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或在「问界」,问自己造车的边界
华为昨天也许打破了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历史: 由技术供应商帮着主机厂在供应商的平台上发布了一款全新车型——AITO 问界M5。
作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车机系统的车型,问界M5在昨天华为的主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压轴亮相。
在发布会的尾声,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特地花了不少的时间,为M5全程站台、并高调介绍:
“华为每一个汽车核心部件都做了,我们只做部件,不造车,我们会帮助车企造好车。不仅要造好车,还要卖好车。”
而拥有AITO品牌的赛力斯,在发布会现场属于 全程隐身状态 。
看完这场发布会,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承诺不造车的华为,已经在造车的边缘疯狂试探。”
边界模糊:华为究竟参与问界M5有多深?
问界M5的最大亮点和卖点,无疑在于它是首款搭载“HarmonyOS智能座舱”的车型。
具体来看,M5搭载了华为专为智能车载场景打造的应用市场,目前已预装花瓣地图、音乐、视频、酷狗、喜马拉雅、口袋故事、优酷、雷石等应用。
语音车控方面,鸿蒙车机系统可实现最高60秒连续对话,不怕插嘴打断和无效指令,可实现一句话布置2个任务,也可识别来自主驾、副驾、后排的指令。
更为重要的,还是M5鸿蒙车机系统和手机系统的联动,毕竟能够同时顺畅cover汽车、手机以及其他IOT,是华为自身以及外界对于“鸿蒙系统”的最大期待。
根据华为介绍,这次M5上的鸿蒙车机系统,可用同一个华为账号同时登陆手机和车机,在HarmonyOS的分布式技术支持下,可实现导航、音乐、视频、畅连等服务在手机和车机间的连接。
此外,M5还可车表互联,做到手表无感解锁车辆,即用户通过蓝牙或NFC的方式可使用HUAWEI WATCH3解锁车辆,也可以通过手机或手表上的车主APP进行车辆信息查看、模式切换、锁车、开关车窗以及寻车等操作。
这算是华为第一款真正深度参与的车型,除了以上的鸿蒙车机系统和HUAWEI DriveOne三电系统,华为的触角甚至已经伸到了车辆的外观内饰设计、性能配置、音响、家用充电桩等角角落落。
“除了底盘、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有华为技术” ——华为也许真正做到了这句话。
但业内人士力东对新智驾表示,对于科技企业来说, 就车机系统中的软件基础、应用软件框架以及整体服务软件来讲,目前业内各家企业的技术都是大同小异的 。
“像语音唤醒率、成像识别率等等这些东西已经基本没有太大差异,现在竞争的更多是企业对车辆整体知识域的把握。”
为什么华为可以深度参与?
未与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这个汽车品牌或许还不太知名。
新智驾了解到,赛力斯(又名金康赛力斯)是重庆小康股份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小康股份于2016年在美国硅谷成立了SF Motors,并聘请了特斯拉联合创始人 Martin Eberhard为汽车顾问。
之后,SF Motors在美国遭遇困境,小康股份将新能源汽车业务重心转回国内,并于2019年4月发布第一款SUV车型赛力斯SF5,售价33.9万。
2020年7月,赛力SF5开始交付。截至2020年年末,该车型仅卖出1051辆。
从财务数据上看,由于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表现不佳,小康股份在2018年净利润下滑超过80%,在2019年和2020年更是分别亏损8.84亿元和17.29亿元。
连年亏损背后,小康股份并未选择妥协。
2019年2月,他们与华为达成全面合作,而华为赛力斯项目也于当月立项——双方在2021年1月发布的赛力斯SF5自由远征版,则搭载了华为DriveONE电驱动系统。
今年4月,在上海车展上,赛力斯与华为合作发布了第一款华为智选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它搭载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HUAWEI HiCar、HUAWEI Sound等(但不包括华为自动驾驶技术)。
不仅如此,华为还参与到了这款汽车的外观设计与质量把控环节。但更重要的是,这款车型还可在华为的终端渠道进行销售。
由此,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成为华为智选的第一款车型,也成为华为所卖的第一款车。
那么,赛力斯SF5作为主力车型,为什么愿意跟华为进行如此深入的合作?
