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背后的那个男人:Tony张志东
无论你是否熟悉互联网,你对于马化腾这个名字一定如雷贯耳,种种事迹不再赘述。但是对于腾讯公司或是中国互联网而言,张志东(Tony)仍有无法磨灭、不可替代的地位,号称腾讯第二人。
第二人有几层意思,首先张志东、马化腾、曾李青是腾讯最早的三个全职创始股东,其中马化腾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占20%的股份,后面许晨晔和陈一丹才加进来。其次张志东是一个技术狂人,他1998年做了腾讯赖以生存的QQ软件的第一版架构,这一架构的使用延续了近十年,而作为腾讯CTO的张志东,也始终在这样一家产品技术驱动的公司占据主导地位。最后,腾讯的五个创始人,曾李青转身做投资,陈一丹早已卸任腾讯职务不问公司事务,而许晨晔所在的首席信息官(CIO)更像是一个荣誉头衔,远不如产品技术对腾讯更关键。
所以马化腾、张志东这俩人,无论从公司创始、治理结构、实际运作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哥俩好,张志东无愧于马化腾背后的男人称号。但互联网上对他的描写大多只字片语,这也跟他做产品技术性格较低调有关,他跟马化腾的这种性格也造就了腾讯内敛、含蓄的企业文化。
以下内容摘录自《沸腾十五年》P90,林军在写腾讯公司发展中对张志东此人有相当有趣的刻画:
马化腾创办腾讯,最开始是两个人,除自己外,另一个是他在深圳大学的同学张志东, 两个人同在计算机系。
张志东本科毕业后去了华南理工大学读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深圳,加入当时深圳著名的黎明电脑公司。黎明电脑因为给深沪两市提供证券交易软件而红极一时,至今依然健在,并拿到过茅道临所代表的华登风险的投资,黎明电脑的创办者邓一明也是深圳IT业的大人物之一,后来帮助腾讯公司找钱并成为腾讯12名个人股东之一的天使投资人刘晓松当年也在黎明电脑工作过。
张志东是个计算机天才,在深圳大学,张志东和马化腾都属于计算机技术拔尖的一拨,但张志东是其中最拔尖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个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张志东都是其中的翘楚性人物。
张志东是个工作狂人,基本没什么业务爱好,唯一的兴趣是喜欢下象棋,工作空隙会抽空上网杀上一盘。张志东在黎明电脑的时候工作就很努力,经常加班到很晚,到第二天早上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情。黎明电脑的一位当年张志东的同事曾经讲述过他们对张志东恶作剧的段子,当时加班晚了只要走手续是第二天上班是可以请假晚到的,这几个兄弟当看到张志东加班很晚后,第二天早上天一亮就给张志东家电话,和他聊天,把张志东聊得睡不着了后,告诉张志东他们都请过假了,今天不去了,并鼓动张志东也不要去上班了,这种情况下,张志东依旧准时出现在公司上班。
张志东个子不高,比马化腾和曾李青要矮上一个头,圆脸,说话总带微笑,但讨论技术问题时会有些偏执,有时也会激动的脸红脖子粗。熟悉张志东的人都把张志东叫冬瓜,取张志东的东字的谐音,也与其身材有一定的暗合。但随着腾讯的长大,张志东也逐渐位高权重,旁人逐渐把称呼改成瓜哥或喊他的英文名Tony,以示尊敬。
张志东也很值得尊敬,一是其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即便是他的政敌或是对手,都对这点佩服的五体投地。QQ的架构设计源于1998年,十年过去了,用户数从之前设计的百万级到现在的数以亿计,整个架构还在适用,真的难能可贵,甚至说不可思议。张志东值得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对物质上的追求极低,在腾讯创始人们纷纷在澳洲买别墅,开游艇,高管集体团购宝马的态势下,张志东一直开着20多万的中档车。
对此,一位张志东的多年密友解释说,瓜哥不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的确不需要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是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他上市之初持有的股份超过6%,按照腾讯最高市值1200亿港币计算,张志东身价理论上接近70亿港币(实际不到,因为他不断做着套现,但应该也是数以10亿港币计)。而即便不在腾讯,以张志东最终做出用户上亿的产品来衡量,张志东在猎头市场上也至少值10个亿,只是实在想不出谁能出得起这个价钱。
程苓峰曾经任职腾讯,他也用一些片段记录了他眼里的张志东:
一
刚进腾讯就听到同事传一个段子。Tony那么有钱,开的一直是辆宝来,就连很多高级经理开的车都比他好。忽然有一天,同事们奔走相告:Tony终于换车了,Tony终于换车了。于是激动的问:换的啥车?回答:一辆新宝来!
