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思科,笼罩在“中国制造”阴影之下的生死迷
近日国外权威机构Dell’Oro正式公布了一份报告,显示2017第一季度服务供应商(SP)路由器和电信级以太网交换机(CES)市场上,华为核心路由器业务首次超越思科成为行业老大,一时间“震惊世界”的“国人骄傲”再次聚拢了无数溢美之词。
与之相反,思科自然成了从垄断巨头沦落到手下败将的怜悯对象,而且这次华为冲击其传统核心业务的现实情况,似乎也成了处在缓慢增长期的思科走向落日余晖的信号。
自古英雄末路、美人迟暮都是值得伤情的悲事,但生存或自然法则不可逆转也是没法讲道理的事情,思科也是如此,一旦从行业浪潮上跌落或是错失重要时机,被超越也是迟早的事,故而过往辉煌皆成尘土。
曾经运气好到没朋友
在互联网经济中,创业磨难训练出来的创始人英明神武的能力,其实远不如恰好赶上浪潮的运气给初创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用大,而在一众硅谷科技公司中,少有像思科一样,运气好到能毫无阻碍地就成为网络设备行业的垄断者,甚至仅用了比微软还少的时间,就成功登顶世界估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1985年左右互联网初兴,最开始迎来的是局域网时代,当时一个单位内部的网络基本上采用相同的协议,也就使得已经产生的路由器还没有连接不同协议网络的需求。但很快随着互联网来到普及的门前,思科也就迎来了最佳的诞生时机。
不过与其他大多数硅谷科技公司创始人一开始就具备追随潮流的前瞻性不同,思科的起源颇为偶然和充满戏剧性,因为奠定其行业地位的第一款产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对情侣的爱情结晶,而当时的发明目的,则是为了突破斯坦福大学各系不同计算中心的不同协议,进行另类的“鸿雁传书”。
多协议路由器的发明缘由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当时对思科这种初创企业来讲,重要的是它诞生的时机恰到好处,不仅网络设备市场一片空白,而且突破局域网进入广域网的进步也得到了多方推动和助力,可谓是外部环境得天独厚。就像《浪潮之巅》吴军所讲的那样: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完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别的公司占了先机。
除此之外,思科发展早期,其他较大的计算机公司都在忙于击败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而无暇顾及生产兼容网络产品的路由器,由此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有源源不断客户需求的思科,顺理成章地成为路由器市场的龙头老大。
不过现在看来思科缺少竞争对手的外部环境不见得全是好事,尤其是同一时期的微软、苹果等公司在竞争要素的浸淫下,不断形成各自进击和厮杀能力的同时,思科还是像一个温室花朵,缺少有威胁性的对手打磨。
或许是上天太过眷顾,思科的运气还远不止于此,成功上市后它迎来了助其稳固天下的新掌门人钱伯斯,这位现在还享誉盛名的管理者对思科的贡献甚至要比两位创始人还要大,尤其是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下,掌舵人的能力和性格可谓是影响企业基因的决定性因素,就像当初IBM遇到郭士纳一样,思科和钱伯斯的组合应该是企业最大的幸运。
其实路由器及交换机、无线产品、数据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细分市场,随着互联网普及都相继涌现出众多小公司,试图争抢这一毛利率相当高的行业份额,但思科却长久地保持该领域的垄断地位,至少在华为真正崛起之前,它的实力实至名归,这就不得不提钱伯斯为思科创造的垄断技术的独特管理方法了。
钱伯斯在任期间,思科极力支持和鼓舞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再次创业,甚至一旦他们开发新产品,思科就不再以管理者的身份干预,而是作为投资者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一方面,如果这些与网络设备相关的创业公司成功了,思科都可以通过优先权把它们购买过来,也就是同等于买断了技术开发的主要来源,从而通过技术绝对优势获得市场上的绝对地位。
另一方面,这些内部人员创建的公司既能通过并入思科,使其获得实质性利益,而且这种方式对保持思科本身的创造动力也极为有利。总之,在思科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还是员工这显然都是共赢的策略。
天时、地利、人和,思科早期大概是具备所有成功的要素,才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众多公司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可能真的如古语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顺途道路上的思科终究还是迎来了命定般的对手。
欧美市场渐趋疲软,华为成最大对手
2001年9·11事件影响的不仅是国家安全问题,还致使整个硅谷陷入不同程度的恐慌,思科大概也是以此为分界点迎来了相反的发展轨迹。
在这之前,它是一度超越微软、拥有12个营业额超10亿美元产品系列、年增长率可达50%的互联网巨头。而在这之后,思科深受行业泡沫影响以致于股票迅速缩水85%,更重要的是尽管它还屹立于行业第一的位置之上,但市场份额逐年减小、营业额和净利润不断下降的趋势,时至今日也未能改善。现在更是连核心路由器的主营业务都被华为拿下,不得不说思科的辉煌终究还是终结在步步蚕食的竞争对手手中。
思科的弱势和绝大多数进入中年危机的硅谷科技公司相似,都少不了受大公司病的影响,比如并购扩张的不可一世、僵硬老化的管理机制、全线开拓新业务的盲目乐观,思科更是深陷于此,尤其是将触角深入社交和视频领域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更透露出对转型求而不得的焦虑。
不过思科从如日中天到危机四伏,显然不只是受其自身问题困扰,缺少强强相争、杀伐决断的竞争基因,在遇到狼性文明的华为之后,只靠美国政府的庇佑和侵权事由的围困,除了显现出思科黔驴技穷之外,基本上别无用处,而现在华为从打破垄断格局到威胁思科行业老大的地位,似乎已经势不可挡。
据IDC近几年来对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市场的数据调查来看,思科和华为有着明显此消彼长的趋势,而反映在市场份额上,以思科的核心业务以太网交换机为例。2015年第三季度思科的市场份额为61.6%,第四季度降至59.2%,而2016年第一季度为59%,第四季度又下降到55.6%,到了2017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已经低至55.1%。
