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有竞争力的玩家变少了,留下来的玩家更卷了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23 年上半年,海康实现营业总收入 375.7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0.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3.38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7.31%,其中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增长。

国内主业方面,2023 年上半年三个 BG 营收总和 190.21 亿元,同比下降 5.33%。其中公 共服务事业群 PBG 实现营收 62.73 亿元,同比下降 10.06%;企事业事业群 EBG 实现营收 69.96 亿元,同比增长 2.42%;中小企业事业群 SMBG 实现营收 57.52 亿元,同比下降 8.50%。

今年上半年,PBG 业务的开展,主要受政府财政状况较为紧张的影响,项目进展缓慢, 公安和政府业务受到影响较大,交通业务整体表现较好。三季度,政府端一些商机正在启动,个别大项目将在下半年落地实施。海康认为一旦政府资金压力缓解,PBG 业务将有较大改观。

EBG 业务,企业降本增效、改善管理、提升运营的动力依然强劲,能源冶金、智慧建筑、 工商企业、教育教学等行业均有所增长,餐饮、文旅等消费领域复苏较为明显。

SMBG 市场随经济波动较为明显,随着经济复苏情况向好,下半年 SMBG 将有不错的表现。

境外主业方面,上半年实现营收 99.09 亿元,同比增长 2.30%。海外贸易环境继续分化, 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打压和排斥中国公司的势头还在加大,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 业务表现主要与当地经济情况较为相关。海外业务第二季度的表现好于第一季度,其中拉美、 亚洲、南欧、非洲等区域增长较好。

创新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 81.88 亿元,同比增长 16.85%。二季度消费相关的业务如萤石、海康存储均有所恢复,预期下半年创新业务将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

毛利率方面,上半年毛利率为 45.18%,比上年同期提升 2.04 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工作。目前海康威视的人员规模控制较为严格,编制投放以创新业务为先。

近日海康举行了投资者问答。

以下是调研全文重要内容,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Q: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能否展开介绍一下研发投入的具体方向?

A:公司研发投入主要体现在研发人员的人工成本上。相较于公司对主业各方面研发投入的严格把控,目前主要的研发投入方向仍在创新业务。因为创新业务收入增长预期更高,市场机会更多。在当下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海康还是维持谨慎性原则,在一些机会点上会加大资源投入。

Q:未来,公司研发费用的投入趋势是怎么样的?

A:海康主要的经营方式是以技术创新作为最重要的竞争力来源,所以持续推进研发投入是保障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自 2018 年到 2022 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约 9%增长至 11.8%,中长期来看,我们会大致保持目前的比例,略有波动。

内部研发资源调配方面,公司会在部分成熟业务上收紧资源投放,转移到新产品、新业务中,以提供新的增长点。整体研发投入方面,我们会维持研发强度,在研发人员费用上可以体现出来。

Q:目前公司海外业务情况不错,对第三、第四季度预期如何?未来的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A:对于第三、第四季度公司的海外业务,我们整体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目前海外业务环境分化较为明显,发达国家的业务受政治层面各种政策影响较大,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增长相对较为平稳。

综合来看,基于海外业务覆盖的区域范围、潜在的市场空间、新产品的不断投放,公司海外业务在未来仍会保持增长的趋势。

Q:上半年公司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占比情况如何?

A:公司去年海外业务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大概保持在四六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发达国家的占比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占比相对有所提升。

Q:从中长期角度看,SMBG 与 EBG 的增速表现是否更好?PBG 方面,如果市场恢复不错,是否也会有不错的增长?

A:从当下宏观环境来看,目前还没有可以做出判断的显著依据。从本行业角度来看,下半年如果保持与上半年差不多的发展态势,可以推断目前是一个慢复苏的过程。基于慢复苏的过程,我们认为 EBG 与 SMBG 未来是正向发展的趋势,但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暂时无法给出具体的增速情况。

PBG 方面,目前政府端有资金层面的压力,如果第三、第四季度包含专项债在内的外部因素向好,我们认为下半年 PBG 的压力相较于上半年会有所缓解。从微观迹象上看,公司 PBG 业务在第三季度的确有部分大项目在持续推进,但是否能改变 PBG 整块业务的业绩表现,还需考虑宏观政策的变化。

但整体上,我们预期国内业务收入会呈现正向增长,加上海外业务、创新业务等板块的正向加持,未来公司的业务增长会有不错的表现。

Q:随着毛利率与费用率的持续改善,公司四季度的净利率是否会有好的表现?

