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共建万物智联时代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消息,今天,在 2018 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做了主题为《赋能万物新智慧 — 数据智能产品及创新应用》的演讲。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共建万物智联时代

在演讲中,他从物理连接讲到智慧互联,提出把所有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实时连接到一起,会产生出无法估量的价值。他表示,阿里在过去将智慧大脑应用于工业、交通、环境、医疗、养殖等行业,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利好,而他也展示了具体案例。在演讲的最后,他表示,希望所有人一起努力,一起坚持,共建万物智联时代。

以下为闵万里的演讲全文,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做了不改动原意的编辑整理: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听了很多词,一个是连接,一个是智联,还有一个是互联。当把所有的连接嫁接给一个大脑的时候,就会变得有智慧,智联就自然发生。这个转变不是那么简单。

两千年前中国的古人说了一句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所有的人在那一刻都被一个月亮连接着,但彼此之间没有共鸣。另外一个诗人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有了情感的交汇和共鸣时,有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愫,那时候一个小小的月亮就可以把两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连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有了交际和传承,这是跨越空间距离的。

另外一个维度是跨越时间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小河还是那条小河,但是我们没有数字化的跨越能力,还原每一个时刻水流的位置、流速和成分。

从物理连接到智慧互联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当有了这些物理连接,怎样才能做到前面古人所感叹的那种智慧的互联,与人和人之间的互联,与历史之间的互联,人和物之间的互联,还有物和物之间的互联。连接只是一个起点,不是一个终点。

怎么看这件事情?把我们的思绪从历史拉回到眼下,在华南的大地,在任何一个车间的工厂里,有这么多的传感器,从它们诞生的第一天起,被那些坚硬的钢铁给牢牢的连接,但是也被牢牢的固定。所有的传感器之间是否在交流?这里面没有交流。最稳定、最坚固的连接也是最脆弱、不可一击的,因为少了灵魂的共振。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你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传感器、一部分物体和一部分数据,你可能会做出三个不同的反应。如果你是一个工艺工程师,你看到一部分数据,你判断原材料配比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只看到局部不能处理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传感器在你面前,当只能采样的时候,你只能妥协,只能选一些可能的传感器,去推断整个生产线的配方,这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智能制造,但这是一种妥协。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妥协了,有了云计算,有了数据处理的手段,再也不会群端无首、雾里看花或者是未尽其用。当这些传感设备可以告诉你更多故事,你却选择只看其中的一小部分,你的信息通道自然地屏蔽了最有用的部分,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我们想要怎么做?我们想要做一个大脑。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再也不是被孤单地存储,再也不是被放在数据中心,等待着以后被调取,来追查生产事故,而是被实时接到一个大脑上。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想要打破物理世界当中牢不可破的钢铁的距离,将其转化为在虚拟化数字世界中智慧的传承和共鸣。

我们为什么要挑战它?或者说为什么由我们来做?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有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当我们经历了阿里巴巴双 11 这样巨量的购物场景,我们的能力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这些生产上的传感器再也不是障碍,它的数据,哪怕是超高频的数据,对我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当具备了计算力的时候,由量变到质变就可能自然地发生,不再是一种障碍。

怎么做这样一件事情?这个大脑怎么建?其实就像金字塔一样,当有了底层的连接,有了数据的传承,这个智慧金字塔就层层堆起了。这是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多年数据治理的实践,也是阿里云多年支撑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的技术积累。

我们假定这个理念是可行的,能带来什么无法计算的价值?当那些沉睡的传感器终于在某一天被唤醒,彼此握手之时,再也不是百年孤独的时候。是否能再次谱写一章人间的绝唱,或者一个现代版的数据交响乐?答案是可以。

具体案例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共建万物智联时代

工业大脑

我们看一些案例。下面是工业大脑。2017 年 3 月 29 号,我们第一次推出工业大脑,我们针对的是在机房里面、机器生产线上,那些顽固的被禁锢的传感器。我们要打破他们的禁锢,通过大脑连接它们。在数据化的世界中,以数据的形式连接它们的时候,以 AI 的能力去解析它们的时候,彼此之间变成协同作战的时候,再也不是孤单的各自为政、岗位负责制,而是班组协同作战的集体智慧。

最后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在座各位可能听说过,一年前我们与协鑫光伏进行合作,今天很骄傲地跟大家讲这一串案例。有一些刚刚胡晓明总裁已经提到了,我不赘述。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短短一年里面,我们与这么多不同行业合作,每个行业中的代表案例都有一个具体的数字,这个数字不是我们的性能指标,不是我们有多快,我们有多强,而是我们给客户带来的业务价值。

从大脑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不是为了连而连,不是为了智而智,是为了治理客户的问题而智慧,以客户问题为导向。这上面的百分比数据,不是实验室的结果,不是理论的推导,也不是事后诸葛亮的线性模拟、线性回归,是生产线上的老师傅们亲手操作之后得到的结果。非常骄傲地跟大家报告,我们还要将 ET 工业大脑全面深入到产业中去,任何被钢铁、被生产线禁锢的传感器都有可能被工业大脑重新连接,未来的制造再也不是这样各自为战。

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讲了很多,我不再赘述我们在杭州取得的成就,讲一个我们用在苏州公交车上的案例,这跟每个老百姓都有关系。当连接所有数据、所有传感器,我们能够精准地看到下一个车站将会出现很多下班族等待上车,公交车的师傅要提前发车。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几十年里一直很难实现,因为缺乏数据化的连接以及实时计算的能力。

