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频出 互联网将成医联体建设神经中枢?
医联体,是一种打破医院、区域、医生限制的全新医疗服务组织。近年来,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有心加快医改脚步,并尝试推进各种“医联体”。但由于不是内部自发产物,所以目前来看,大部分医联体都只是徒有虚名,并不能真正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矛盾。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或能为重构医联体带来一种新可能。
医联体的现状
说起医联体,就不得不提2011年1月,上海卢湾区成立了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社区居民签约在“医联体”内就医,就可以享受联合体建立的包含一、二、三级医院诊疗信息的健康档案,相对优先的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以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专家门诊、预约大型检验检查等诸多好处。
上海卢湾区医联体,可以说是医联体1.0版本,然而这个版本的模式比较重,涉及到诸多环节与各方利益因素,在全国范围很难推广普及。中国的公共事业改革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仅仅通过行政方式重构各方利益关系,则会面临重重阻碍。
2013年2月,原卫生部印发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其中就提出鼓励“医联体”模式,要求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自此之后,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展开多种探索和尝试,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医联体试点工作。不过,虽然目前已有200多个城市开展医联体试点工作,但对于大部分医联体,人们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一方面,“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这是当初政府组建“医联体”的初衷。通过把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专科医疗串联起来,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医疗效果。
而另一方面,大医院积极组建医联体各有所思,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病人资源其实就是市场用户,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既有学术专业上的交流合作关系,也存在市场层面的竞争关系。如同邦联制下,各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的一种松散的联合体一样,这种貌合神离的医联体,自然也是问题多多,小医院实质上并不属于大医院,双方随时都可以“分手”。
为何医联体落实如此之难?
对于中国已经提出20多年的医联体,为何落实如此之难?
已故前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认为,中国的医联体发展不顺利,原因有几点:第一,缺乏分级转诊、第三方支付体系不发达;第二,医院之间的医院信息系统不统一;第三,缺乏标准化、规范的临床诊疗方案。他以华西医院组建的医联体为例:华西医院的医联体虽然已经包含了各级500余家医院,但实际大多数的合作层次较浅。
虽然国家给出了医联体改革方向,但从市场反馈结果来看,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医联体模式,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信息系统互联属性。其导致的结果非常现实:
1、数据无法互通: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无法连续记录和共享,预约诊疗、双向转诊无法实现;
2、业务无法协同: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处方延伸都无法实现;
3、能力无法下沉: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先进技术,以及最新医疗研发成果无法直接下沉到社会最基层,甚至是农村。
4、资源无法贯通:从三甲到社区医院,再到村卫生所,稀缺的优质专家、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最新医疗研发成果无法共享,达到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
没有数据互联互通,医联体建设塔基就一定不稳。就目前整个行业发展来看,互联网一定会成为再造传统医联体的最好手段,没有之一。
互联网将成医联体建设神经中枢
互联网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影响让医联体的发展出现了新机会,国家也意识到互联网或能从另外的角度推动医联体的建设。今年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就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正式发布名为“国办发〔2017〕32号”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就提出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到2020年,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意见同时提出:应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
5月在青岛召开的2017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公开表态,对于互联网医疗问题,以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支持“互联网+医疗”新生事物,引导其规范发展,走向智慧医疗的更高境界。
现在来看,传统模式的医联体建设往往遇到产权改革困难多、配套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参与者动力不足等问题,“互联网+”的助攻则可让以上困难迎刃破解。比如深圳在宝安区开创了的医联体新模式,以智慧宝安和微医平台为基础,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和创新机制,连接宝安10家医院、131个社康中心和全区700余名全科医生,构建起“大中小微“四层的“智慧医格”服务体系,实现了数据、能力、服务、支付、供应的“五联”。
像微医这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因地制宜建设医联体上多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通过为公立医院输入软硬件以及强大互联网技术力量,帮助公立医院建成区域互联网医联体,提升医疗机构间的连接能力,从而强化各项专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相比于公立医院的医联体模式,这类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的互联网+医联体模式更具有一定行业性。首先,它是民间行为,没有任务包袱;其次,符合传统医院需求,既有实施医改条件支撑,又能完成上面交代的任;最后,这种模式具有一定前瞻性,符合各地政府和医院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不尝试创新,那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都不会有。
从信息技术发展层面,互联网已经具备成为医联体中枢神经的能力,但在具体执行层面能不能发挥出这种能力就只能看后续的产业变革了。回头来看,目前医联体走公立医院带头效果甚微,若有更多的互联网力量通过新建或者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尝试更多的跨地区、跨医院的医联体,将会形成公私两股公平竞争力量,这对于医联体计划真正落实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文/科技不吐不快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