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红透半边天,“依附”更有出路
CNNIC最近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直播用户已达3.25亿,超过网上叫车(1.59亿)和外卖(1.5亿)用户的总和。微博和腾讯两大社交巨头进场,曾被认为是直播行业要洗牌的信号。从发布二季度财报时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微博对直播确实有很大的兴趣。对直播平台而言,依附于大平台或许也是最好的出路。
始于乱的直播,可能很快就要安静下来了
有统计表明,截止今年上半年有108个移动直播应用获得投资,投资者中既有专业投资机构,也有腾讯、微博、360等知名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百度、小米、YY等互联网巨头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动直播产品。
玩家增加使竞争更激烈,移动直播平台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以期向投资者交出好看的答卷。今年上半年,屡有移动直播平台因为涉黄等问题遭网信办通报,数据造假也屡遭诟病。这种情况下,移动直播的火爆局面或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方面,文化部、公安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投资人也不认为这种“乱战”的局面会持续太久。映客投资人朱啸虎就认为,直播行业最多半年就能看到赢家,垂直的直播平台最后可能会有三四家,但在内容上会各有侧重。
工具属性大于社交和内容属性,直播只能“依附”
直播平台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晰。大多数移动直播平台,内容都以娱乐秀场直播为主。映客虽然自己定位为“实时视频社交平台”,内容也很接近娱乐秀场。社交概念固然可以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
直播和文字、图片、视频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媒介。社交的基础是关系,比如微信主打熟人、微博主打兴趣、陌陌主打陌生人。直播看上去和陌陌比较接近,但陌陌是以位置为基础,而直播并没有可以依托的基础。更何况,主要的社交平台,腾讯、微博、陌陌,都进入直播领域,社交行业留给直播平台的空间并不大。
或许有人认为,主播提供的内容可以作为建立关系的基础。不过在所有社交的媒介形态中,直播应该说是消费成本最高的一种。因为直播的内容是即时消费品,过时不候。因此直播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但直播应用很难成社交平台。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的视频社交平台都很少见,更何况直播。
直播和短视频类似,都有很强的工具性。从国内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来看,除了依托微博的秒拍、依托美图的美拍外,其他短视频应用几乎全军覆没。今日网红创始人彭超就认为,直播将成为一种常用工具,大公司可以实现一站式解决需求,不需要独立的直播平台。实际上,网易新闻、今日头条、淘宝等也已经推出直播功能。微博还向央视、人民日报等专业媒体开放了直播接口,后者可以将自己的直播信号接入微博,让用户在微博上观看。
流量分发大权仍掌握在平台手中
移动互联网虽然很碎片化,但BAT仍然掌握着最大的流量。微博所签约的MCN新片场,二季度旗下账号的视频日均播放量比上季度增长了628%,达到1.16亿,表明来自平台的流量支持仍然很重要。Meerkat放弃视频直播社交网络业务,其CEO Ben Rubin承认,是因为Twitter和Facebook Live将大量用户吸引了过去。
内容生产者也更愿意选择综合型平台。因为大平台流量更有保证,变现方式更灵活,生态系统也更完整。比如一个主播在独立直播应用上,只能通过直播过程中的粉丝打赏赚钱。但在微博上不但可以获得打赏,还可以给自己或其他人的淘宝店导流。微博正在准备和淘宝、聚美优品在电商直播领域合作,这或许会鼓励更多时尚网红在微博直播。独立直播平台则很难获得这种机会,因为它们并不在BAT的生态系统里。
综合型平台的直播布局,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各个领域。比如腾讯,秀场有NOW、体育有企鹅直播、游戏投资了斗鱼和龙珠。微博更是明确提出,通过与不同的服务方战略合作,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直播体验。布局方面,娱乐秀场有一直播、新闻领域与专业媒体合作接入其直播信号、电商领域正准备与淘宝和聚美优品合作。二季度微博上的直播场次已经达到1000万场,比一季度增长了116倍,相当于每天有超过11万场直播。
移动互联网诞生以来,几乎没有哪个领域是巨头想要收割而未能实现的。直播被赋予的商业价值其实超出了应有的价值。相信随着资本冷静下来,直播行业也会告别喧闹而归于理性。依附于大平台,或许是直播平台最好的出路。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