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被叫停美团打车上海订单大降 司机称日营收减半
美团打车3月21日在上海率先发起的补贴大战,受到市交通委几次三番监管,目前已基本偃旗息鼓。据沪上多家开展网约车业务的车辆租赁公司披露,网约车平台这轮“烧钱”可能白烧了,尤其是新入局的美团,用户忠诚度尚未养成,补贴一停,大量伪需求退散,市场份额跌了很多;雪上加霜的是,此前媒体曝光美团有40%订单是靠刷单,被主管部门勒令打击之后,其市场份额的水分也迅速被挤干。浦东一家租赁公司老板在与同行交流时抱怨称,来自美团的“流水”(日营收)减少了一半,旗下司机在美团上的接单间隔明显拉长,比较极端的往往要20-30分钟才能接到一单。
交通主管部门反对价格战
3月21日,美团打车在上海上线。据其官方宣传的数据,上线当日订单超过15万单,上线3日已占据上海市场超过30%的份额。
不过,美团的业绩建立在大力度补贴的基础上。据“三节课”的计算,一名自有车的全职司机,每个月在美团上线 25天,平均每天上线超过10小时,月收入至少是600元*25天=15000元。如果某一天收入超过600元,还能有200元的额外奖励。
在乘客端,美团每天对前3单各减免14元,另有几元左右的减免券。于是,很多乘坐地铁、公交车的上海市民,很多的滴滴用户,都成了美团打车的活跃用户,在高额补贴之下形成了明显的伪需求。
但是,美团扩大市场份额的“雄心壮志”,很快遇到了监管政策。3月21日,上海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价检局联合约谈了“美团打车”所属的“上海路团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应当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有价格违法行为。”
4月13日,上海市交通委官网宣布:4月12日上午,“市交通委执法总队、市运管处联合复查美团整改进度”。
4月23日,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谢峰表示,网约车要以依法合规经营为前提,网约车平台的价格大战不可持续,以补贴为名的低价恶意竞争最后是为了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对于市场的经济规则而言不可取,对于消费者而言利益最终将受到侵害。
补贴退潮美团吸引力下滑
网约车在上海的补贴大战,基本上偃旗息鼓了。这对挑战者美团不利,乘客、司机的粘性持续下降。
司机端,没有必要非得在美团上接单了。有司机表示,奖励减少了,自己在美团上接单的积极性少了很多;乘客端,没有了奖励诱惑,加之司机流失后,叫车成功率下降了,双方形成恶性循环。
“20-30分钟才能接到一个单子,哪个司机还愿意守着美团?”上海浦东有一家汽车租赁公司,是美团的线下验车点之一,根据监管要求,车、证、人要一致,要线下查验,但相关人士介绍,“一开始,人山人海,司机很踊跃,现在是空空荡荡。”
为什么没有后续司机前去接受验证?该公司后台数据显示,来自美团的“流水”减少了一半,表明司机在美团上的接单已急剧减少。这位人士表示,公司多数司机不再依赖美团打车接单。
4月4日,新浪科技的一篇文章援引了滴滴区域运营高级总监孙枢当天发布的内部信:“美团打车在上海依然保持相当于GMV 100%的补贴率,单均亏损在30元以上,但其市场份额自3月26日起已经开始进入下行通道,目前已经被压制在15%以内,并仍在持续下滑。”
4月12日,百家号“没品老爷”分析道,美团打车的补贴降到了4元以下,“司机们要像之前一样获得更高的打车补贴几乎是不可能了,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最终又回到了‘服务’这项内容上。”
而对于网约车的服务,每天上下班乘坐网约车的上海白领黄小姐很有体会,“美团的页面上,不显示前面有几位等候者,它那个符号一直地打转,每次都不知道它要转到什么时候。”黄小姐认为,美团打车没有经历长时间的市场磨炼,给予乘客的体验亟待提高,“除了让我不知道要等多久,还有定位不准!车子在地图上时不时就不动了,这个太糟糕了,我好几次等得心慌,太受折磨了。”
美团的派单模式也有缺陷。乘客梁先生抱怨称,非高峰期,而且是在市中心,美团派来的车,竟然在3公里以外,而且遇上路堵,让他等了近半小时,“又不敢取消订单,怕降低自己信用。只好生闷气。”当然,那位接单的司机也很恼火,一路上抱怨美团。
“一开始的大力度补贴,导致了一些司机刷单,美团并没有得到好处,还让乘客频繁遇到了订单取消,体验很不好。”沪上租赁公司人士感慨:“美团打车为了打开上海市场,花费了巨额资金,有可能这些钱白花了。”
据了解,2016年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政策发布实施以来,网约车行业逐步纳入规范管理,目前已有近7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部分城市获得经营许可。
针对近期美团、携程、高德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进入交通运输行业。4月27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给乘客出行带来了更多选择,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度补贴竞争、非法营运等市场乱象。
“网约车市场前期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烧钱补贴并不可持续,企业通过低价倾销“抢占市场”的结果也只能是“寅吃卯粮”,自身背负沉重负担,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吴春耕说,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改革政策落地实施,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和媒体曝光,建立健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特别是强化行业信用体系,对失信企业“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