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转了一圈,又回到BAT生态圈的战争

蓝鲸TMT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云计算转了一圈,又回到BAT生态圈的战争

文/曾响铃

科技互联网的风口总是峰回路转,这回人工智能云计算领域掀起了飓风。

如今所有的国际IT巨头几乎all in投入到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中。他们知道云计算或许会在一夜之间摧毁自己的地位。

国内也一样,只是游戏规则变了。

这不,阿里云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刚结束,百度云就在上海举办了以ABC生态为核心的云智峰会-2017ABC生态及合作伙伴大会,而一年一度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也箭在弦上。

是的,云计算的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不再是互联网时代群雄割据的状态,“全球统一”成了云计算时代的特征,抱团做生态成了新的行业符号。

看似百花齐放,却已几枝独秀

2007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起步,初期一直处于对概念和技术消化吸收阶段,2010年前后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激活了市场,经过6年的增速发展,国内逐步形成了对标国外的成熟环境,渐渐从自给自足的市场形态走向国际化。然而进入2017年,行业又有了新变化。

1、转了一圈,从百家争鸣到跑马圈地渐成生态

尽管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商、IT企业和创新云服务公司在内的市场参与者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主打游戏行业的公有云服务商Ucloud,价格虽贵但大体令人满意的企业级云计算服务商青云QingCloud,以及诸多地方性云服务商,如八度网络、51IDC等和传统IDC的云计算服务商,如新网、世纪互联、首都在线等;就连美团外卖,顺手也造了个美团云;整个云服务市场呈现出混合多样的繁荣景象。

但行业里的声音慢慢转向了巨头,从百花齐放也开始慢慢转向做生态布局,这在BAT的动作里可见一斑。

如今百度云的云智峰会、阿里云的云栖大会、腾讯云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已成系列大会,京东云、华为云、网易云等也在打着生态的旗号,生态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宣言。

2、生态,是偶然中的必然

理由至少有三。

(1)云计算作为IT技术和产品集大成者,生态系统是其本质和归宿

在云计算的应用中,因行业和企业差别,应用场景也千差万别,云计算厂商若想保持领先,不是要自己多做一点,而是要自己做精一点、做少一点,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云生态,让不同的伙伴参与进来,让他们多做一点、做广一点。

(2)云计算的服务属性决定云计算将从技术PK回归到服务能力的PK,生态是服务的最好呈现形式

按照CSA(Cloud Security Alliance)的定义:"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所以,云计算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其本质还是服务。既然是服务,服务的质量就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运维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将是云计算厂商决胜的关键。

这从美国云计算发展来看也是,计算生态系统的基石和突破口是稳定、廉价、易用的IaaS服务。原来中国的云计算市场,缺少的就是类似的Amazon AWS服务,缺少公有云服务的奠基石,BAT等云服务能快速起来也是基于此。比如,从技术和业务发展来看,以搜索业务起家的百度天生就是个云计算公司,搜索业务需要的计算量、存储、网络、SLA、延时、分布式、弹性、大数据等都是云上完成的,而这些技术最终形成了百度云的IaaS服务。

这些服务都是一个入口,将用户引入之后,再影响其使用更多服务,最终形成对生态圈的依赖。

(3)云计算的成功需要多维要素,生态化大势所趋

按照易观高级分析师董旭的说法,云生态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包括:一、数据中心的资源,二、技术能力,三、合作伙伴的数量以及质量,四、企业客户的生态的维系和关系的稳定。而且这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乘除混合运算,只有形成具有化学反应的生态系统才可能让云计算全面进入深入应用阶段。

如今云计算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正式进入买方市场,再也不是只要你说自己是云,就有人埋单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云计算的供给侧需要改革了,生态成了最低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

 

生态可以被各种定义,但天平从来没有倾斜

如今,多数云服务相关的厂商都在说自己要做生态,不过响铃个人认为 BAT这种大体量的技术型互联网企业做成生态才是大概率事件,多数厂商只能陪跑 ,事实上国内目前真正能做成(或渐渐趋于)生态的也只有BAT三家。理由有二。

一、云生态成功的标配是集结成一个包含“3+1”的系统

先说这个简单生态的构造:

[工具(或应用)+内容+终端(或渠道)]+(云)平台=最简单的生态系统,也就是3+1=生态。

如今科技互联网圈充斥着工具型、平台型、生态型企业的说法,三者有着巨大区别。 因为若只是一个工具型产品,使用场景和时长就会是一个致命硬伤,此时,就只能靠卖产品(或工具)赚钱,如果到了平台型就能靠渠道赚钱,只有做成了生态型,才可靠系统运维盈利。

