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医疗AI第一股”鹰瞳Airdoc,平安的生态野心不止于此
自2015年勃兴,历经数年浮沉后,医疗AI的商业图景正变得日益清晰。
日前,港交所披露,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鹰瞳科技)已通过聆讯,将择日正式启动招股和挂牌上市。这意味着,不出意外,鹰瞳科技将很快摘下“医疗AI第一股”的桂冠。这对医疗AI的商业化,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招股书显示,平安集团通过平安医疗科技共持有鹰瞳科技716.97万股股份,持股比例达8.82%。一个以保险为核心的金融集团,为何会投资一家聚焦医疗AI的创业公司,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什么才是平安看重的优质标的?
事实上,平安集团投资鹰瞳科技并不是一次“追热点”。双方从2018年就开始接触,并在2019年初鹰瞳科技的B+轮融资中正式携手。
平安集团旗下平安全球领航基金负责人王姝透露,平安做出投资决定时,鹰瞳科技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才刚刚起步。平安看中的,更多是它的人才和技术。
她表示,鹰瞳科技的CEO张大磊是一个有梦想、有号召力、有执行力的连续创业者,其核心团队在医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跨学科专业知识。鹰瞳科技自主研发的眼底AI影像筛查产品,也以极高的准确度通过了平安的独立技术验证。
除了这些,鹰瞳科技的业务与平安集团战略的显著协同效应,也是打动平安的核心关键要素之一。
保险的核心并非理赔,而是对抗风险,防患于未然。具体到医疗健康领域,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王姝向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介绍,眼底AI影像是一种无创、快速、准确、可重复进行的健康筛查,具有人群的普适性。“平安拥有庞大的个人保险和商业保险用户群体,我们投资时,看到了鹰瞳科技与平安保险产品和客户服务能力结合的巨大潜力,希望能借此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社区,提升全社会的健康管理意识。”
自2019年完成对鹰瞳科技的投资以来,平安寿险与鹰瞳科技陆续开展了多项业务上的合作。截至目前,鹰瞳科技的眼底AI筛查服务已经在平安寿险的45家分公司上线,累计筛查了66万名平安寿险客户,上百家平安寿险的三级机构采用了鹰瞳科技的设备进行业务推广活动。
平安与鹰瞳科技并非简单“1+1=2”的组合,而是有一套完善周密的管理模式,使双方发挥出更大的合力。
平安集团投后管理总经理鲁俊向雷锋网表示,平安在投资过程中遵循“一分投资、九分管理”的理念,高度重视投后管理,内部成立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力多元的专业化投后团队,负责项目的投后追踪、管理及赋能,同时也与投前密切衔接、充分发挥ESG责任投资理念,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拉通集团内外部资源,为被投公司业务协同积极赋能。
平安投资一家公司,不仅为后者提供资金,也会积极协同集团内外部专业能力和资源,给予企业在客户、渠道、科技和行业生态圈协同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还积极调动内部管理人才,建立“董事人才库”,根据被投企业诉求匹配能切实帮助企业提升业务视野及管理实践各类专业化人才作为董事,支持企业做好、做强。
投资鹰瞳科技并非平安布局医疗赛道的第一步棋。自1996年至今,平安在医疗健康领域已耕耘了20多年,相继投资了药明康德、信达生物制药、奥美医疗、美年健康、爱尔眼科、复星医药等医疗医药各领域企业。
这些经过平安层层遴选的种子选手,在其专业投后管理的加持下,已陆续成长为各自领域的行业领袖。
持续深化落地医疗健康生态战略
保险和健康、医疗息息相关。
平安有2亿金融客户,寿险、健康险、养老险、大病险等保险品种多数与医疗相关,自身可以形成商业闭环。所以,医疗健康和金融服务一样,是平安的核心主营业务。因此,除了对外投资、建立一个优质的“朋友圈”,平安从未停止过自己对健康医疗事业的关注。
平安2020年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马明哲曾表示,“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平安智慧医疗已累计服务170个城市,赋能超4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95万名医生。在平安超2.23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2%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2个,客均AUM达4.1万元,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
平安在布局医疗生态圈的过程中,十分看重各个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其和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盐野义制药的合作为例:
今年7月,平安宣布与盐野义全资子公司盐野义香港签订协议,在上海及香港分别成立“平安盐野义”、“平安盐野义(香港)”两家合资公司。和一众医药巨头相比,盐野义的营收规模并不算突出,2019年仅排名日本第九,但其中约有一半来自于专利税,足见其研发能力之强大。
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在开业仪式上谈到:“对平安集团而言,医疗生态圈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核心战略之一。平安盐野义合资公司是平安在医疗生态圈的又一重要布局。”
与盐野义合作,能够显著提升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中医药研发环节的能力;反过来平安也可以依托其自身优势,赋能盐野义的药品研发。
新药研发具有成本高、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高风险特质,药物开发的投资回报率已经从2010年的10.1%下降到了2018年的1.9%。在此背景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物质筛选和组合计算,已经成为了药企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风险的不二之选。
