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服务怎么做?来听听传统医疗器械厂商怎么说
“产品太多,看累了。我们还是来谈谈服务吧。”
在略显浮躁的智能硬件圈子里,同类产品层出不穷,在功能上不见得有什么差异,真真是看腻了。尤其在医疗领域,评价产品的好坏其实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国家相关资格认证,否则你的检测数据只能是“仅供参考”。其他的智能硬件可以任性、可以随意玩花样,但医疗产品可以么?
除了数据检测的准确性以外,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背后能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门槛。虽然今年以来,移动医疗领域不断曝出 融资 神话,但迄今为止,还未曾看到有哪家把用户和医生真正绑定联系起来。
这个事情谁来做最靠谱?谁也拿不准,只能各自试试看。宅客君今天接触到一家叫做“熙健”的企业,他们是由传统医疗器械厂商转型而来,现在主推一款便携的心电检测仪——掌上心电,不玩电商和线上推广渠道,但他们的产品还真的很“极致”。
“别人融了几千万我很不淡定”
严格来说,国内的移动医疗市场是从今年开始陆续浮出水面。熙健公司成立于2013年,但现任CEO王长津和他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就在研发配合智能手机使用的便携性心电检测仪,但一直在想着优化产品,没正式向外公布。
宅客君看到,他们的产品类型有胸带式、呈小方盒形状的蓝牙版、用数据线连接和耳机插孔形式连接的圆片版,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甚至还有一款可以无线充电(基本已被放弃)。
所以,当最新的这一款产品出来以后开始接触融资团队时,他们的产品已经实现量产且自己就有加工厂,这令投资人有一点惊讶。王长津说道,看到别人凭借一个idea就开始融资这让他很不淡定,“我两三年前做的蓝牙那一款,即便现在拿出来也是足够超前的产品”。
宅客君看到,无论采取哪种连接方式,使用时佩戴好产品,再点击相应的手机App就可以显示出实时的心电图。具体的使用方式是:用户可以设定持续检测30秒或者1分钟,测试完成后会自动生成报告,利用云端的算法做出数据解读。如果有异常,可以通过 微信 或者软件内置的平台把生成的心电图发给医生看,医生再给出一些建议措施。
在测试过程中,软件界面的左侧会有一个节律指针表,可以实时显示心律的状态,这个也申请了专利。在今年9月份,他们拿到了二类医疗器械证,王长津表示,明年他们将会申请FDA认证,进入美国市场。
服务的理念是私人医生模式
这款产品面向的群体是已经得心脏病的人和高危人群,包括经常骑自行车或者跑马拉松等项目的运动人群。初期会先拓展刚需人群,王长津表示,中国大约有一千万的房颤患者,这些患者都希望有自己的专人医生,所以,如果医生能给患者推荐这么一款设备,患者是很愿意接受的。
另外一条推广渠道是联合各个地方的运营商和合作伙伴建立服务中心,比如体验中心、健康管理公司、私营医院和诊所。相较互联网做医疗的人而言,他们有着大批的医疗资源,“找医生太简单了,我们不像现在某些企业一样花钱去买医生注册量”,王长津认为,这项服务对于他们来讲很容易做成。
“这些运营商和合作伙伴都在医疗系统里,他们知道怎么做这个市场,所以就交给他们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因地制宜。”
王长津表示,现存体系中医生的价值并没有被放大,最多只是在亲戚朋友间发挥一下余热。而利用这套设备,就能够让医生服务更多的人,医生本人也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医疗服务的背后还是要有人,要有专业的医生,而且,王长津强调,给用户提供问诊服务的应该是本地的医生。
因为,本地的医生能够给你提供长期的医疗指导,生病后能够很方便地找到对接的人,很方便地进行治疗和随访。
“这才是移动医疗的意义。”
不愁赚不到钱
而具体的收费标准也由医生来制定,当然层次不同标准也不一样。比如,社区医生可能一次只收两块钱就行、县级医生可能收五块钱就满足了,但如果是个大教授,一次给200块钱他也未必愿意干,一切都是用户跟医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最初是先通过线下的渠道树立口碑和品牌,等到一定阶段,他们也会通过电商大量铺货,硬件可能不会收很多钱。之所以不急于推动大众市场,王长津表示,是因为用户还需要教育,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比如,买一个 血压 计可能很便宜,但用户其实不知道,测量血压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依据,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状态下采集都有规范,否则没多大参考价值。
“没人指导是很可怕的,有时可能会产生反面影响”,王长津补充道。除了这款设备以外,他们还有一款血压计,而在接下来的规划中,也有一系列的医疗产品。“我要把以前给医院做的那些设备,一件一件再逐步做到老百姓的手里去。”
对于怎么赚钱的事,他们想得很明白:
“我有10万房颤患者,有这个基数在,做什么研究不够?而且这又是非常专的病种,做任何形式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都行。另外,药厂为了观察疗效,也会和我们合作,未来包括跟保险公司的合作,很多种收费模式”。
“我们产品的受益人群是老百姓和医生,让老百姓少花钱看病,让医生充分发挥价值,市场一定会给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