款环节的国际化相当容易。社交网络公司也是如此。比如Foursquare、PathHotel、Tonight和Spotify,这些品牌很快就全球化了,没有什么障碍。

曾经不少人认为一旦翻译的不对,品牌会永远受损。这类危言耸听很多,但无一属实。这样的担心其实说明你需要一个专业机构而不是个人做翻译,因为没有一个个人能胜任,说好五六种语言的人已经很少,说二十种的人则找不到了。

我很激动目前有这样的一个趋势,人们把翻译当作软件的纰漏。他们一遍遍快速的修正。翻译、反馈、修改,如此,就做好了。

(via pandodaily)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快鲤鱼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