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平台看资源整合模式
日前,笔者听说了Grand st.这个平台,有媒体将它评价为孵化销售的新模式。最近京东也有大动作,它推出了JD+,准备逆袭智能硬件制造领域。下面,笔者将对比几个海外的平台,看看互联网资源整合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
Kickstarter
这个网站想必不用多说了,它提供的是一个集结资金的平台。这个平台吸引会吸引“有创意但没钱”和“有钱且愿意资助创意”这两类人。这个创意并不局限于智能硬件,它可以是音乐、网页设计、文学作品等领域。
网站创始人Perry Chen认为“钱一直是创意事业的一个壁垒。”所以他才提出这个想法,让那些没有“富爸爸”的人可以有个开启项目的机会。网站收取很低的佣金,但条件是你必须达到众筹额才能拿到钱:发起人必须对自己的产品价值有适当评估。
但笔者认为该网站有一个弊端,就是有“捐钱”倾向。你在搜索栏里打“Save”,就会发现很多“拯救计划”。他们的目的就是筹措资金,并没有具体的回报,这些项目一般将众筹额设得较低,很容易就能拿到资金。笔者不是否定这些项目,只是捐款的重点在于:“我捐的钱去哪了”。这样的模式很容易被利用,或者不了了之。
Quirky
该网站几乎和Kickstarter同期推出,不一样的是,Quirky专攻创意商品。他们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在下层基础结构上添加新颖的想法。
它的特点是让社群参与创意评分、设计开发、制造等过程。当然该网站也可以直接作为销售、预售的平台和渠道。Quirky会从前一周的创意产品中挑选一个付出实践,在包装上,他们还会与电视台合作,推出相关真人秀以推广产品。
Quirky模式相对精简,目的也很单纯:打造产品达人。该平台推广和营销的手段确实会吸引很多创业者,它也在Kickstarter的基础上,正式地参与了产品开发的过程。但该网站的项目比较局限,对创意的要求比较高:产品要能提现“体验生活,改变生活”的主题。
Grand St.
Grand St.的定位很清晰:极客高科技产品。起步时,他们只做这类产品的垂直销售,给初创该科技企业的产品一个“归属地”。近期,他们开辟的孵化功能Market Place,该功能能够让那些已经完成开发的产品可以预售。另外,如果你的产品还在开发阶段,Grand St.可以通过它的“Beta”栏目,让用户对原型机进行测试,从而完成产品优化的工作。
该平台的出货周期很短,在1到3个月不等,而且并不像Kickstarter一样有“独家”一说。但是为了保证出货速度,网站会要求开发者提出开发完成证明。该网站被The Verge评价为“硬件版的App Store”。
笔者认为这个平台不但缩小了消费群体的范围,还在电商的基础上加上孵化功能:这无疑解决了智能硬件开发者的市场问题。但它也有弊端,该网站非常小巧,并且还不了解包装产品,怎么样吸引消费者购买,将是它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Dragon Innovation
该平台在国内的名气显然没有前面几个大:百度百科甚至没词条。它的本质仍然是一个类众筹平台,但我相信它吸引创业者的,是它在平台下面的一系列服务。他们主要服務对象就是硬件创业者,在产品上线前要先支付费用,众筹成功后要再支付一笔费用。但和其他中间商不同Dragon Innovation完全透明,资金流动是可以管控的。
对于海外的硬件创业者来说该网站最大的魅力,还是它所合作的100多家中国制造商。他们会先对每个产品进行预测和创业评估,前期评估耗时长。和制造商达成协议以后,能够马上投产,这些资源是海外创业者无法得到的。另外,Dragon Innovation还能帮创业者解决物流和资源分配问题,从筹款到硬件配送,他们都一手包办。
简单来说,创业者只需要少量的启动资金和一个好点子,剩下的该平台都会处理好。对于硬件创业者来说,Dragon Innovation是最佳的平台。
反观JD+
JD+无疑是中国电商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现在希望利用私人定制来逆袭硬件产业,笔者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但这个模式行不行得通还得市场来说话。他们的模式分析可以参考牛角尖写的文章《 JD+:从私人定制逆袭智能硬件制造 》。
从上面举出来的海外平台来看,他们目前的模式有点类似Grand St. 启动资金部分可由京东提供小微贷款或者孵化资金:当然要经过评估。京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借由京东的平台来完成用户共同开发、预售、销售、配送这些工作都很容易。笔者认为,相比起海外的平台,JD+在筹集资金上可能需要更加开放,长期合作下来有固定的制造商也是很有必要的:应该朝Dragon Innovation方向发展。
另外,能不能配套的出一些营销服务,提升智能硬件的购买率也是很重要的。让消费者看到这个产品是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运作,并且改变他们的生活,对于智能硬件来说是最好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