反观华为,2015年第四季度实现同比增长39.3%,环比增长更是高达66.4%。至2017年第一季度,华为的以太网交换机收入同比增长69.8%,市场份额为6.3%,低于2016年第四季度的9.9%,高于2016年第一季度的3.9%。除此之外,在企业和服务提供商路由器市场上,华为收入同比增长17%,市场份额为19.8%,高于2016年第四季度的18.8%和2016年第一季度的6.3%。
从数据得知,一方面按照7:2:1的市场规律,思科最大的问题是已经从之前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不具备垄断性质的地位,这无疑是网络设备提供商之间格局的一次质变,也就意味着其他竞争者有了更多的可能抢夺第一宝座。而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华为的超速发展,即便对比瞻博网络等其他竞争者的增长状况,华为依然是最强势、也最有能力击败思科的一方。
不止如此,在未来几年的网络设备提供上,华为有着比思科更有利的形势,主要是因为欧美市场渐趋疲软,亚洲仍然是可预知的下一个增长点,尤其是华为对企业级市场的争夺,在国内市场逐渐倾向华为等国产品牌的助力下,将进一步强势。
正如上图所示,华为于国内的市场品牌关注度已经全面超越思科,这是2011年华为从电信市场转向企业市场,短时间内取得有效成果的最佳证明。而且一旦华为不断从思科手中抢夺订单的状况长久持续,思科的根基或许真的会动摇。
曾经的思科,保留着瞻博网络作为竞争对手,是为了防止美国对垄断的调查,而如今现有的市场变化已经不足以维持思科睥睨对手的傲然,甚至如果转型迟迟得不到效果,核心市场的第一位置迟早要易主。
技术+中国制造,已成思科的噩梦
2000年前后华为还只是个初入海外市场的新晋成员,而思科已经用最快的时间占据行业老大的地位长达数年。按照当年的情况,思科就像是战场上实打实的正规军,实力雄厚、指点江山,完全看不上华为这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野路子。
但多年以后,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胜败转折、成王败寇,华为不仅成长为与思科同等量级的国际巨头企业,而且在其他方面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前方目标。
纵观从2000年以来思科不断被侵蚀的市场份额和每况愈下的整体业务,可以发现,排除内因后,思科主要败于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技术和中国制造,也恰恰是因为华为在成长过程中,一面夯实核心技术的实力,一面使用策略将思科拉入“中国制造”的阴影中,才得以实现推翻网络设备领域垄断局势的难题。毕竟互联网经济中,一旦某个企业获得70%以上的市场份额,就意味着它可以控制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从而致使其能长久保持现有地位。
网络设备的技术积累曾是思科最稳固的护城河,尤其是钱伯斯利用内部创业的方式,一度垄断了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设备的核心技术,在这点上华为从一开始就把起点放于此,显然是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不过这条用技术追赶思科的路也着实走了很久。
以路由器为例,2004年华为发布的10G路由器比思科落后了4年,之后华为40G路由器的时间差距被缩短到2年。直到2010年,华为发布的100G路由器与思科追平,甚至2012年华为开启400G路由器时代,从此处于领跑位置。而作为被追赶方的思科则囿于创新能力和多元化业务的束缚,迟迟未能在网络设备上再有重大突破,结果就如同龟兔赛跑一样,领先者倒退,后进者前行。
除此之外,经历与思科的侵权诉讼后,华为还在技术专利方面加强投入。2011年底,华为申请PCT专利数量为1831项,排名第三,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达47322件,授权23522件,其中中国专利10978件,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授权专利5415件,PCT申请10650件。
与此同时思科的专利数量,已经不在全球前100名内,即使在美国国内的公司排名中,思科也从2009年时第18位下降到去年的第22位,关键是时至今日这种差距还在不断被拉大。
不过技术积累毕竟耗时长,况且也仅仅是在临近的几年中,华为才得以在技术上真正压制思科,而在这之前,华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靠着“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尤其是思科被拖入“中国制造”的阴影后,再也无法兼顾“完全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文化,这就让以性价比和服务见长的华为钻了空子。
1999年华为第一次在中国推出了数据产品接入服务器,随后又将触角延伸到路由器、以太网等主流数据产品,仅仅三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市场的占有率直逼思科,成为它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其背后所凭借的就是华为产品的低价策略。这种冲击直接影响到了思科的低端产品市场,并迫使思科在2001年整体价格平均降低了15%,销售额也在该年急转直下。
直到华为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和思科缩小,这种借助“中国制造”的策略在有了技术加持之后,效用成倍增加,以至于直接冲击了思科传统业务的根基。这也再次证明,当我国某一产业突破技术桎梏之后,“中国制造”的优势完全可以助长其抗衡硅谷巨头,即便是在遵循垄断为王的互联网经济中,也是如此。
不过现在定义思科为一个失败者还言之过早,毕竟多数过早成为行业垄断者的硅谷科技公司,目前都进入了各自的中年危机,而华为这样厚积薄发的公司则势头强劲,犹如一个攻城略地的激进者,超越既有障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歪道道,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歪思妙想(neihangaoxiao)。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