新智驾了解到,小康作为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皆靠自身的车型获得销量后才能够维持运转。但2019年集团首款新能源车型赛力斯SF5发布之后,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并未获得成功,甚至可以说十分惨淡。
选择与华为深入合作,借助华为不俗的品牌声量及技术实力,在新能源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实现共赢,也不失为一种可靠选择。
而合作的代价,也许就是要赌上最主力的车型,并分掉一部分的闪光灯。
于赛力斯,这基本是一个全仓式地赌博。
事实上,在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 正式入驻华为旗舰店两天后,这款车型的订单突破3000台,几乎是赛力斯自营渠道在2020年销量的三倍。
不仅如此,与华为的通力合作,也让小康股份的股价在半年时间里涨了四到五倍。
据乘联会数据:今年4至10月,赛力斯SF5销量(含华为门店在内的所有渠道)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1117辆、1926辆,虽总体销量仍不高,但保持大体环比增长趋势。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问界M5发布后,市场则显得对小康股份信心不足:次日开盘,小康股份直接跌停。
“问界M5是华为造车的更进一步试水,这次小康基本就是代工的角色了,这款车从造型、设计、功能上看,上市后可能声量会很大,但销量不会很大,因为华为是在借助他人的力量摸索造车路径。”业内人士科肃北对新智驾如此表示。
华为不造车的定力,能坚持多久?
除了金康这样的弱势车企,实际上和华为合作的大型车企并不少,但后者的合作性质明显不同。
对于长安、广汽、北汽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它们有品牌沉淀、有销量基础,与华为的合作,本质上是借助华为在智能化、软件、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帮助自身转型。
与此同时,头部车企们也始终对华为造车保持警惕,上汽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就道出了主流车企的观点和担忧。
“华为要摆出第三方自动驾驶,上汽集团是很难接受的,(接受不了)有一家为我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就成了(华为)是灵魂,我是躯体。这个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我们这个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眼下来看,选择将灵魂紧紧抓住的车企还是占了多数。
譬如长安,明年预计推出的新电动车品牌阿维塔,虽然将采用华为的Huawei Inside模式,但这只是长安汽车发展自动驾驶车辆的线路之一。
科肃北指出,长安汽车发展自动驾驶主要包含两条线:阿维塔用华为HI方案,T3科技则用长安的自主软件。
“关于自动驾驶,一汽、二汽、上汽都是两条腿走路,自己有一条线,外部合作一条线,只是没有找华为。”
关于造不造车,虽然此前华为内部也曾犹豫不决,但至少目前华为的表态已始终明确是,“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然而纵观诸如华为和其他互联网大厂的发展过往,他们在开拓新业务时,总是缺乏边界感且扩张能力极强,外界对他们的类似印象标签已很难摘下,因此他们所试图让车企们接受的“共同打造汽车生态圈”意图和美好愿景,如今就显得颇为无力和无解,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百度。
有5年纯电驾龄的资深车友长乐就对新智驾表示,有能力自研的一二线车企 多会自研车机系统以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华为和互联网大厂多会下场造车,而小康赛力斯,未来则很有可能会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或被华为收购 。
零念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韩东也同样对新智驾指出, 华为现在要输出的是整体的解决方案,华为的一条龙服务适合躺平的车企,而要保持“灵魂”的车企,就很难跟华为深度合作 。
目前来看,如果顺利,华为想做的是类似博世、大陆这样的tier1角色。
但力东认为,这样的模式如今在汽车行业已经行不通了,因为就连博世、大陆都在转型。“华为本身是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厂商,并不算是非常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软件供应商,另外相对于传统主机厂和造车新势力,华为对汽车的理解偏弱,所以他想通过做tier1来进去汽车供应链的话,优势不大。”
所以摆在华为面前的困境是,不管是HI(Huawei Inside)模式,还是仅软件层面的合作,华为如果与弱势车企合作,销量、声量注定不会高,因此就无法获得更广更深的数据和反馈,从而验证自身技术。
但另一方面,大型车企又不愿意一起深度捆绑,多停留在战略合作层面,无法真正将技术商业化落地。如此看来,留给华为的似乎只有自己造车一条路了。
“英特尔一辈子只造CPU,这是极强的定力;能约束住几乎所有主管和员工对商业的表态,战略落地基本一致,这是数十年管理积累。第一点华为显然不具备,第二点华为至少还要进化15年。”长乐如此认为。
另一业内人士陈翔则对新智驾指出,不必为华为着急,当下的华为只是在汽车产业试试水,攒攒经验。
陈翔认为,目前对于华为来说,造不造车都一样,因为华为要想在汽车产业链中挣钱,不管是选择造车还是仅当供应商,都只是商业模式的一种,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技术商业落地,走量挣钱,“现在还早呢,最后的结果至少要到2025年才能看到”。
或许,华为也在借“问界”,问问自己造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