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后场的角度分析,为何BAT能做好产品
BAT在移动端简单粗暴的运作方式,让创业者一方面在感受到BAT淫威的同时,一方面又在幻想能被BAT这种大神相中。很多人都在感叹,为何他们能拥有那么多用户,而自己的某些产品,要比他们要好的多,但就是“不行”。笔者在本文中将从用户“后场”的角度分析,为何BAT的产品能做的好。
互联网的娱乐属性、电商属性以及其他的各种属性,对于用户来说,互联网就像人的第六肢体一样,它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吃、喝、穿、住、用、娱乐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用”字,用户为何使用百度?为了找东西呗,上天猫,就是为了买东西。产品经理会经常思考用户通过这个网站能获得什么,但是互联网的不确定性,难以满足每一位用户的胃口。
互联网的大多数产品,都只能让用户“用”,但是用了之后的事,却鲜有人问津。这就像用户去买一辆车一样,商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销售上,使用效果如何?用户是什么心态?用户是如何传播的?会不会有纰漏?这些问题处于真空的状态。
笔者在这里把用户分为几个等级:
一级用户是死粉,就是BAT放个屁他们也说是香的那种用户,谁要是说他们不好,肯定是大骂出口或者群起而攻之。
二级用户是普通粉,一堆人说好,它们也跟着叫嚣,忠诚度远不如一级用户,可以叫“伪粉”。
三级用户就是普通用户,用了就走、买了就跑、看了就撤、偷了就用,绝不会为你多停留一秒钟。
三个等级的用户可以用金字塔模型来分类,依次往下。BAT的产品之所以强大,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一级用户和二级用户较多,你之所以不强大就是因为只有三级用户。
专属的“发声”平台
百度有个百度爱好者,腾讯有个爱腾,他们都是百度和腾讯为了给一级用户和二级用户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也可以理解为专门为自己一级用户和二级用户设立的官方媒体,比如百度近期参加了什么什么活动,腾讯最近的产品怎么样,通过“发声”让用户知道,“哇,我们的产品这么厉害的”。
说的夸张一点,就是给一级粉丝、二级粉丝“洗脑”,“发声”平台就像宣讲会一样,不停地给粉丝灌输产品很强大的思想。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发声”平台,不然粉丝怎么会知道你近期做了什么呢?
用户体验中心
包括百度、网易、腾讯等诸多产品都有专属的用户体验中心,百度还为此专门开发出百度众测,意在“免费”的让用户对其产品进行测验、包括发现产品的BUG,在一定程度上,就省去了产品经理在产品测验上的时间和精力,腾讯以及其他互联网公司都有此功能。
用户体验中心有三个好处:
第一,发现产品的老BUG,即使是一款再成熟的产品,也有可能会出现BUG;
第二,新产品的测验,任何一款新产品上线,为了测验市场的反应情况,提前通过童虎体验中心来小范围的测验都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发展一级粉丝和二级粉丝,一般这种测验都会有礼品赠送,笔者就曾获得一款无线鼠标,用户不一定需要的是礼品的价值,而是参与的过程。
用户聚集地
宗教为了聚焦信徒对宗教的信仰,会定期让信徒去固定的“神庙”参拜,通过信徒的聚会,共同交流对“神”的领悟。BAT的相关产品会不定期让粉丝参与线下的活动,一方面是促进粉丝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是促进相关产品的发展。在线上,用户也需要有一个可以聚集的地方,不然的话,单个用户难以形成凝聚力。
笔者曾加入到某互联网公司的新产品的用户群里面,最深有体会的就是,笔者说到该公司的某款产品有点小瑕疵的时候,马上就被群起而攻之,他们的“洗脑”很是成功,这些一级粉丝平时就是“喷”或“顶”公司的产品。维护这些用户聚焦地的成本几乎为零,需要的是一两个官方的管理员,为公司上层传递用户聚焦地里面的相关信息。
所谓的用户“后场”指的是:除去用户使用该产品之后的情况,比如用户对该产品的“声音”、用户与用户的对接、用户与产品官方的连接等。
笔者认为,新媒体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内容更加新颖独特,还是因为在用户“后场”上面做的要比传统媒体做的更好。包括四大门户在内,鲜有把用户“后场”当回事,而新媒体不仅仅只是做了内容的渠道,还把这些精致的用户聚焦在一起,通过专属的“发声”平台,在用户聚焦地里一方面让用户相互对有兴趣的话题进行沟通,一方面让发展一级粉丝和二级粉丝。新媒体在内容上做到精益求精,从而用户的粘性也较高,这样发展起来的一级粉丝就比较多了。
在这个金字塔模型里,对于三级用户的区分也应有较为明确的对象。小米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二级粉丝较多,但是二级粉丝容易“叛变”。
专属的“发声”平台、用户体验中心、用户聚焦地,这三个打造用户后场的地方,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可能在用户聚焦地上比较重要。用户聚焦地既让“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了一起,又能提供给产品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机会。
用户聚焦地的平台就比较多了,比如百度的会经常用百度hi,腾讯的会经常用QQ群,也有通过论坛、社区、圈子等,适用于普通用户沟通的IM软件使用量最广。
结语
有些产品可能也有打造用户“后场”的地方,或者已经有这种行为或想法,问题是对用户“后场”是否有重视,是否把用户“后场”给遗忘。一篇文章,花大精力让更多用户去阅读,还不如把已阅读的用户聚在一起,让这些用户对浏览该网站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不仅仅是一种重视,还是一种沟通和交流,有可能是产品的一种升华。产品经理,你关心过用户使用产品之后的情况吗?
作者:@郭静-男,破锅网站长,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