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开发者“伪出海”避监管 “最严手游新规”如何落地?
12月31号,是国内手游开发者补办版号的截止日。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布的数据,自7月1日《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政”)正式实施以来,至11月底,广电总局共审批通过2566款国产网络游戏,其中手游共2387款,占比93.02%。
尤其是11月共有901款游戏过审,其中手游过审数量为860款,成为了自“新政”发布以来,过审数量最多的一个月,而10月的过审数量仅为488款。显然,广电总局在加快游戏审批的速度。但这个审批速度相对国内手游体量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下有对策
腾讯去年发布的《2015互联网+白皮书》显示,截止15年Q2季度,国内手游CP规模达2.77万家,而一年多过去了,保守估计国内手游CP已超3万家。
难怪当“新政”要求“新上线的游戏必须取得版号方可上网出版运营,已上线游戏需在12月31日前补齐版号”时,引起了国内中小手游从业者一片哀嚎。因为拿下四个主要证件(文网文、ICP证、软件著作权、版号),以及走完广电的审批流程,需要大约6个月。而因为前置审核增加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对许多中小开发者来说,不亚于“生死劫”。
即使是找代办中介走加急流程,也是难以承受的一笔费用,代办价格已普遍在10万以上甚至20万。三消、跑酷、棋牌等无剧情游戏的报价则相对稳定,在万元以内。事实上,这些宣称能够代办版号的机构大多数是和出版社有紧密联系,他们无法解决不合规问题,只能缩短审批时间、解决进度问题。
在发现此路不通之后,一些有心的从业者开始另辟蹊径。因为他们发现,新政虽然规定国产游戏和进口游戏做出“上线前必须拿版号”,但对境外游戏却并未提及,例如苹果App Store、亚马逊等大量存在的境外游戏并不在被监管的范围之内。
在监管语境中,游戏可以分为国产游戏,进口游戏和境外游戏。通过手游新规,前二类已处在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内,但对于第三类境外游戏,尚属监管空白。因此,当大量境外游戏通过App Store等平台上线时,实际上已经打破了有关部门的监管门槛,因为国内用户完全可以在这些平台自由下载境外游戏,也可通过更改国家地区等手段,来下载这些游戏。
并且,绝大多数境外开发者7月1日后上线的手游并未经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根据后者公布的信息,自7月1日至11月15日,共审批通过106款进口网络游戏,1月-6月仅审批69款。
苹果在落实手游新规的举措上,也印证了新政中的漏洞:仅要求中国地区的游戏开发人员拿版号,而不要求中国区上存在的大量境外游戏开发者拿版号。这客观导致苹果App Store中国区上的境外游戏只需要经过苹果审批即可。
于是,境外上架,境内运营,成了许多中小开发者“曲线救国”的方法:使用国外开发者身份挂靠,再在苹果App Store中国区上线供中国用户下载使用,以规避步骤复杂的审批程序,这种“伪出海”的做法,相比原先拿版号增加的支出和后续减少的收入,降低了机会成本,提高了上线速度,虽也增加了一些支出,但也能接受。
公平的解决方案
此现象已被众多行业观察者和媒体捕捉到,引发对此问题的讨论。许多针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认为,这一差别监管不仅是事实上的歧视性政策,更造成了市场不公。
新政本身就扼制了民族游戏产业的发展活力。相对于PC网络游戏来说,手游的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生命周期短、市场变化快、项目多,把网络游戏备案移植到手游行业,并不甚合理。审批的高门槛虽加强了内容审查,但面对快速发展的手游行业,可以预见的是,将来行政审批能力与快速增长的市场开发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将会永远存在,而国际市场与中国市场间的发展鸿沟,也几乎无法跨越。
游戏审批其实早已有之。从2014年主抓“赌博类游戏”,逼停整改所有棋牌游戏,到2015年广电试水移动游戏审批,使370款移动游戏获批,广电总局始终密切注视着手游市场。而从备案制到审核制,手游市场的监管正在全面收紧。
在笔者看来,此次的新政漏洞,不管出发点为何,但从结果看,开发者“出口转内销”绕开监管,虽丰富了国内市场产品,也使得遵守合规审批程序的开发者深受伤害,低质游戏依然充斥市场,监管的初衷并未实现,让一个“史上最严手游新政”成为一纸空话。
行政监管必须要考虑成本和效率,用于行政审批的财政拨款不可能无限增加。虽然审批人手与速度都在增加,但依旧无法与市场发展节奏同步,且因加强监管带来的人力财力支出,也并未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正面效应。另外,如果考虑境外游戏服务器在海外,监管部门可能还会面临执法难的问题。
所以,从诸多实际情况来看,在笔者看来,目前最公平、最有利于市场的办法或许是:暂缓手游新规。这也得到了众多从业者的认可。“版号制度是否要保留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有关部门可以将版号管理变得更具灵活性,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而非强制,这样既能对手游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又能保持这个行业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一位游戏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文|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