哈哈哈。
没去求证过这个段子的真伪。它也可能有夸张或误传的成分。但当看到腾讯的同事们满脸嬉笑、略带激动、而又相当轻松的讲这个段子时,就体会到,Tony在他们心中就是那样的人。Tony就算不再开宝来了,但他们心中,Tony还是那个低调、亲切、完全没架子、可以信任、可以拿来调侃的“一个胖子”。
某种程度上,Tony所代表的是一个形象,一个寄托,一种文化。至少,峰哥内心是这么感受到的,也为之所熏陶。
二
跟Tony第一次打交道。是在3Q大战时。可以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来形容的那几天,跟在深圳的Tony通电话,他说话依然是字斟句酌、不紧不慢、徐徐道来、为自己说的每一个词负责的方式。跟他对话,能立刻发现自己的急躁。他的腔调和语气有点像一股清泉,能帮你消散戾气,安静下来。
三
第一次见到Tony,是3Q大战第二年在杭州举办的请行业人士诊断腾讯的会上。在门口撞见Tony和腾讯另一位创始人陈一丹。这两个同学穿着极其普通,其貌不扬,面带浅笑。老实说,第一眼完全没有把他们跟腾讯的boss联系在一起。根据他们的长相和姿态,觉得他们是两个农民。
直到后来落座,主持人介绍,才知道他们的身份。当时,后背多少冒了一点冷汗。
那天Tony的发言依然是不紧不慢,一字一句。跟大部分业内人士风风火火的说话就像来自两个世界。作为腾讯员工当时坐在下面,都有点替他着急。
也清晰记得,第二天Pony在诸嘉宾之后发言,开头第一句是:“我一直在做笔记,写了满满3页纸,手都写酸了。”一边说还一边甩了甩握笔的手。当时《福布斯》的尹生特地把头凑过来说:“你们的老板,真实在啊。”
四
一次在深圳总部开会。一个人正在会议室外面的签到桌上找自己的名字。忽然有人叫“james”,峰哥抬起头看原来是Tony,笑着在点头。
Tony当时就是偶然路过,也不是要参加同一个会。他打声招呼后,就自己走开了。
你看,这就是诚恳、朴实的Tony。他没必要特意打招呼,峰哥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管理者,当时他自己走开,埋头找名字的我也不会意识道他正在路过。而且他并没什么话要说,他只是想问候一下。
这个镜头在脑袋里回荡了好久。一直在咀嚼其中的滋味。对Tony的信任和喜欢,就是这些不经意的瞬间建立起来的。
如果有一天为工作多付出了那么一点心力,这点付出跟KPI、跟奖金、跟领导的赏识完全无关,就是完全自发的付出,那这一定是因为有一天Tony在不经意间跟峰哥打了个随意但诚恳的招呼。
你能体会吗?
五
Tony很nice,但同时也绝对直接、犀利。头一次见识到这一点,是在一个内部培训课程结业会上。上台做演讲的人基本是各个系统的总监一级的人,该课程是培养他们向专业级的“专家”发展。几乎每次演讲完毕,做点评的Tony都不客气、一针见血的指出毛病。例如一个同学在演讲中说的散乱了,Tony第一句话就问:“你说的那个火柴盒跟微博活跃度有什么关系?”坐在下面,觉得又刺激又冒冷汗。
后来有一次跟Tony喝咖啡聊业务。问他:这个部门刚刚上马的A和B两个项目,如要砍掉一个,该砍哪一个。其实,峰哥的本意是B项目不值得做,做不起来,应该把资源投到A,至少能保一个。大公司里有不少这种明知道做不起来却又没人叫停的按惯性的糊里糊涂的项目。峰哥自认为是对的,期望得到Tony认可。
但Tony的回答令我吃惊。他说:A和B都做不起来,都可以砍掉。当时望着对面表情平静、说话轻柔的Tony,觉得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我自以为够冷静、现实。不料老板是看得最清楚的。有时候他不说,也许是出于培养团队,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
那时起我就过了一个心坎,人需要足够坦诚。不要以为有什么小想法瞒天过海,得逞了。其实老板都看在眼里。他不是笨,而是有远见,以及宽容。
六
有一次我发了条微博。给公司某个业务提了个意见。你知道,大公司的内部邮件是不大管用的,用微博这种公开形式来提意见,有时会起到更好效果;其实还屡次受同事所托,请我在微博里帮他们说个事,以此引起关注。Tony看到后把这个微博转给了相关同事,建议他们留意。峰哥回了这个邮件:如不加入KPI,这个建议不会有效果。结果也确实如此。
差不多是一年后的一天,忽然Tony又到北京来旧事重提,建议同事们留意这个方向。那时就感觉到,Tony同学是在以既柔软又坚韧、既宽容又直接、既灵活又执着的方式来促进这家公司的发展。也许,只有founder才会有这样的方式。
在离开腾讯前的半年,峰哥一直在微博上写一个“大公司的解药”的系列。其中一则是这样:
“大公司的解药4:别让创始人离开。创始人对公司有一种长远的责任,对事业本身有一种执着。他们超脱了数字、财务、流程的束缚,他们能发现大部分职业经理人习以为常却又糟糕透顶的陈腐规则和做事方式。他们有特殊的摄受力,像别动队,灵活、有效的弥补流程的缺陷。俗话说家有老人是块宝。创始人就是宝。”
其实这一则,就是专门针对Tony有感而发。
七
离职腾讯后,会偶尔听到有老同事对Tony的抱怨,比如因为他的介入和“干扰”,导致某个项目进展不顺利。有些人会说,Tony在某个项目上的决策错误。
对于这样的评论都一笑处之。Tony当然有可能在业务上犯错。但他一定不会将错就错。他一定随时准备被说服,被改变。也许他的手段会出问题,但他的目的一定正确和坚定。相反,有些人的手段可能高超,但目的并不纯洁。
觉得Tony对腾讯的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的性格和品质。在于他的主人翁立场,在于宽容、胸怀、诚恳、务实。感觉,腾讯这家公司如有什么最核心的能量,那就一定是这些品质,而不是那些与具体业务挂钩的能力。品质孕育了业务。业务是掀起的波浪,品质就是整个海洋。
若挫折了一个业务,腾讯的股价也许掉2块甚至20块。而若少了这些品质从几个founder身上往下辐射、往外熏陶,那腾讯的各种能力都会被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