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合并,会捅破一个共享经济大泡沫?
近日,彭博社报道称,多家机构投资者正在推动Uber与滴滴出行签订一项合作协议。虽然双方并未就此作出肯定的答复,但所谓无风不起浪,据外媒消息显示,“Uber的一位投资者已经与有意讲和的滴滴股东进行了10余次会议和电话磋商。”
资本方主导的合并在互联网圈已经见怪不怪了,前有乐峰唯品会,后有美团大众点评,再到58赶集。去年携程去哪儿也演了一出天龙八部。最近两大独角兽企业滴滴跟Uber似乎也要来一场虐心的相杀相爱。在笔者看来,猜想滴滴Uber合并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出行领域没人想继续烧钱
根据滴滴的一份融资文件显示,滴滴预计公司2016年将实现盈利,利润预测是5.4亿美元,2017年和2018年利润将分别达到10.2亿美元以及15.1亿美元。给出这样的盈利预测,滴滴显然是不想继续烧钱了。
而Uber同期给出的则是2018年将盈利1亿美元,且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还要在中国需要投入30亿美元,做好了全球输血中国的模式。不过就在今年7月初,Uber CEO卡兰尼克在中国行当中表示,“未来市场上最终只能容纳1~2家这类公司,而中国市场,毫无疑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跑到中国来游说,卡兰尼克在解决Uber中国的问题上,是抱着非常迫切的态度。有消息显示Uber迟迟未进行IPO的主要原因之一是Uber中国业务面临巨额亏损。达成合并,让滴滴来接手Uber中国,加快二者IPO的进程也并非不是最好的选择。
政策使然,双方要看向电商+金融
2015年10月10日,交通部会同多部门起草的《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虽然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具体规范开始执行下来必定对专车市场造成冲击。
加上滴滴和Uber均属于C2C模式,本身在监管方面就十分薄弱,作为平台方加强管理必然会带来运营成本的上升。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表示,“伴随专车监管政策的明朗及出台,专车运营将走出此前‘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也就少了很多‘想象空间’。”
滴滴和Uber都明白,专车领域对于彼此来说仅仅是第一战,放眼未来的是整个汽车生态,涵盖了电商、金融等更大的市场,不希望彼此在专车领域再多耗费时间。
今年3月,滴滴出行注资10亿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正是进军汽车金融领域;同样在中国市场,Uber则与汽车经销商永达汽车合作,打通“互联网 汽车 金融”的商业模式。而最近的一次融资中,Uber接受广汽投资,对接到广汽的汽车金融业务产业链条上。
独角兽泡沫太大,投资人耐心有限
一个艰难的问题在于,对投资人来讲,退出只有IPO一条路。耗死在烧钱这条不归路上,显然不是双方背后的投资方想要看到的结果。加上国内已经有神州优车这样的专车领域超估值成功挂牌,市值达到418亿元,投资人想要加速IPO也是正常。
我们来看看双方最近的一次融资和估值情况,Uber在沙特阿拉伯获得了价值35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该基金对Uber公司估值达到625亿美元。滴滴最新的估值在280亿美元,现金和可转债达到了100亿美元。
假如合并,合计估值可高达近1000亿美刀,这个数字太吓人了。高估值未必可见高市值,彼此的投资方心里都明白,大部分都用来烧钱补贴了,这两家独角兽最终能值几个钱也未可知……共享经济的鼻祖、成立于2007年的日用品出租公司Ecomodo已经宣告破产;Lending Club,P2P的始祖,IPO的时候是130亿美金,如今只有15亿美金,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尘归尘,土归土,不如提前收场,坐等IPO套现。
除此之外,在资本层面撮合竞对企业的合并,对各自企业本身也都是有好处的。去年携程去哪儿合并,消息传出后一周,双方股票就分别大涨了7.61%和25.03%。所以滴滴Uber合并,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匪夷所思。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