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战:从空降年度黑马到烂尾糊底,经历了什么
文丨琥珀 编辑丨第二阿累
摘要:《天籁之战2》依然逃离不了综二代的魔咒。
不知从何时起,综艺节目开启“综二代”及“综n代”模式——起初的一些综后代节目,包括《中国好声音》都还算不错,但随着内容趋同,乏味以及越来越多综艺开挂这一模式之后,综二代以及后代整体扑街。就如今年上线的《梦想的声音2》和《天籁之战2》就是典型代表,其中《天籁》更是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坐了一趟过山车,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魔咒?
1、《天籁之战1》空降年度黑马,第2季为什么糊了?
且先不说《天籁之战1》节目总导演是严敏(曾担任过《极限挑战》、《声动亚洲》的执行总导演),总导演是李文妤、张劲(曾执导过《花样姐姐》、《妈妈咪呀》等多档棚内综艺)。就先简单回首一下国内音乐综艺的模式:1.0时代的素人选秀、2.0时代的星素同盟、3.0时代的歌手PK。比来评去,无非就是:“1个跨界、2个要素、3个套路”的简单排列组合。
而《天籁之战1》的模式则意味着开启了“音乐综艺的4.0时代”——星素大反转的时代——星素配对,素人用声音挑战偶像,偶像用实力证明自己,24小时明星转型改编后进行星素比拼决胜。
虽然其模式是搬照韩国综艺节目《神的声音》,不算创新。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它依然是非常新颖的,而且是国内第一档素人和明星之间的音乐PK之战。
据传2016年的第四季度,浙江、东方、江苏都瞄准了“星素PK”这一模式,东方卫视《天籁之战1》最先试水,首播即以1.41的收视位列第四,第八期更是取得了35城收视率2.34、52城2.17、双网破2、全国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引得微博热议同名话题阅读20亿+,网播量超10亿,单期最高1.2亿,豆瓣7.4分,甚至以“传递价值共鸣“的节目内涵而获得了《人民日报》的高度赞扬,遥遥领先同期其他音乐综艺,收割大票粉丝,无疑是2016年度空降的一匹综艺黑马。
更让人意外的是,《天籁之战1》不仅非常受国内观众的喜爱,而且根据 YouTube 最热音乐类综艺节目单曲排行 Top 50 最新一组数据显示(数据统计时间:2017/11/10):
1)《我的滑板鞋2016》——华晨宇《天籁之战1》(2016);
2)《你不是真正的快乐》——邓紫棋《我是歌手》(2014);
3)还是《齐天大圣》——华晨宇《天籁之战1》(2016);
6)《易燃易爆炸》——华晨宇 《天籁之战1》(2016);
38)《如果你是李白》——华晨宇、范媛媛《天籁之战1》(2016);
42) 母系社会 - 范媛媛《天籁之战1》(2016);
48) 南屏晚钟 - 华晨宇、苏诗丁《天籁之战1》(2016)。
根据近几年已有音乐综艺资料在YouTube 的全网评比,《天籁之战》前3占2、Top 50占7,在音乐质量上《天籁之战1》称得上是首战告捷了。以至于2017年10月《天籁之战》第二季喜讯传来时,更是引得全网热议。
但结果却十分差强人意:在《天籁之战2》首播时csm52城收视率仅0.6%,遭遇滑铁卢(猫眼数据统计的收视率为0.2%,豆瓣只有91人参与评价,暂无评分)的情况下,《天籁之战2》第二期更是遭停播,而第四期仍然继续差评,甚至引得众怒,骂声不断。以至于让很多观众不禁发问:《天籁之战1》空降年度黑马,第2季为什么糊底了?