A:我们确实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Q:海康创新业务子公司机器人发文提到结合大模型进行了一系列落地实践,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会受到技术落地应用的限制,海康基于大数据库的超级模型,能够实现更轻松的识别和获取货物的深度信息,做出灵活的应对。海康目前在大模型方面有哪些进展?对于大模型的下一步展望和计划是什么?

A:在一季度业绩交流过程中,浦博对海康的大模型、AI 进展做了很多沟通。基础投入部分目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毕竟中间只间隔了几个月的时间。我相信大家更关心的其实还是 AI 技术在产业内的落地,以及对产业本身带来的进步。

外部现在都在谈多模态大模型,海康从事的是天然的多模态业务,我们在 2019 年左右就已经直接进展到多模态的阶段,目前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行业内通用大模型也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包括开源算法的进步,随着外部的变化,我们的能力还会水涨船高。

从内部实践来看,我们的重点投入在行业数据和用户数据的训练层面,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构建行业专用、用户专用的模型和算法。不管是从模型的数量、筹建 AI 开放平台的时间、积累的用户基础,甚至是软硬件结合、算法结合的方案落地,我们都比较领先,一直在行业应用的层面开展迭代。

接下来,我们会保持常规做法,广告投入仍会相对较少,因为大模型本身与宣传没有直接关系,海康不太宣传大模型,不代表海康没有大模型,更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把模型落地,算法落地,降低开发成本,同时更好满足用户期望,在更多行业做落地应用,针对这些方面我们会投入更多的资源。

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希望,在数据入口端,例如远程巡检的数据入口,逐渐能够看到算法产生的价值。比如行业规范性的要求,过去可能是在单点行业、单点企业上落地应用,现在逐渐变成多个企业或多个行业通用的要求。

Q:过去海康持续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收入端持续创新高,但因为对人才的水准要求,成本上通胀的属性,人均创利并没有伴随收入的增长趋势成正比。假设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回暖,这一轮和技术结合的落地能否带来更多的人均创利?

A: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注当下投入能否有更大或更显著的产出。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努力,当下宏观环境下,EBG 方面仍表现出很强的需求韧性,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整体行业以及各个不同行业,拓展可复制性和规模效应,这是接下来业务上的一个大目标。

同时,还是要结合海康的商业模式。全球大型企业多为大品类业务,像海康这样将小品类做到一定规模的商业模式相对较少。大部分大品类业务企业,大家对其各方面都比较熟悉,因为大品类业务一旦达到一定比例市占,便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效应,出现溢价。小品类业务主要由市场的碎片化需求构成,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来说,会出现大量产品细分,这是小品类业务的必然要素。经过多年积累,海康在碎片化的行业中,在众多细分领域都有了产品布局。这些布局仍维持产业 S 型曲线的规律,每一个细分都有创新、持续增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不断做新需求的拓展,引入更多创新。

所以我们的智能物联产业是在不断迭代的,未来这种迭代还会持续下去。当大品类业务走到成熟及衰退期的时候,比较难很快有新的大品类来做承接,这就出现了企业的兴衰成败;但在小品类业务中,这种过渡不会太明显,而是体现为群体性的一批产品的成熟、新的迭代产品的出现,这是小品类产业不一样的特征。