互联网天然带有平台属性,比如360是各大APP和游戏的分发平台,所以360是平台型公司。但云计算做到平台还不够,云计算要完成“随时随地云服务”就需要再造一个BAT,像苹果、谷歌等一样,形成生态。

这就需要完成几个任务。

1、必须让产品(应用或工具)型的个体(或公司)在你的生态里实现利益。 这利益包括:盈利,用户流量,用户数据,以及政治、公益等非盈利利益。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但要做到却很难。就连大自然这个生态都时常发生失衡。也只有BAT级别的选手才可能提供海量的支持。

2、得满足一个硬性指标:垄断。 要么占到整个市场的30%的“相对垄断”,如果达不到,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占到50%以上的“绝对垄断”。

这种“垄断”即是要让你具备行业话语权,让其他厂商乖乖听话,向你靠拢;也是为了能集结各类资源,形成产业链布局。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百度云,除了自己的产品线已经涵盖基础云服务,以及天算、天像、天工和天智等四平台后,还推出了“云图计划”,计划未来5年投入100亿,打造百度云生态,建设ABC生态圈。阿里的生态计划:云合2.0,腾讯的生态计划:“云+合作伙伴”也是,都是在产品已经足够强大,平台足够丰富之后,继续完善生态,以形成垄断性优势。

3、需要具备生态思维。 工具、平台、生态对应的是三类思维,其中生态思维是高维文明,工具(应用)思维则是低维文明,低维文明是质朴生产力的代表,高维文明才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生态阶段需要完成的是前台思维(工具)+后台思维(平台)的融合。前台思维是解决具体问题,比如美图秀秀是一个工具,后台思维是为用户搭建体验平台并创造氛围,让用户参与并创造价值,比如美拍成了平台,明星、网红、普通素人都能找到价值。但云计算需要具备生态思维,也就是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和平等的思维模式,这对于还在温饱线上挣扎靠投资人的钱过日子的行业新手几乎无法实现,只有弹药充足的BAT才会“饱暖思淫欲”想着共享。

总之,未来云计算是生态圈和生态圈之间的战争,也就是B、A和T三个生态圈的战争。这对于其他选手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别想着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既然抵抗不了BAT,不如反向思维,利用他们的用户和资源,在他们的生态圈里赚钱,也是种优雅的姿态。

二、生态要求在“角色、能力、环境”每个项目上都是“全优”

这三个要素是一个成功云生态的命脉,关乎生死。

1.角色

一个生态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角色:用户、合作伙伴、第三方。目前多数云计算厂商还在“拉拢”这几种角色阶段,就难提需要处理好这各种关系。

(1)首先是用户。用户是基石,是流量源,是滋生生态上其他角色的土壤,生态需要给用户提供解决用户需求的基础功能框架。之所以说是框架是因为要留有空间给合作伙伴,不是生态自身独自占据。比如作为阿里云生态的重要平台,云市场汇聚了近1000家ISV、3000+商品,覆盖基础软件、代维&服务、解决方案、网站建设、企业应用、云安全、数据市场七个类目,超过230万用户。知名客户还可以树立标杆。比如微信公众号的标杆就招商银行、南方航空等,安卓的标杆是三星。云计算中,百度云的标杆有民生银行、泰康保险、摩拜单车等。多数云计算服务厂商现在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树立标杆,建立成功案例。(自己都不成功,怎么帮别人成功呢)

(2)其次是合作伙伴。前面说了生态需要让合作伙伴实现利益,这样合作伙伴才会心甘情愿地给用户提供服务。阿里云生态一直在构建四大合作伙伴体系:客户共享的合作伙伴生态体系、技术共享的生态体系、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生态网络以及全球生态服务体系。

(3)再之是第三方。第三方是辅助合作伙伴进驻平台的角色,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便再强大的物种,也有自己的短处,某种意义上,第三方的强大就意味着生态的完善。比如苹果ios系统里的各类第三方开发者,百度云生态中的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云上服务合作伙伴、软件工具合作伙伴等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第三方。无论是零散服务还是自立平台,多数云服务厂商都需要继续“武装”“美化”自己,让自己更受欢迎,以获得第三方的青睐,而BAT在搜索、电商、社交上的积累让其拥有了足够多的拥趸,云服务可以顺势转移。不过无论是哪一种,BAT的优势不言自明,其他多数厂商还得加紧补齐短板,创业型云服务厂商更甚,需要先解决温饱问题。

2、能力

这包括三类:

