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支付新规要掐断支付宝和微信的活路吗
就在支付宝的“赚钱红包”玩得正嗨之时,一纸规定让移动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如坐针毡。12月27日,央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同时还配套印发了安全技术和受理终端技术两个规范,上述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这部即将执行的央行条码支付《规范》,核心点有三个:一是明确了条码支付的限额;二是对再次重申清算管理要求;三是风险管理的问题被再次提及。透过《规范》的一些细则,我们不难发现:支付宝和微信这两大移动支付平台的市场空间再次被压缩。
新规动了移动支付的奶酪
此次央行发布的《规范》中,对条码支付限额的规范,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规范》根据不同的交易验证方式,设置了A-D四类不同风险防范能力,并对应不限额、5000元、1000元、500元四类交易限额(同一客户单日累计)。
在明确了条码支付交易限额的同时,央行还指出条码支付的验证方式,包括静态密码、一次性密码、数字证书、电子签名、指纹等常见的移动支付验证方式。每一种验证方式,对应的是不同的安全防范级别无论使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除了单日累计交易限额外,条码支付新规,还对商户的收款限额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事实上,《规范》对商家收款限额的规定,更多的是为了防范非法套现。由于小微商户的注册门槛比较低,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小微商用申请移动支付,然后刷大额信用卡套现。对此,央行的《规范》要求同一身份证在同一家机构办理的全部小微商户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收款限额1000元/天、10000元/月。
不难看出,无论是收款方,还是付款方,央行都针对条码支付的限额进行了约束。也就是说,未来消费者使用条码支付,无法购买大额的商品了。在一些城市,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商场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扫码支付购买大宗家电或奢侈品。央行的新规落地后,限额会让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与大额消费无缘。
毫无疑问,《规范》对于消费者和商家的限额约束,都动了微信和支付宝的奶酪。最近两年,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二维码支付凭借便捷的优势,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央行出台《规范》限制移动支付,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支付宝和微信被央行卡住了咽喉
从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到央行的《规范》出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前景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一旦央行的条码支付新规落地执行,支付宝和微信的市场地位无疑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在变相扶持银联,因为银联也推出了二维码支付。
不得不说,央行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后,有变相削弱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市场地位之嫌。两年前,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机构,分别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大移动支付平台的快捷支付限制做出了限制,并且不断下调快捷支付的额度。对于其他的移动支付平台,各大银行也在下调快捷支付的额度。以支付宝来说,调整后工商银行的快捷支付额度每天每笔5000元,每天和每月的最大额度只有5万元。
谈及各大商业银行调整移动支付快捷支付额度的意图,外界一致认为这是防止银行的资金流入到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平台。在余额宝刚刚诞生时,在高收益的驱使下,大量资金逃离传统银行,这显然是银行不愿意看到的。加之支付宝和微信都像银行一样推出了理财产品,并且门槛比商业银行更低,收益却比商业银行高,这对商业银行是一种威胁。眼下,央行出台《规范》的本质,就是限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交易额度。
毋庸置疑,从银行到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都在打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空间。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央行出台的《规范》中,再次重申了移动支付作为小额支付的市场定位,并且要求移动支付平台的结算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此前,央行曾下发通知,要求各移动支付平台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这样一来,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结算业务要在网联平台处理,二维码的支付限额也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移动支付自身没有基础账户体系,所有的资金必须由银行卡转入,银行又在限制资金转入移动支付的额度。这样一来,支付宝和微信就真正的成为小额支付工具了。
不可否认,最近一段时间支付宝和微信都在不断开疆扩土,并且把触角伸到了公共交通领域。随着央行《规范》文件的出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野心势必被打压。未来,哪怕支付宝和微信的支付场景比银行卡还要丰富,也只能是支付体系中的小角色。条码支付新规,不是已经掐住了支付宝和微信的要害么?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