从人才和投入产出的变化来讲,我们现在正处于从传统的安防向智能化或智慧化业务转型的阶段。可见光摄像机类产品已经成熟,但现在我们赋予了他们一些新的应用,让它在新的领域发挥价值。可见光仍然是海康非常重要的技术核心,目前除覆盖电磁波完整光谱外,对机械波、音频也做了大量研发投入,预期未来音频在工业探伤、工业听诊等领域会有较大的需求应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底层打下的技术基础。我们还在培育孵化数字化创新这一大行业赛道,但因为这个赛道跟千行百业息息相关,这也是现阶段大家难以看明白算清楚海康业务的一个原因。但从业务逻辑上讲,我们已经对产业的需求空间看的很清晰,会非常坚定的走下去。从人才和投入这个角度,短期如果投入稍微收敛,能够有更高的产出;但中长期看,我们要维持平衡,做“产出再投入”的循环。

Q:公司创新业务发展得非常不错,上半年收入占比超 20%,机器人和萤石都处于行业领先,能否分享其他创新业务的发展情况?哪个业务会最先成型?

A:总体来看几个创新业务都还不错,因为赛道不同,每个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也不太一样。

从收入规模上讲,目前排到第三的是热成像业务,一方面热成像本身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我们在全球做业务,所以总的来说有不错的机会。安检、医疗业务也都有机会,今年可视场景下的检测给安检带来了一些机会。医疗方面,由于行业本身对医疗设备有一定要求,赛道较为封闭,目前我们已有部分产品完成认证,效果不错。所以往未来看,虽然这些赛道可能都不是特别大,但都有不错的机会。

汽车电子和消防的赛道特性也很突出,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的供应商,利润率比较低,长期来看需要规模和创新持续推进,才能在低毛利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利润表现。消防板块,智慧消防整体行业的切换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快,目前还在传统消防和智慧消防同时推进的过程中,更长的未来会有很多机会。很多业务都是在痛并快乐着,创业总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Q:创新业务中哪些跟主业的销售体系是共用的,或者说有比较明显的协同效应?

A:这些业务都各有各的营销方式,比如智慧存储业务,部分产品销售会给海康,但同时存储也发展自己的品牌,在电商分销渠道上也做的不错。消防、汽车电子、机器人都有完全不同的营销方式。过去大家觉得萤石跟海康威视交叉较多,但从萤石披露的信息看并非如此,还是不一样的。海康做 To B ,萤石做 To C ,产品定位不同,面对的客户群体也不尽相同,因此接触客户的方式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To C 业务更多运用电商和一些更短距离的营销方式。

但在一个集团体系里,我们还是要推动产生内在协同的价值。比如在大模型、AI 的一些进阶上面,研究院有很多同事技术比较领先,部分同事会通过内部工作上的切换,到创新业务里带领分支 AI 工作的开展。

Q:8 月 15 日网信办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办法正式生效,请问海康会不会申请可能需要面对大规模消费者的牌照?

A:生成式这类业务目前不是我们的主赛道,但现在也不能绝对地说百分之百都没有这个可能。

Q:海康上半年毛利率有明显提升,能否请您具体拆解其中的原因?另外下半年的展望如何?

A:从营收成本来看,数据上略有下降,可以看到是降本取得的一定成效,对毛利率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在销售端,我们要做有效益的增长,在收入结构上做出了一些变化。应该说成本和销售收入两方面对毛利率都有一些正向影响。下半年总体来看,毛利率应该会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Q:上半年境内主业中, EBG 实现了正增长,分下游领域来看, EBG内部的拉动项和拖累项分别是哪些领域?这些领域下半年边际上会有什么变化?

A:EBG 总共六大行业,我们开始提到的四大行业都是增长的,没提的两个,一个是金融,一个是文体卫。金融行业这几年因为线下网点都在收缩,所以金融板业务也在下行,文体卫一定程度上也受经济的影响。智慧建筑整体跟房地产有一些直接间接的关系,但受益于今年产业园业务的进展,智慧建筑跟 2021 年比还有一点负增长,但与2022年相比,呈现同比增长势头,今年来看,智慧建筑正在慢慢走出房地产背景带来的负面影响。

Q:机器人业务上,未来对 B 端或 C 端的构想和布局是什么?

