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自建物流的反向外贸B2C
围绕跨境电商,洋码头战略性地选择先搞定国际物流。
一家叫“洋码头”的网站,连接起了美国的商家和中国的淘客,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买到美国货。这是从事海外代购的网站可以为买卖双方建立平台,与淘宝的“全球购”类似。今年国内普遍电商预计增长约在30%到40%,而根据银联的海外交易、海关清关包裹量等相关数据估计,海外购市场表现优异,每年自然增长率就达到100%到150%。简单地说,美国买手或商家在洋码头网站上提供各类商品,消费者在选择下单后,即通过国际物流业经中国海关送达消费者手中。
早在2010年底,天使湾创投就对其进行了天使投资,而到2012年底,洋码头已经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作为一个每日UV(独立访客数)在3万左右、日成交量在600到1500笔的网站,未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知名度,也是今年下半年后洋码头推广的重点。
为什么做这个网站?
创始人兼CEO曾碧波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少年班,加入ebay易趣工作数年后赴美留学,发现海外代购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他联合电商、IT技术领域的合伙人,共同打造了一个专门为国内用户代购美国货的平台,以价低质优的品牌商品吸引消费者的青睐。
现阶段,驻扎在洋码头上的卖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买手,模式是C2C,规模近千个,另一类是商户,模式就是M2C(商家对消费者),规模在40个左右,专售Lancôme、UGG、CK等品牌。不仅商户数量未来会进一步扩大,而且每个商户提供的商品品类远多于个人买手。
在洋码头上代购,价格低廉,一条在中国商场售价上千元的Levi’s的牛仔裤,在美国正常售价仅为30到40美元,即使通过国际物流,也远比国内价格低。同时,质量过硬,比如在美国销售的儿童玩具,对铅及其他重金属进行重点检测,高于国内对玩具的检测标准,而相差无几的售价使得如今的爸妈们更愿意选择高标准的美国货。由于严格的买手审查制度和便捷高效的物流速度,使得人们愿意在洋码头上消费主要包括保健品、母婴商品、化妆品、服装等在内的各类商品。
竞争力在哪里?
在这家跨境电商的运作过程中,创始人们率先着力于令人困惑的国际物流业。
海外购市场在国内一直处于相对混乱的格局,国际物流速度会严重遏制这个市场的存活。虽然Fedex、UPS等国际物流巨头高效必达,但往往运费成本远远大于商品成本,使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而美国本土的网站又几乎都不支持国际配送,通常由转运公司配送回国内,这一过程常需要数周或一个多月。加上配送环节复杂,屡有发生包裹丢失、被卡海关等问题发生。
为了使网站正常运作,洋码头决定先啃下国际物流这块骨头。从建立对美国买手严格的审查制度开始,在源头上控制发货端,洋码头建立起自己在美国专门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据点——贝海国际速递,目前已有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特拉华4个货站。洛杉矶作为大本营,还承担着虚拟入仓等更多的物流服务。比如一个位于美国西部的买手,可以将他要发的货先送达旧金山的货站,历时约3天;再由每周6个航班架次的速度运回中国,历时约1到2天;送达中国海关后,通过检查、清关等手续后再由EMS准确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历时1到2天,这一过程如果能控制在一周左右,那么速度就将大大提升,远快于其他转运公司所能提供的物流速度。
有些什么风险和机会?
消费者们在洋码头购物时,绕不开的是中国海关各口岸的报关、检查、清关等一系列手续,所以本质上是个人在向海关申报境外商品入境,洋码头不过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身份。长此以往,是否会受到中国海关对海外商品代购行为的政策干预,以及会引起国家对个人代购行为的行邮税(关税、增值税、个人消费税三者合一)调整,洋码头联合创始人兼市场副总裁蔡华表示,中美贸易间的巨额逆差,使得中国政府希望更多的商品进口,这对他们来讲是政策机遇。
由于代购的买手和商户都在美国,所以他们的商业行为受到美国法律的管控,相对更严格、也就对消费者更有保障。目前,洋码头的盈利完全来自于商户(M)与买家达成交易后的抽成。而对于个人买手(C),考虑到他们的社区化特征,洋码头没有向其收取费用的打算。
创始人曾碧波所率领的团队在2010年就开始着力于建设物流,直到2011年7月洋码头网站正式上线。
洋码头也已经推出了自己的app“海外扫货神器”,通过买手在outlets(奥特莱斯)现场拍照、扫货下单,让国内消费者可以买到美国限时折扣的商品。(文/顾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