今天,当我们把这种能力赋予客户,最后得到 17% 的提升。这个提升是怎么得到的?在一天中,总发班次数不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做的是动态发班,按照未来的需求调度现在的指令,快一步,最后得到 17% 的提升。同样的车辆、同样的班次,时间间隔不同,乘载人数增加了 17%。老百姓得到了便利,公交公司的运营效率提升了,也体现了大脑的威力,数据的价值最终得到显性化。没有增加一个传感器,没有增加一台硬件设备,只是基于现有的连接、现有的数据以及阿里云的 AI 技术做计算。

环境大脑

我们再来看一些比较有趣的案例——环境大脑。

每个人都关心环境,我们有那么多传感器,比如采集空气的设备、采集水质的设备、采集楼层里信息的设备,当我们把这些设备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地球的概念,但是感还要知,知还要行,行还要动。「感知行动」,今天我们做到了。在福建闽江的水质监测系统,只要感知到某地出现杂质污染,就能够第一时间回溯,而且会预测污染扩散情况。

有了这样一个底层感知网络,再加上计算和数据的打通,最后我们比传统方法预测的准确率提升了十多个百分点。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天在中国,不仅仅是闽江,还有很多这样的河流。如果赫拉克利特今天还在,我想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问题,会很容易给他回答,在物理世界中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在数字化的世界中,你有机会再次回看这条河流任何一个时刻的快照。历史的快门被大脑所记忆,被传承下来了。

医疗大脑

再来看医疗大脑。也是一年以前,我们在同样的地方发布了医疗大脑,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领域,但是很有挑战。当初有很多人在问,为什么选择这么难的领域去挑战,我们的答案很简单:第一,阿里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挑战不可能的事。第二,数据。

测量无时不在,比如穿戴设备感知你的脉搏,体检的时候感知你的心跳,但是有谁把这些数据串联在一起,给你一个更加完整的预测和预防性的建议?没有。顶多就是发现你出现三高,告诉你控制饮食,但很多时候为时已晚。今天用医疗大脑,将这些数据全部串联起来,是可以做到未卜先知的,快一步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养殖种植大脑

农业种植方面,刚刚胡晓明总也讲到了,这是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案例。每年中国的生猪消费是 7 亿头,提升 1% 就是巨大的量。以前,会有农技人员下乡去帮助养殖户科学养殖,但他们靠的是经验,在已经出现猪疫的时候去打针,去治疗。今天,当所有的细节被串连,当猪的生长环境被电子化、数字化的时候,能做到实时感知时,大脑就可以精准地告诉你每一头猪生长的所有的电子档案,它走了多少路,它生了多少病,它是否有不适,它每天吃了多少饲料。将这些都电子化时,解析就变得透明,而预测就变得可信,最终我们拿到的效果大家也能看到。

无锡新气象和养猪是两个完全类似的案例。前者是种植农作物,农作物和养猪类似。当有了感知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很迅捷。这是在养殖和种植当中,我们拿到传感器的数据之后进行实战处理的结果。

我们身处数据密集型世界,共建万物智联

当将所有数据连接起来时,当我们真正地把这些大脑建立起来时,那几个案例、几个行业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数据密集。今天放眼整个经济体,还有很多沉睡的产业,实际上是在不断累积数据的,互联网是显然的,城市也是显然的,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能源网络、电网。那么多的传感器和变压器,时时刻刻都在累积数据,海上原油的钻井平台,一秒钟要产生好几个 G 的数据,在深海的各个温度层上,会有压力值、温度值、周围的酸碱度的值,甚至是波动、振动、抖动、温度等数据。这些东西老百姓不太熟悉,但这些数据密集的产业都是我们今天要看的。

万物智联的时候,当我们有了大脑的时候,这个物就不仅仅是陆地上,也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甚至是远在南太平洋上的某一条渔船、某一个钻井平台,都有可能是那个物。当有了数据连接,有了 ET 大脑,所有的一切都变成数字化世界的比拼,比的是计算能力,比的是 AI 算法,比的是对业务的眼光和坚持,还有跨界的勇气。

如果说两千年前最早的物联网是烽火台,那时候烽火台之间的传递是靠滚滚的浓烟,但是它已经消散在历史的天空里,成为过眼烟云,那时候守卫边疆的战士们,他们期待的是什么?他们期待的是来自故乡的云。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万物互联的时候,连接这些 IoT 的是阿里云。我们有了处理数据的能力,有了连接的架构,有了大脑,所有的连接不再是一种奢望,所有的思念不再是一种远在边疆的孤独和哀怨。通过数字化世界的传递,你可以一键点击,跟你的亲人、家人之间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回头来看,把那句诗改一下,「秦时明月汉时关」大家都知道,但是今天我们要讲「万物智联倚飞天」,飞天是阿里云研发的云操作系统的代号。万物智联的时代已经来临,因为阿里云的出现,因为阿里云的坚持,因为我们在 9 年前选择了挑战一种不可能。今天所有的不可能都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一种常态,这样一种努力不可能靠阿里云独行,需要在座的各位,马老师曾经说过「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坚持我们才能达到,让我们一起共建万物智联的时代。

(完)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编辑整理。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共建万物智联时代

随意打赏

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阿里首席科学家阿里云 闵万里阿里云服务器阿里 闵万里首席科学家万里阿里云阿里云域名阿里云客服阿里闵万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