A:机器人大量的信息在招股书当中有比较清晰的披露,目前机器人主要是两大业务,一是工业相机,一是 AGV。工业相机目前在国内已经处于行业中较为领先的位置。AGV 这几年在国内、海外的增长势头都比较快,发展比较迅速,增加了产品的系列和各种各样新形态的产品。关于未来的变化,我们想留到机器人路演的时候,再跟大家交流。

Q:能否分析一下上半年现金流取得较好改善的具体原因?去年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今年竞争方面是否会有好的改善?激烈竞争对毛利率是否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A:现金流主要是应收多抓一点,花的少一点,其他没有太大变化。尤其现在环境不好,所以在应收款各方面的管理都抓得紧一点。

关于竞争,环境不好竞争只会越来越卷,我相信不仅在我们产业,其他产业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竞争的价格等各方面来说,竞争力有时也体现在价格、账期等商业因素上,所以要有竞争力,还是要向内提高性价比,我们今年也做了比较多的降本工作,毛利率的改善可能会比较明显一些。

Q:根据半年报,在外部环境很差的情况下,海康二季度做得比一季度更好,逐季度改善的趋势是否成立?对于全年业绩指引,是否会做以调整?

A:我们认为逐季度改善的趋势比较确定,我们对下半年业务抱有比较大的期待。关于全年业绩,年初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希望以今年对标 2021 年,没想到后来外部宏观环境变化这么大,关于业绩目标调整也是不言自明了。

Q:关于 AI,越来越多人认同在大模型的能力提升后,由对行业理解更深的公司,在更细分的场景把行业端模型更好地应用起来。海康怎么看 AI 的应用趋势,行业案例上有没有明显的变化?

A:从落地的角度,智能算法都要经过从通用模型,到行业模型,再到用户应用的三个步骤,今天大模型的发展也遵从这三个步骤。在三步走的背景下,我们的商业进展主要追求效率。

最初做 AI 开放平台时,我们帮用户训练一个算法可能要 10-20 天时间,用户需要投入资源,对图片库等训练素材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训练出来的算法距离预期也有差距。所以在项目上,我们需要持续训练,做许多落地后的改进,这导致在落地环节的成本特别高。现在开放平台的整体能力不断提升,通用大模型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预训练的质量就有了保障,在做应用的时候,对于训练数据的需求量小了,算法需要做的改进也少了。相比之前,意味着推广成本变小,落地速度加快,这就是底层算法能力提升带来的好处。

现在整个社会对于 AI 的理解也比三年前进步了很多,以前用户可能不太理解不太认可,现在用户对于 AI 相关的方案都跃跃欲试,我们认为这是良性的发展。

往未来看,我们对于算法的泛化能力期待会越来越高,对于海康这样提供软硬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的公司来说,算法是我们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泛化能力强的算法会进一步提升我们方案的可复制性。

Q:汇兑收益没有去年同期多,原因是什么?

A:今年上半年的汇兑收益为 2.85 亿元,没有去年那么多,因为这几年中我们的美金资产占比在下降,我们希望推行多币种结算,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会更合理。我们也会支持用人民币做海外贸易结算,但人民币结算的推进不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国家金融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对接,取决于客户使用人民币的便利性,但从趋势上说,我们还是支持人民币结算。

Q:海康发展到现在,产业链布局越做越强,在上游的布局上,近两年有没有挖掘新的传感方式或新的业务投资?

A: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夯实传感器端的技术基础,现在的传感器不仅是光学,还有机械波、声学、压力、流量、温度、湿度、磁力等种类,因为细分需求比较散,所以产品品类会特别多。我们到今天也许已经是全球范围内传感器丰富程度比较领先的公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发挥多品类传感器的协同效应,比如在智能制造场景中,可见光的感知是基础,还有热成像、雷达、压力、流量的传感器参与到方案中,这些产品可能来自海康威视、海康机器人,或者其他子公司。这些产品形成的完整方案,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应用面宽,销售体量大,足够涵盖多维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全面研发投入,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在一个个客户和场景中得到分摊,比小公司更有规模效应。

Q:目前外部宏观环境压力较大,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但何时能有明显变化还较难判断,如果政府的财政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海康的 PBG 业务是否属于能相对优先落地的方向?

