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分期”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投机创业者

蓝鲸TMT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趣分期”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投机创业者

9月5日,发迹于学生分期贷和消费贷的趣分期突然宣布退出校园贷款市场,转型消费者金融。此时正是校园网络贷款平台的“危机时刻”:短短几个月内,从教育部、银监会,到重庆、深圳等地方政府,密集释放出对校园类网贷平台加强监管的信号。

但事实上,监管部门只是加强了监管以防止P2P金融的乱象在校园市场重演,并非一刀切禁止。而趣分期之所以成为对此消息反应最为激烈的企业,其实与它失控的风控和校园地推策略有关。就在各政府监管细则公布之前,媒体已经频频曝出趣分期在校园中的各类灰色操作,包括: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册账号并产生贷款;利用线下地推代理假造数据;追讨欠款涉嫌越过法律红线;高额滞纳金涉嫌高利贷行为……等等。而这一切不为人知的操作,又因为某地一大学生因欠各类校园网贷平台款过多无法还清而自杀的事件在公众舆论中迅速引爆。

现有的校园分期平台确实都在向大众消费金融发展,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有还款能力的用户群体。不过,趣分期此次突然主动宣布完全退出校园消费贷,舍弃自己此前最大的用户基础也是自己最大的市场,并声称非校园用户已经达到2000万,难免让人觉得这是一件内外交困下的危机公关行为。况且,在今年年中趣分期宣布升级时,7大业务中还只有“来分期”是针对非校园用户的消费贷服务,其余包括“趣助学”、“趣成长”、“趣兼职”、“趣实习”和“趣就业”都仍是针对校园用户,如今2000万非校园用户的数字来得非常突然。无论如何,选择这个时机公布转型,算是成功地把公众的视线从趣分期此前遭遇的各类危机中转移到了“转型”的故事上。

但问题并不会因为趣分期宣布转型而消失。趣分期已经在校园消费贷领域已经发展了两年多时间,它的用户群、代理商和地推人员无法跟着及时转型。趣分期目前针对这个群体的服务有为大学生提供免息助学贷款的“趣助学”,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基金“趣成长”,兼职平台“趣兼职”,实习平台“趣实习”,以及就业平台“趣就业”,但这些业务的现金流和收益与消费贷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现在打开趣分期(现在已经改名“趣店”)的APP,你会发现它声称要推出的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服务都处于“即将上线”或基本上不可用的状态。一言以蔽之,这些都像是匆忙上线应对舆论和监管压力的产物。而它们什么时候能够上线,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如何,时间未知。

另外,它宣称的非校园用户业务的数据也无从考证。唯一肯定的是,完全退出校园分期业务,将会对其现金流和用户等数据带来极大影响。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家已经拆掉VIE、完成了Pre IPO轮融资的企业身上。想象一下,如果这种企业走向二级市场,对公众发售股票,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其实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一家主打校园P2P业务的金融公司,为了用户增长任由线下地推膨胀,线上数据让人疑惑,不断游走于互联网公司“野蛮生长”和金融机构“信用至上”两种规则的边缘地带。别忘了,趣分期归根结底仍是一家金融机构,而现代金融最重要的是信心,一家金融机构得以存在的基石是信用,而趣分期这种利用监管空白采取灰色手段发展的公司,他的危机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从趣分期的发迹史来看,它其实是填补了银行信用卡放弃的市场——学生用户群违约率高,还款能力不稳定,追缴欠款成本高,是一个高风险的业务。而互联网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后,发展路径也非常清楚:切入这个用户群,在拥有了现金流和风控能力之后再向更大的领域发展。但趣分期在这个路径中却采取了非常危险的方式:一切以用户增长为目的、无视风险,再通过美化数据、不断讲故事(从校园到白领用户,但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用户,用户画像和增长方式完全不同),从而不断套取融资。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创业投机者的典型样本——如果你还记得爱屋吉屋的造假风波,能发现这两家公司,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创业者投机和造假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久前大姨吗和美柚陷入互掐的状态,互相指责对方数据问题,再早之前,有爆料称时下最火爆的直播平台映客数据造假。这些现象背后,无一不是这种“创业投机”心态的产物。但趣分期这一类金融领域的投机行为与一般互联网投机行为不同的是,普通的互联网公司制造虚假数据,更多地是为了获取融资,而每一轮投资人在投资前有着完善的尽职调查,即使存在造假行为,影响范围也有限(这里不谈投资人与创业者一同造假寻找接盘侠的情况)。

在金融领域,创业者这种投机的危害和影响要大得多。由于是面向普通大众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如果任由这种问题发展下去,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导致整个资金链断裂,它的波及面更广。此前P2P贷款平台已经有无数跑路案例,受害者都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成年人;如今如果校园消费贷出现同样问题,影响的是大学生群体,轻则债务转移到家长身上,重则导致因无法偿还贷款而跳楼自杀的悲剧。

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多是既有规则的破坏者,甚至“growth hacker”一度被硅谷和中国创业者们推崇。可别忘了,这里的规则指的是商业社会中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而并非法律红线。我们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一些投机行为,但必须警惕那些披着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投机者。

作者第二阿累说(ID:aleishuo):专注人物引发的现象和创业故事,数十年营销经验,原口碑互动创意副总监,聚合联动CMO,动力传播副总;资深互联网评论专家、营销专家。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蓝鲸TMT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90后互联网创业者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互联网金融创业机会趣分期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创业者大会90互联网创业者互联网金融创业互联网金融整治互联网金融概念互联网创业者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