平安在AI领域布局多年,拥有领先的AI技术和海量数据积累,可以从候选药物挖掘、化合物筛选、靶点药物研发、预测ADMET性质、药物晶型预测、辅助病理生物学研究、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多个维度,全面赋能盐野义的药物研发。
同时,依托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平安还可以有效促进盐野义的药物销售,扩大其营收规模。据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平安好医生总注册用户数达到4亿人,累计咨询量已超过11.8亿次,并且与超过4000家连锁药店品牌建立了合作。借此平台,双方可以向国内用户供应新药、仿制药、非处方药等各类药品,并将来自患者及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的药物效果反馈、药品研发建议等与盐野义交流沟通,反哺至上游的研、制环节,打通产业链的全部环节。
通过投资、合资等一系列“组合拳”,平安已经构建起了基本覆盖医疗健康供给方、需求方、支付方和监管方的庞大版图。不过凑近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版图之上仍然缺少了重要的一角——线下医院,这是医、药、险等环节的中心枢纽。
为补足这一环节,今年4月,平安宣布参与方正集团重整。方正集团曾是社会资本办医的有力参与方之一,旗下北大国际医院、北大鲁中医院、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大医疗株洲心血管病医院等医院资产,是其最大的业务板块。
将方正集团的医疗健康板块收入囊中后,平安的医疗生态圈已经趋于完善:
线上,借助诊疗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线上诊疗、健康管理及药品配送等服务;线下,凭借方正系的医院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医院检测、治疗等服务,以此为基础,用户的健康数据不断积累沉淀。
平安努力的方向,是建立全世界最大的数据驱动型的管理式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保险+AI+医疗”的服务,构建端到端的医疗生态。
至此,平安已经构建起了保险和医疗业务相互促进的商业正循环。
画出寿险增长第二曲线
俯瞰平安庞大的医疗健康生态版图,感慨其格局与魄力之余,亦不禁好奇:平安为何会将医疗推上如此重要的位置?医疗健康业务具体又将给其寿险主业,带来怎样的革新与蜕变?
作为国内巨无霸级别的金融集团,平安从保险业务起家,寿险及健康险是这艘金融航母的“压舱石”。
从整体大环境来看,寿险行业正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曾经高歌猛进的近千万保险代理人队伍,经过近两年的清虚整顿如今也已大幅缩减。来自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行业代理人同比降幅超过20%。寿险代理人数量的锐减,直接影响了渠道保费收入。
面对大环境的改变,嗅觉敏锐的平安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坚定不移地推动寿险改革,坚持“渠道+”与“产品+”战略:渠道侧,一方面强调代理人渠道质量,追求代理人收人,另一方面积极开拓互联网保险和银保等新渠道;产品侧,在寿险产品的基础上拓展寿险+、服务+和场景性的寿险产品。
在寿险改革中,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经济水平与思想观念的提升,新一代用户对寿险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金融保障,而是扩展到了保障+服务。具体到平安的寿险改革,“产品+”改革加的便是健康医疗管理和养老管理服务。
平安寿险聚焦客户健康和养老新需求,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不断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养老服务,通过融入客户生活场景,拓展保险服务边界,打造 “人无我有”、有温度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目前,平安已签约了超3.8万名外部医生,覆盖150余家百强医院和专科名院,与超三分之一的全球前100医院开展合作;同时,平安拥有超2000名驻司专业医生,可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再加上平安好医生、北大国际医院,以及正在打造北大医疗与投资的鹰瞳科技等智慧医疗,平安可以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
目前,平安以医疗服务撬动寿险业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平安寿险超20%的新增客户是来自医疗服务用户的转化,占比逐步提升。上半年,使用医疗服务客户的客均寿险保单数、客均寿险保费均为不使用医疗服务客户的1.4倍;使用线上问诊客户的加保率是不使用线上问诊客户的3.7倍。
今年5月,平安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通过“金融+医疗+康养” 打造支付与康养服务的产业闭环,促进寿险主业发展。
9月,伴随平安人寿多款新重疾产品重磅上市,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迎来升级,以专业家庭医生和专业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覆盖健康、亚健康、慢病和疾病四大健康服务场景的管理方案。
通过“保险+健康管理”的服务闭环,平安的内部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是平安寿险改革的第二年,其医疗健康生态圈也仍然在增加新的拼图,未来随着各个板块之间进一步打通和高效协同,平安的增长将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如何把想象转换成现实,对于平安来说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