(1)某些技术或功能特别厉害,比如百度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2016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语音接口列为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百度人脸识别检测准确率已达99.7%,在人脸识别技术两个最为权威的国际评测——FDDB与LFW中已经获得了双料世界第一。又比如2016年11月,腾讯云的数智分布式计算平台夺得Sort Benchmark 全球排序竞赛GraySort和MinuteSort两项冠军、创造了4项世界纪录。这些技术自带势能,能对用户、合作伙伴形成自吸引。

(2)具有强大的渠道能力,帮助别人实现利益,类似安卓系统,比如2016年腾讯云合作伙伴数量实现了超过400%的增长。从全年来看,腾讯云在游戏行业已成为明确的行业领导者。百度云则可以借助百度原有的强大线下渠道体系。

(3)全面的业务能力架构,阿里云生态抽象封装并输出给伙伴及企业客户的互联网服务能力就包括物流、金融、支付、电商、在线广告、O2O、社交、数字娱乐等多种类型。百度云和腾讯云同样覆盖全面的服务能力。

这些对于其他云服务厂商而言,只能望洋兴叹。

3.环境

正如人类社会是否有利于各个利益主体生存,或森林系统是否适合多种生物工存一样,云生态也需要完备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看到 云计算厂商要完成生态大业的必经一步是优化环境。

腾讯云做“云+未来”技术峰会 、建立云+CTO俱乐部,提出云+校园、云+创业,并加速全球化进度,都是希望自己能打造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云生态圈,实现一站式云服务。阿里创立阿里创新中心,提出阿里云创客+,打造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创业平台,建立创业扶持计划---“风池计划”也是为了让其生态环境完善。

百度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百度创新中心,已在全国落地15家;计划招募10家渠道商作为百度云服务中心,覆盖全国树立当地标杆,提出云图计划等,也是希望打通百度云生态,与合作伙伴一起分享资源、技术以及行业解决方案,改变现有格局,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建设共赢、共生的ABC生态圈。

这不是朝夕之功,更不是一般厂商能玩得起的。更残酷的是,BAT已经大步向前走了好久,其他的还在挣扎蹒跚前行。

所以, 云计算服务生态之战,对于多数选手来说,已经关上了大门。

生态战之下,胜负在哪

但这也不意味着BAT就一定坚不可摧,BAT之间也会较劲,云服务市场是BAT三家最贴身最直面的战争。要在这三家中胜出,也有三道题要答。

1、高手过招,既要在速度上赢,又得在跨度上胜。

速度上,要在同一个细分市场里,跑赢对手,比如阿里云重点要攻下的医疗领域,据响铃所知,百度云一直虎视眈眈,除了与华大基因签约了“BRCA Online平台设计开发”项目,合作搭建了乳腺癌在线计算平台,百度云还为药明康德、博奥晶典两家医疗机构分别部署了“NextCode”系统和“晶典云”,此外,百度在2016年10月还推出了百度医疗大脑。如果再加IBM牵手百洋,全面杀入中国智能医疗市场,等待阿里云的就是一场硬仗。

跨度上,就需要差别占位,做其他巨头看不到、干不了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阿里云一直在城市治堵、基因研究、星外文明探索发力;而百度云则在人工智能云服务、智能物联网、智能多媒体领域深耕。

只是高手之间的较量,胜负在毫厘之间,BAT都需要继续做精做细。

2、行业共同的门槛,谁能率先跨过去

比如:数据流通和协同化感知的问题,或人工智能、云计算尚未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虽然BAT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一旦其他巨头占领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市场的天平就不一定会向哪边倾斜。

3、谁能避免被“灰犀牛”撞倒

尽管说生态,对新兵小将而言有点永无出头之日的悲观。但云计算市场大势未定,各种可能皆有。巨头们其实不惧怕小概率事件的“黑天鹅”,而担心的是出现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灰犀牛”。巨头们的危险不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太过微小的问题,威胁他们的是那些长久视而不见,被忽略的东西。

因为首先云计算正在趋于成熟,但并不是完全成熟,各家都在谨慎探索,谁都没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其次新的生产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新势能,这场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变量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最后,颠覆不再是由内而外或是由外而内,就如颠覆微信的不一定是下一个微信,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在云计算的大潮下,重新洗牌是必然。全新的颠覆模式必定产生,只是看你我是否已准备就绪。

 曾响铃,作家,资深评论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邦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者,《商界》等多家杂志撰稿人。微博账号:科技向令说,微信号:xiangling0815。



本文被转载5次

首发媒体 蓝鲸TMT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bat生态布局云计算生态圈bat云计算bat生态圈bat生态云计算生态云生态圈bat云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