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纠结概念,共享经济在于谁能抢占更多“资源”

蓝鲸TMT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从概念、模式、产品、市场以及各类延伸,共享经济发展至今不能再用单一的“共享”概念来解读,其已成为一种基础的商业逻辑,而不是固化的市场概念。另外,也不要再纠结C2C高尚,还是B2C高效,应该从更高层次的“资源”角度来理解共享经济。

别纠结概念洁癖,共享经济已成一种基础商业逻辑

在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之前,需要先问,都是什么人在纠结什么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什么是真正的共享经济是一个理论者举旗自嗨,围观群众吃瓜吐槽,实干者不削一顾的问题。

别纠结概念,共享经济在于谁能抢占更多“资源”

不少人在纠结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一众共享项目根本不是共享经济,“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是“C2C”模式Uberairbnb、滴滴这类公司,也有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站出来表态,他们根本不管关心究竟该如何定义共享经济,只要有用户、有利润、有未来,就可以了。

事实也是如此,真正在一线做事的人,谁会在意概念的正确性,能当饭吃么?C2C和B2C需要根据项目情况而定,房子、车子这种大资源型的项目适合C2C、单车、充电宝、雨伞这种高标低价的产品更适合B2C。

更深层的探讨,B2C与C2C共享模式之间存在“资产成本”、“管理成本”这两个“成本差”。

当资产成本>管理成本(远大于)时,适合C2C运作模式;

当资产成本<管理成本(远小于)时,就适合B2C运作模式;

共享经济也必须要符合最基本的商业规则,营收-成本=利润,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事,做事的人都算过账,而不是在一直研究理论概念。又不是做科学研究,常规市场概念的纯正性根本不重要,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才是好猫,以上观点其实已有不少人说过了,但还是有媒体纠结真伪共享经济这个问题。

别纠结概念,共享经济在于谁能抢占更多“资源”  

此外,伴随舆论媒体对共享经济的炒作、追捧、质疑和纠结产生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共享经济已成为街头巷尾、各行各业、老少皆知的商业逻辑,共享经济的舆论影响力,在从自媒体转型成为一线创业者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在跟合作方以及一些朋友介绍我的项目时,本不想蹭共享经济的概念,最开始都先介绍我是做“互联网场景自助XX”的,然后吧啦吧啦一堆,对方似懂非懂,最后我直接说是“共享XX”,对方认真的点点头表示他懂了。更有甚者,没等我把项目介绍完,他直接就说这是“共享XX”呗?我也只能无奈的点点头。

把这个情况放大来看,其他项目为何都纷纷给自己贴上共享经济的标签,因为舆论媒体一直都在讨论或质疑共享经济,给项目贴上一个“共享XX”标签就会火,例如共享马扎,说互联网马扎、O2O马扎、马扎租赁现在还会有人关注么?套上个共享的壳就是为了博取眼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与前两年的O2O相比,共享经济是更为完整的商业逻辑,而不只是概念。一提O2O,很多人只知道是线上线下结合的项目,但究竟怎么赚钱需要介绍半天,而一说共享经济很多人可以立刻get到“大众服务”、“常见用品”、“小额付款”、“分时使用”、“服务押金”、“规模效应”、“场景消费”等几点,可以省去很多介绍项目的口舌,更深层的是大众已对这个市场逻辑有足够的认知了。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项目一直被质疑是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伪共享,实质是分时租赁。有人说共享经济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时租赁不也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其实还是刚才讨论的问题,概念根本不重要,就算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是分时租赁又如何?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互联网放大了分时租赁的商业价值,让其逐渐演变了现在共享经济的商业逻辑。

共享单车的成功很那么复制,共享经济实则是资源经济

以上说的这些,是从媒体评论角度来看共享经济的发展与演化,而作为直接的创业者之后发现,要在共享经济市场立足根本是资源的获取或运作能力。之前的共享经济焦点一直放在商业模式、用户需求、市场规模、社会现象等问题上,而在往产业链前端去看,需要探讨的是“资源”的获取能力。