A: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刚才提到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包括降本增效、提升运营能力、改善管理,这些目标对政府也是共通的,只是政府端的业务受过去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变化过程中的限制性条件更多,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方面的需求。

过去几年,我们 PBG 领域里有两个比较大的板块,一是公安,一是政府业务,所谓政府业务就是政府众多行业的汇总。过去公安板块略微下行的时候,政府业务增长表现不错,原因是政府在行政管理、行政服务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民生和老百姓的感受,所以要做大量的提质增效应用,同时还有一些管理手段科技化的应用,包括河道管理,路段管理等。我们认为现在政府赛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公安为主或以安全类需求为主的状态了。

我们曾经也讲过 PBG 现在有几大板块,大安全是其中一块,还有大交通、大生态、大服务。大交通板块,包括管、铁路、民航、港口、轨道等,因为跟民生特别相关,所以这块提效做的非常直接。大生态板块,包括水利水务、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气象等,能感受到政府对这块非常重视。大服务板块,包括市政管理、市场监管、宣传教育、行政服务等,这些是大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方面。所以我们对政府业务的判断是,如果资金层面略有好转,很多需求其实是比较刚性的。

Q:前几年郑州水灾时,政府推出过一些项目,今年国内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是否已有意向推进相关项目?

A:现在大的自然灾害频率很高,面对暴雨水灾、城市内涝以及旅游景点的山洪爆发等突发性事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应急响应。如果纯粹靠人管理,效率特别低,现在能看到这类需求在涌现,只是受限于当下政府资金层面的压力。如果未来资金层面向好,我们认为会有更多需求较快落地。

Q:宏观压力下,行业内价格、账期的竞争压力较大,前几年在行业高举高打的一些头部科技公司,已将部分相关业务进行重组或取消,前几年比较火的技术类公司,在市场上也不像之前冲得那么猛。针对这些现象,可否理解为一方面有竞争力的玩家在变少,另外一方面留存下来的公司在宏观压力下,各方面竞争仍比较激烈?

A:您理解的没错,从玩家角度讲,我们认为整体的竞争格局在向好。过去大家可能对这个产业都跃跃欲试,这几年逐渐发现如果在碎片化场景没有长期积累,中途切入进来难度很大,因为产品品类太多,业务太散,很难一下子找到好的抓手,产出效益也不明显。这是赛道特点带来的难题,尤其跟大品类业务相比,而且这个业务也不是通过一两年的攻坚就能切入的。

另外一方面,宏观压力较大的时候,微观层面的竞争是在加剧的,就单体项目的竞争来说,有些公司愿意报更低的价格抢夺一些机会,这个也正常,避免不了。所以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在格局层面是向好的,在微观层面是比较卷的。

Q:关于前一段时间外媒的一些报道,可能让很多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些顾虑,您方便澄清一下吗?

A:关于外媒报道的这些事,不单单在我们身上发生,在其他大企业身上也有,政客对于这方面的提议非常多,有可能是因为大家特别关心海康,所以当我们涉及到这方面问题时,大家会更加敏感。过去虽然也有报道,但没有落地,往未来看,我们认为海康作为一家企业,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其次在我们身上开战,问题也不仅仅是商业制裁,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比较淡定。

人类社会走到这个阶段,各个国家的政府还是相对比较智慧的,虽然政客什么都能说,但本质上来讲还是寻求利益,所以没必要用一些极端手段导致两败俱伤。

媒体报道有自己的方式,因为很多的政客和政治势力需要这样的话语来获得关注和一些政治利益,这是现实存在的。可能大家也发现,在一些国家会有极端的语言,包括攻击中国公司的一些观点,这样做能够获得关注,这是当下我们在全球面临的现实挑战,但是真正有智慧的政府会衡量轻重,所以我们不用太顾虑这样的报道。

Q:目前公司创新业务占比超过 20%,请问在未来两年或更长时间,随着创新业务占比的提高,公司整体的毛利率趋势会向上走还是向下走?

