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医生:目前还没有看到好的医疗类智能硬件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zhangqiang1

张强医生是中国最著名的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专家,他曾经创新了多项血管技术,填补了亚洲血管外科的空白。就是这样一位在体制内功成名就的医生,在2012年底突然宣布脱离公立医院,加盟上海的一家私立医疗中心,成为中国医疗史标志性事件。

而现在,作为中国自由医生的探路者,张强已经成功将“张强医生”和“Dr.Smile”打造成了个人医生品牌:他同时为北京和上海的3家医疗机构服务,他和他的团队有足够时间与每位患者沟通,他善于利用 互联网 ,他的微博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条问诊私信,他和“邻家医生”这样的专业咨询公众账号进行合作… …新的思维让这样一位医生和我们雷锋网有了联系在了一起的可能。于是,在“邻家医生”的帮助下,雷锋网和张强医生进行了一次“跨界访问”,张强医生饶有兴致的和我们聊起了互联网、 应用软件 和 智能硬件 。

“自由医生”对互联网更感兴趣

说起自己“自由医生”的身份,张强医生显得颇为自豪,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医生都是自由执业,他们将医院作为平台,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名声和行医规范,同时对自己的“品牌”和行为负责。而旧体制下的医院体系则往往会导致过度医疗和粗糙医疗,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只对医院负责,自身服务意识则严重不足,这也是是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

在张强医生的眼里,医生的自由执业等同于社会编制里的“社会人”,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家医院,用“签约模式”行走其中。这就好比剧团的演出,医院应该像国家大剧院,而大剧院本身是不会有剧团的,医院需要为签约的医疗团队提供手术室、护士以及麻醉师这样的“周边支持”,而接诊和手术这样的“主题演出”才是由“剧团”也就是医生及团队完成。

正因为有了自由的平台,医生才会对互联网更感兴趣,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品牌,提高团队的效率,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诊疗系统,这些都是医疗改革以前“窝”在医院里的医生不会去在意的。

软件应向“专科化”发展

张强医生说,类似“邻家医生”这样的公众平台和自己最开始的构想非常相似。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看,目前网络上并没有真正权威的专家在进行诊疗,急需专业化的软件应用进行填补;而站在医生的角度,软件可以提高使效率提高,病人可以将相关资料进行初步上传,而医生也可以对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在进行初步判断后,再告知病人是否需要或者需要进行怎样的治疗。医疗软件还能进行远程挂号等活动,避免了长时间排队和无谓的等待。另外,类似软件也能方便术后跟踪、查询药物信息以及预约复诊,使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张强医生认为未来这样的软件平台或应用要在垂直领域进一步进行细化,朝着“专科化”的“小而精”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软件摒弃过去网络上的泛泛诊断,找专科团队深层介入,专攻一两项疾病,让慕名而来的患者对自身的专科病的相关信息有明确答案。

张强医生还表示,要一个成功的软件并不容易,它需要开发团队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医疗团队的专业知识支持,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完美的配合。

看好智能硬件,但目前给予的帮助有限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强医生也非常关注智能硬件。他说,智能硬件在美国的红火使他非常看好这一领域,只不过,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智能硬件目前能给予他们的帮助还非常有限。

在张强医生看来,智能硬件最大的作用是将采集数据这一过程剥离出来,加上高质量的快速传输,能顺利解决大型设备在某些地方不普及的问题。

不过,现在和医学相关的智能硬件产品更多是健康类硬件,它相比于真正的医疗类硬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目前张强医生并没有看到好的医疗类智能硬件。健康类硬件更多是用简单的指标满足人们日常的好奇心,对于没有记录习惯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在目前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真正的医疗硬件可以在某一个病的某方面以及某个阶段上的某点进行入手,而不是往上面加入各种实际用处不是很大的功能。

张强医生希望未来的医疗类智能硬件能完全实现治疗的“家庭化”,也就是在家里完成大部分工作而只将关键部分交给医院。有统计已经表明,只要技术成熟,在家里进行恢复其实更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相关:

医疗健康观察:黑箱内外的纠结与梦想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