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T创始人田林的创业之路: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雷锋网早就报道过智能蓝牙寻物防丢贴片NUT,而小编第一次见到其创始人田林也是在去年的MDCC上,当时被广泛吐槽的厉害的是“满眼计步器,遍地防丢器”,防丢这种形态的产品的确有点让人审美疲劳。但是,一年过去了,NUT仿佛无视这种吐槽,卖得挺好。
小编是上午快十点钟点钟到田林的公司的,那时候办公室里还只有寥寥两三个人,大部分桌子都是空的,据那两三个人里的一个人介绍,这些工程师们昨天晚上加班到1点多,上午晚点儿才会来。
“创业要趁早,老了熬夜都熬不动了。”田林说,“我们团队的人都很拼命,我很欣慰;但是再年轻也架不住这么拼,我现在要求他们尽量12点之前睡觉。”
图片来自田林的朋友圈。“新产品提交,留下纪念。5月24号。”
“从前爽如猪,如今累成狗”是小编一个从运营商出来到创业公司的朋友描述的她的生活的转变,应该也部分体现了田林的生活轨迹。田林在中移动待了很多年,在SP的鼎盛时期负责移动音乐业务,后转会去了豆瓣——一个出了名的“慢公司”,比起现在的工作节奏,那两个公司的工作都应该算安逸、舒适。选择创业这条路,田林说他就是想“折腾点事儿”。
田林的公司叫“自在科技”,“自在”两个字大概寄托了田林向往的生活方式。不管创业是为了什么目的,或者是为了工作少受一点拘束,或者是为了财务更自由,如果有什么能驱动一个将近不惑的人从他算是小有成就且很舒服的职位上出来创业,对“自在”的追求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创业初期,田林不打折扣地享受了这种“自在”,那时候自负盈亏,不用对谁负责,每天自己安排工作节奏,后来投资进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就好像以前是游击队,可以散漫一些;现在是正规军,每天要面临的对手是装备精良的队伍。”
另一个创业的原因是:过去这么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让田林接触了不少各种各样的人,其中不乏一些事业很成功的,田林估摸着自己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如果别人可以做出点儿什么东西,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自在科技在雍和宫附近的一栋楼里,从大陆穿过一道小胡同,沿路都是一股浓浓的政府事业单位的味道,会在这里办公的大概都有点儿政府背景,作为一个科技公司,田林的公司办公室选址有点儿“非主流”。自在科技说不上有政府背景,只不过田林从大学开始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到了他这个年纪多多少少也沉淀了不少社会资源,比如现在的办公室楼盘就是他同学开发的,他能以很优惠的租金租下;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做产品测试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在楼里楼外折腾(通讯类产品,测试需要布置网络),只要不弄坏东西,物业也不会干涉。
“到了我这个年纪,我的同学一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点儿话语权了,如果想靠资源赚钱,找找在运营商的同学,让他们把一些业务指定给我做,不难;不过这不是我们的追求,我还是想做点儿能改变什么的东西。”田林轻描淡写地说道。
NUT每个月的出货量稳定在一万件左右,足够让这个18个人的创业团队运转下去,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这并不是田林追求的目的。“现在一个月出货1万件,假如市场起来了,一个月能出10万件(那时候价格也会大幅度降下来),想像空间也很有限。”正因为觉得市场天花板太低,也因为自己团队的背景和优势所在,所以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另一块to C的业务上,田林把这块业务描述为“O2O”,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田林他们要做的是利用Beacon技术(最简单的理解可以是一个小型的信息基站,而多个Beacon能构成信息服务网络,解决室内人和物的交互问题)帮传统商场和商户更好地和消费者互动,让它们具备互联网化的基础和能力,模式上和迈外迪有些类似。6月中旬,他们的服务会正式在北京的几个商圈铺开,到时候逛商场可以体验。
“虽然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这些电商热热闹闹风生水起,这个估值几百亿那个估值几千亿,但实际上他们只占了整体零售业的10%,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在传统商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这里面一定大有可为。”
和小编接触过的很多公司用 to B业务养活to C的经营方式产品相反,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NUT在田林的公司里更多地是承担奶牛的角色。NUT的业务已经走上了轨道,现在团队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投入在面向商户的移动业务上。
“你看好智能硬件吗?”
“智能硬件一定是未来的大方向,但目前国内大部分硬件产品都有点儿操之过急,没有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点。”田林说,智能硬件的门槛不低,美国有很完善的基础技术研究体系(这点小编在参与雷锋网硅谷科技考察活动的行程中深有体会),技术积累很丰富,所以智能硬件的发生是水到渠成的,而国内很多团队都是借鉴美国的风向,看见什么火就拿来Copy to China,技术投入也不够,所以很多时候做出来的产品并不被市场承认。
整个谈话过程里,田林谦和而内敛,对小编的问题有问必答(即便是和他本身的业务毫无关系的),但仔细听一听还是能察觉出田林的“狼子野心”——那种让他舍弃优渥生活的、让他舍弃躺着挣钱而要站着挣钱的、让他对时下大热的“智能硬件”并不十分热衷的“O2O”,到底有多大市场空间?6月中他们的服务会登陆北京的几个商圈,到时候你使用这项服务的时候可以看到“本服务来自北京自在科技”的提示。对于自在科技的发展路径,我们且一路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