A:我们认为公司毛利率在 40%以上都是合理的,从实际经营结果来看,毛利率基本保持在 43%-45%的相对理想区间,今年为 45%。公司对毛利率管理并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力,并不是毛利率下行公司就无能为力,毛利率是公司整体业务竞争力的体现,是公司对包括产品、成本、管理在内各方面掌控的效果。

公司目前有 8 个创新业务,各有特点,汽车电子因为是汽车产业链配套,毛利率不太高,随着其业务体量扩大,会影响创新业务整体的毛利率,这是收入结构的变化;智慧存储也是毛利率偏低的业务,但这都是各个赛道的正常特点,各项创新业务处于不同赛道,需要接受赛道中的常规做法。

创新业务公司体量都还不算太大,目前对公司整体毛利率波动的影响没那么大,未来一到两年内,都不需要很担忧这种收入结构带来的毛利率大波动,更长远来看,还要看宏观经济和产业环境的变化,目前无法确定。但对公司来讲,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当中,我们都努力去做得更好。

Q:海康应收账款向上的趋势比较明显,是否主要受到 PBG 业务的影响,政府业务的账期是否有延长?

A: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应收账款的结构,有什么样的收入就会有什么样的应收,在所有业务当中,萤石的现金流表现是最好的,因为萤石主要是 To C 业务,一般现款现结;其它 To B 业务、有账期的业务都会产生应收。以机器人为例,因为存在产品交付和项目验收,假设行业普遍需要 8-9 个月完成 1 个项目的验收,我们可能做得好一点,5-6 个月,即使这样,都会产生几个月的应收账款,所以机器人业务做大了、收入增加了,也意味着应收账款是增加的。这是正常的因为规模增长带来的应收账款的增长。

政府业务的应收账款会有一些参差错落的变化,有的区域当前资金面确实比较紧张,可能更着急解决其它问题,应收账款就没有及时处理,这些情况作为个案是存在的,但是这么多年政府几乎没有发生完全违约、不付款的情况,只是可能拖一下、晚一点,等到资金状况好的时候会支付,所以不用太担忧。

Q:其它 To B 业务如机器人,跟原有业务相比账期是否会更长一些?

A:To B 业务账期有长有短,不能一刀切谈变化,账期是一个商务条件,像价格一样,价格高一点,账期就长一点,价格低一点,账期可能就紧一点,这些都要就个案而论。如 SMBG 的经销商业务,应收账款规则性强一些,对不同群体客户的应收账款规则不太一样。

Q:海康是否有评估经济下行对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否有针对性的措施?

A:这个问题非常对应当下的经济形式,在现实当中确实也是存在的,如房地产业务就首当其冲,过去两年房地产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业务已经很谨慎,应收账款放的比较少,收得比较紧。

同时,公司经营多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确实发生一些突发状况,公司的销售、法务都会提供支持,对于极端情况我们会根据相关规则处理。此外,除了给跟我们做生意的公司账期之外,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求这些公司的主要经营者如老板个人提供担保,因为公司是有限责任,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所以事先会有一些要求。

公司有比较专业的团队在做应收账款的管理,包括对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客户给予什么样的信用、什么样的账期,公司内部都有反复斟酌和考量。

Q:近期 IPO 政策有所放宽,请问公司创新业务是否会加快 IPO?

A:目前萤石已于 2022 年 12 月底上市,机器人还在 IPO 审核过程中。未来条件成熟时,如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盈利达到一定规模,还会有创新业务子公司 IPO;但不是说标的数量上完全没有限制,我们会比较谨慎地看待 IPO 话题,因为一家公司独立上市,就是对它赋予了更长远或者更大地发展预期,对其所在行业、在行业中的位置,都会有考量。所以不管 IPO 政策层面有什么变化,我们还是会比较谨慎的去看待 IPO 问题,不是没有底线没有条件的。

Q:请问公司创新业务独立上市后是否会继续并表,还是变成长期股权投资?

A:现在创新业务独立上市后,公司还是单一大股东,所以还是会并表。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