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背后:硬件Store,流量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近看到一些大公司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蠢蠢欲动”,比如说戴尔的全球副总裁Sam Burd在接受外媒采访的过程中透露,戴尔公司正在考虑进军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索尼抢先苹果一步发布了自家的智能手表SmartWatch 2;三星正大力投资可穿戴计算设备,以挑战Google Glass和苹果公司传闻中的iWatch。

从这些大公司的动作上来看,他们对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至少是持乐观的态度。部分大公司这么积极往可穿戴设备发力,可能是“内忧外患”的结果。拿戴尔来说,传统PC业务的下滑大家有目共睹,他们也未能在平板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有迫切的需要去寻找新的产品来做补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确尚未成熟,不过大公司把这个领域视为一个突破方向也未曾不可。

按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可穿戴设备更多的是在卖一个概念,相应的服务支持还没跟上。可穿戴设备最终应该是啥样,市场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虽然教育市场并不是一间易事,但是对于拥有雄厚资金的公司来说,这个成本还是可以考虑的。

可穿戴设备应该怎么玩?在上两周的“点名时间”的发布大会上,某位投资人针对软硬结合这一波潮流提出了“硬件Store”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小编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个“硬件Store”不应该是散乱的,而是通过某种形式凝聚于智能手机上。现有的智能手机表面上看起来可谓功能齐全,但是它们也有延伸不了的地方,比如说测试心跳心律,可穿戴设备能够给予很好的补充。

也许你会说,一些可穿戴设备其实完全可以做到跟手机没有半点关系,比如说像Google Glass。但是Google Glass也没有摆脱Android的影子,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做得更进一步,把手机“变成”了眼镜。之所以觉得这个“硬件Store”应该以手机为核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智能手机普及率太高:去年10月份的时候,全球智能手机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今年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预计这个数量到年底可以再提升40%。如果可穿戴设备能够从手机的某个角度切进去,哪怕只覆盖到总数的1%,这个市场已经相当可怕。

从流量这个角度上来说,可穿戴设备也有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记得自己曾经问过一位朋友怎么看待这一波的“硬件复兴”,他的回答也十分让人回味:当前来自于电脑和移动设备的流量基本被瓜分完毕,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就借助现有的流量形成一个闭环,要么就挖掘新的流量。而在他的眼中,那些新的消费电子产品,包括可穿戴设备就是新流量的来源。

前几天跟一位做智能家居的朋友聊了一个下午,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其实可穿戴设备也可以连到我们的盒子里面,结合相应的云服务,把里面的数据挖掘出来并变现。”

比起手机和平板,可穿戴设备可能一天不会被翻看很多次,但是它们能够把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在无声之中往互联网迁移,而且用户没有感到一丝的压迫感。简单的来说,只要用户不把它摘下来,流量就一直在产生。新的流量也许并不会以视觉的方式导入,但是里面的数据还是挖掘的价值。比如说健康手环,数据都是在无声无息中形成的,但是它们如果能够结合医疗保健服务的话,市场潜力也不小。

不管是“硬件Store”的出现还是新流量的注入,可穿戴设备所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虽然现在部分可穿戴设备(比如说智能手表)因为定位问题而被人吐槽,但是这些可以粘附在人体的电子设备一旦被用户所广泛接受,相应的数据和附加服务又会给互联网行业带来多大的变化?

相关文章:

可穿戴设备将开启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