共享单车,最强的一点是挖掘到了免费的道路公共资源,优点在于公共用地无需支付点位场租费,而且赶上政府支持互联网发展默许,其才有如今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反过来看,陆续有城市叫停共享单车投放,原因正是城市公共交通用地不足,已无法承受更多的共享单车,所以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不只补贴,更主要的是谁能占据更多的场地资源,不给后来者留逆袭的机会。

别纠结概念,共享经济在于谁能抢占更多“资源”  

共享充电宝,比较聪明的地方是发现了碎片化的充电需求,而桌面和小机柜式的小体积产品很容易进入到一些小场景之中,这些小的场景方也非常愿意合作,而且还以免场租的方式支持。最近共享充电宝公司开始计划跟合作场景方进行分成,以建立更稳固的合作关系。美团做共享充电宝被认为是狼来了,原因是其手中有足够多的商户资源,让竞对感到紧张。

滴滴被认为是最纯正的共享经济模式,但滴滴却打了很多支持者的脸,当滴滴对市场形成垄断,已露出贪婪本质,各种加价被吐槽。从商业角度,滴滴毕竟是商业项目,不是公益项目,加价很正常。这也表明所谓C2C共享并不意味着价低质优,说到底还是商业问题。滴滴最初以诱之以利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私家车资源,最终用这些资源来给自己变现。

以上都是运作比较成功的共享项目,他们的共性都是成功获取了足够多的市场资源,分别是公共资源、商业资源和闲置资源,这种利用资源洼地获取市场的项目比较难得,一旦有所突破很有可能就是大项目。

例如共享停车,鼓励一些有车位资源的园区、空地、社区、私家车车位共享出来变现,这件事的商业逻辑是通的,而且市场需求非常强,最大的难题是获取资源太难,很多资源方有各种原因不愿意把车位空间拿出来共享。

别纠结概念,共享经济在于谁能抢占更多“资源”   

在共享经济市场,基础核心就是获取更多资源,而最难的也是获取资源。当然,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关系资源型社会。资源变现才是最稳妥的商业变现手段,从零起步创业最大的难题其实是解决初期资源匮乏的问题。

回到正题,共享经济市场中,最容易获取的资源是商业性资源,一般给场租就能进,不过如今线下商业点位资源越来越少,而且价格越来越高,这一点在之前的《聪明一时的自助终端,正在被线下场景方割韭菜》介绍过。另外,最难获取的是公共资源,主导权都在政府和事业单位部门手里,这就非常依赖关系资源。

例如共享洗衣,其实这个项目差不多10年前就在很多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支付方式不是移动支付和是储值卡,但与共享洗衣的运作方式如出一辙,这个项目就严重依赖于与校方后勤部门的关系,谁能做这个事,不完全是招标决定,而是关系决定。再比如,有的办事大厅里放置了饮料贩卖机,这个点位也不是谁都能放进去的。

所以说,共享经济实则是资源经济,主要考验的是如何运作得到更多的项目资源,有些是可以利用钱来解决,有些是利用品牌形象来解决,更多还是靠人脉关系来解决。再获取了足够多的资源之后,共享经济才会显现出足够强的市场价值。

因为共享经济的底层商业逻辑之一是大众用户层面的规模经济,而实现这种规模经济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产业,没有空间边界,而第二种就是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基于线下的实体产品服务共享,是有空间边界的,所以要实现规模化市场价值与未来价值最大化,就需要获取更多的项目资源。

在B2C共享经济发展方向,产品技术根本不是问题,但想成功复制共享单车模式却很难,获取点位资源是最难的事,想低成本获取点位资源就更难了。反过来讲,目前共享经济市场环境还不够开放,不是随便一个逻辑没问题的共享项目就能做成,需要有操盘能力的人与有资源能力人的结合才更容易在项目初期取得市场突破。当然,最终还需有条大腿可以抱。

 

文/王利阳

现职:自助终端、共享经济创业者

原职:科技互联网自媒体,社区商业研究者,新书《社区新零售》即将出版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蓝鲸TMT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共享经济的意义共享雨伞共享单车更多游戏资源共享搜索更多共享经济共享发展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