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导致“换换换”——联想高层人事变动与战略布局揭秘
文/陶勇
联想高层人事变动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散去。但事实上,联想换帅是联想战略“调整”的“惯常风格”。
联想换帅发端于撤销联想创业时期的灵魂人物——联想首任(唯一)总工程师倪光南,就此,开了一个坏头——之后20年,败象已定的联想发展战略呈现出左右摇摆的“逆生长”态势。
此后,无论柳传志与杨元庆之间的轮流坐庄,还是斯蒂芬·沃德到阿梅里奥的新老更替,再到刘军与陈旭东的接力棒传递,联想因战略调整导致的换帅裁员总是如影随形。
而坊间有所不知的是,杨元庆就曾遭遇过换帅的险境。
在与倪光南院士及友人的一次聚谈中,他不经意间透露,杨元庆曾差点被柳传志撤掉。
1994年,杨元庆上任微机事业部总经理后,由于他“独断专行”的把直销改为分销,结果与联想的一些老一代创业者产生激烈的冲突。为此,柳传志想让杨元庆下课。倪光南闻讯后与几位高管到柳传志那里替杨元庆说好话,说明相关问题不是杨元庆的责任,杨元庆才得以过关。
1995年6月,联想首次换帅,总工倪光南被解职,他主导的研发项目除激光打印机外的诸如程控交换机(中办国办机关采购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已经产业化的芯片(开发出五个)、在业界评价很高的联想LXBS金融平台软件等等纷纷下马,研发团队也被解散。
纵观联想30年,1984年到1995年,是联想“技工贸”战略黄金十年。联想凭借汉卡立足(利税上亿),再以联想微机打天下,创造无数IT神话。
下图为当年联想研发项目一览:
1996年,联想转为 “贸工技”战略,开始“在沼泽地里与兔子赛跑”、从“南坡攀登珠峰”。实际上,联想从此踏上摒弃核心技术研发、沦为微软、IBM代工的不归路。通俗的说,就是“傍大款”的活法。
与此同时,真正以“贸工技”战略起家华为实现了向“技工贸”战略的华丽转身,进而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典范。
不过,借助早期“技工贸”创下的雄厚家底,到2000年联想依旧灿烂辉煌。
屡败屡战的多元化战略
2001年,联想开始战略转型,四面出击,企图复制N个联想。
2002年,联想涉足手机业务,曾经风光一时。
然而,投资2500万美元试图创建中国第四门户网站“FM365”卖了,花3537万美元收购的赢时通垮了,新东方在线撤资,PALM365收缩,旅游网站彻底放弃——两三年之间,联想的“三点一线”互联网服务模式上演大败局,“连起家之本——联想PC也开始后院难保”。
2001年,联想首次大规模裁减大陆员工,几百名网站人员被辞掉;2004年,又一次裁员,在三个小时内被辞退占公司员工5%的600员工,之后《公司不是家》热传网上。
“对于自身能力、市场误判和盲目乐观,让联想一次又一次落入战略跟随的陷阱。” 建银国际(中国)并购与融资部董事总经理兼研究中心主任郄永忠博士如是评价。
事后,柳传志也承认自己当时脑子发热。
经历这些惨痛教训后,联想又开始新的战略调整,重新回归PC主业,并把国际化作为联想做强做大的主出路,2004年收购IBM。
2004年年底,柳传志公开宣称,“贸工技路线到现在已经告一段落。”
“历史转了一个圈,终于又回到了原地。只是此原地已非彼原地,只是花那么多钱去买别人不要的产业和技术,其间的成本,实在太高了。”针对柳传志的表态,《伪相》如此评论。
收购IBM后,联想迎来第一位外籍CEO斯蒂芬·沃德。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外来的和尚竟不会念经!
2005年12月,联想集团突然发出令人震惊的换帅消息,戴尔前高级副总裁、亚太地区总裁阿梅里奥取代斯蒂芬·沃德出任CEO。
换帅的原因是联想开始“实施盈利性增长战略”,而沃德与杨元庆在战略设想上“不和谐”。
不过,联想的盈利性增长战略并未因“具有非常好的背景和非常好的经验”的阿梅里奥到来而使业绩一路飘红。
随后的几年,“冒进与自负”的联想在欧美市场接连受挫。
2008年,由于联想业绩急剧下滑,国际化路线步入泥潭,手机业务被迫出售,有关杨元庆“下课”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
2009年,联想出现巨亏,联想再次换帅:柳传志取代杨元庆担任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改任首席执行官(威廉·阿梅里奥离职)。
顺便说一句,柳传志“出山”后的扭亏也被指为数字游戏。
2009年,联想又重新回购手机业务。
2010年,联想第一代乐Phone闪亮登场,但却以失败收场。随即,联想全面调整产品、渠道与品牌策略。
2011年,联想正式成立移动互联及数字家庭业务集团,由刘军担任总裁。
2014年初,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开始进行一系列高管、品牌和渠道调整。然而,联想的手机业务恰如PC业务一样,都是“傍大款”,要么依靠供应商,要么依赖运营商,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同样“傍大款”,华为却及时醒悟而另辟蹊径,开发荣耀,结果免遭厄运。
但20年如一日不事创新、十年研发费用不抵华为一年的联想痴心不改,手机业务始终咬定“大款”不放松,最后,招致几千万出货量损失,刘军则成为这一败绩的替罪羊。
目前,伴随陈旭东的上任,联想似乎又彻底否定了之前移动业务的战略,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全新的战略,但是,温故而知新,未来的道路又能走多远?
“杨柳依依”的内幕奥秘
“元庆他们这一层是发动机文化。发动机文化就是,我是一个大发动机,元庆是一个小发动机,总目标一致,两者同步。”在2014年1月出版的《谁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中,柳传志曾对该书作者这样介绍联想的“发动机文化”。
根据柳传志上述说辞,作为联想集团“掌门人”、“小发动机”杨元庆依然从属于“大发动机”柳老大的,实际根本没有独立性。
此前,曾有观察家指出,联想集团的发展方向依然在柳传志总控之下,“杨柳依依”是柳传志故弄权术的“虚晃一枪”——把杨元庆推到前台,自己幕后操控,杨元庆只有9000万以下的事务决策权——收购厦华手机部分就是一个例子。联想这几年一路不顺是因为柳传志“退位”带来的主体缺失和他的“占位”而形成的管理真空,从而使得联想的战略无形中“走调”。
说到柳传志掌控联想集团,从联想控股合并报表可以看出端倪。
联想控股在给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招股书中就声称,联想控股“对联想集团具有实质性控制权”——联想控股的老大正是柳传志本人。
所以,2001年杨元庆当上联想CEO后,因为不好公开否决“贸工技”,所以才提出“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口号,把技术摆到了战略转型的第一位,试图纠正“贸工技”发展路线之偏差,但在柳传志绝对掌控的联想,杨元庆的努力不能根本改变“贸工技”道路方向,只是稍微增加联想产品的技术分量而已。
总之,由于“贸工技”对联想的创新能力伤害过重,今日联想难以再现昔日“技工贸”雄风。而柳传志急功近利、生意人般的企业发展目标,导致联想集团发展战略始终不能依靠自主创新来掌控命运,只能在市场大势中似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作者介绍】陶勇,先后从事十数年财经时政报道。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互联网分析沙龙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