2、其实原因真的很简单——“音乐是底线”
1)是在音乐内容上。回顾每一期《天籁之战1》,即使每个歌手只有24小时备战,也几乎场场都有金曲出炉。尤其是当华晨宇被指定“无字歌”《云宫迅音》(就86版《西游记》片头曲的那几声“咚咚咚咚”)时候,原本以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经过十禾的词+华晨宇的曲的改编,最后效果简直堪称惊艳,从“为梦放手”、“孤独行走”、“不懂以柔克刚”、“他的苦衷没人懂”、“英雄也头痛”的孤独英雄,到“昂首向前”,“睡醒走天涯”,“放纵”的齐天大圣,情感层层递进,让人听得热血沸腾,依然记得当时一个观众的评价是:“从里面可以看到86版里那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也可以看到大话西游里无奈戴上金箍的至尊宝。”
更不要说《我的滑板鞋2016》了,如果说2016年有年度神曲的话,应该只有这首无二了。但是《天籁之战2》却似乎并不注重音乐本身,开始讲起了故事。而更直接的转变则是,不会讲故事的音乐人大部分的歌被剪掉。
尤其是第四期,抛开提前到周六播,剪的七零八碎,莫文蔚唱Rap等bug,这一期活生生把华晨宇的“开场曲”,注意是“开场曲”,硬生生挪到了倒数的顺位,并且剪的只有2分钟,读娱君很疑惑,节目中为何会这样对待为《天籁之战》带来大流量大口碑的华晨宇——而显然,节目组还没明白观众为何而来,完全不顾音乐本身,全是大篇幅的哗众取宠的“故事剪辑”,弱弱的问一句,《天籁之战2》的“底线”是什么?
作为音乐综艺的观众以及行业观察者,读娱君认为所有音乐综艺的“底线”都是“音乐”。
2)而在节目编排上,读娱君认为《天籁之战2》的大遗憾之一,就是不拍歌手们“音乐制作过程”了。还记得《天籁之战1》音乐总监安栋曾解释为什么要安排歌手24小时内完成改编并且全程跟拍:
“一个音乐人,在24小时全力以赴的话,是能够把属于他的音乐做出来的。拿到歌曲后歌手考虑改编的初步想法,和编曲团队讨论。之后做出小样。其中想法进行实践差不多三个小时。排练一首歌需要一个小时,剩余的时间都是留给明星自己去创作。这样大概的一个基本模型就差不多了。”
的确,全程跟拍的“张力”则是给了观众足够的参与感,解读歌手的“创作心酸史”,满足“求知欲”:比如,莫文蔚版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来来回回总共改了八个风格迥异的曲风,电音、舞曲、摇滚等等,最终才确定了在舞台上呈现的英式摇滚版本;而华晨宇版的《我的滑板鞋》则经历了让他陷入彻夜不眠的“再创作”过程;费玉清则经常打破“老年人”的作息时间,钻研歌曲到天明。这些观众都可以真实的看到,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艰难”,就像《楚门的世界》,歌手和素人的所有情绪都牵动着所有观众,所以最后的“惊艳”才能达到“普天同庆”的效果。
而《天籁之战2》如宕机一般完全省略了这一步,如此一来观众既没有参与感,也不知道是歌手本人在做歌,还是歌手只是在唱歌。
当然,除了没拍“音乐制作过程”的大遗憾外,《天籁之战2》“配对”环节“漏洞百出”的设置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尴尬的“活Bug”:无规则、无公平、无技术含量,全靠嘉宾临场发挥以及观众的自己想象选择挑战素人。
以及“赛制设置”,即挑战、二楼、复活赛都是啥?这冠军最后咋出来?这样下去循环往复的比下去,感觉有生之年真的比不完了呢(就这样成了“有生之年”系列?)...
最后是素人,第一期出线的四位素人:张珊珊参加过《超级女生》和《中国新歌声2》,三郎哈姆更是综艺的常客,参加过《中国新歌声》、《我是大明星》、《歌从黄河来》、《黄金100秒》等节目……后期节目组甚至还找来了2016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李光,以及《谁是大歌神》的冠军张梦羽——这是嘉宾还是素人?这一季《天籁之战2》确定还是星素对决吗?
3、不管是音乐综艺的几.0时代——“投票器在谁手上”
读娱君拿起笔记本认认真真看了4期,就是没有看到一个让人惊艳的素人选手,没有看到一个惊艳的记录镜头,也没有听到一首惊艳的改变神曲,更没有看到“投票器”究竟在“音乐”手上,还是在“故事”手上。看到的只是大篇幅的“炒作”和“故事”的滚滚浓烟,以及“泯然众人矣”的音乐内容。
一位天籁粉对此感慨:“《天籁之战2》已经不再是那个‘音乐才是主体,内容才是王道,一切用音乐说话’的《天籁之战》了。而我,只希望能在节目停播前让我听到华晨宇改编的《魂斗罗》。没错,就是小时候那个游戏的背景音乐”。
尾声:《天籁之战》的成功在于星素对决,在于音乐不凡的改变…..最终铸就了天籁IP——如果说它成就于第一季,那么第二季或许就是这个IP的终点吧。
*本文为读娱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