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温哥华举行的 TED 大会上,美国“棱镜门”爆料者斯诺登突然“现身”,引起了现场的一阵骚动。当然,正被美国政府通缉的斯诺登不可能亲临现场,他本人依然身在俄罗斯,此次“现身”是通过Suitable Tech公司的远端临场 机器人 Beam Bot Robot完成的。
远程机器人也可被称为替身机器人,早在2002年,国内就有媒体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当时,美国刚刚经历了“9.11”的大灾难,那些惨不忍睹的情形使不少美国人的心理都产生了变化。就在这个时候, iRobot 正在对一种新型的机器人进行评估,这种机器人能够代替那些害怕或者厌倦旅行的高层管理者出门,帮助他们浏览在世界各地的营业场所。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远程机器人”,早期它的标准配置包括了一个电视摄像机、一个话筒和一个无线发报机,只要使用者登陆到相关网页,就能看到机器人在现场看到的一切。借助智能软件和传感器,这些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躲避障碍物和爬楼梯等动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机器人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有轮子的远程会议系统”。举个例子,在2010年,Anybots公司开发出了QB远程临场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着可变的高度,同时配备高质量的摄像机、麦克风以及扬声器,机器人一只“眼睛”起着摄像的作用,另一只眼睛则能发出激光充当激光笔。另外QB还内置了一些自我意识以及自主权,能帮助使用者判定会议现场的情况。
如果说“9.11”后美国人使用远程机器人更多是因为恐惧,那么这类机器之后的发展就更多的落实在了“关怀”上。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远程机器人被运用在了 医疗 上,它们成为无法赶到现场的医生们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帮助身处不同地点的医生和病患能够更轻松交流,并且还能成为长期疾病缠身老人们提供临时看护。
不过最近有报道称,未来远程机器人的用途将不止限于跨国商务会议,它还能代替我们探访住在远方的亲友,甚至有专家预言称,机器人可能取代真人会面,成为维系情感的工具。
这个预言让笔者想起了一部叫《未来战警》(Surrogates)的电影。在这部电影所处的时代里,一种名为“代理人”的仿生机器人在人类社会迅速流行起来,它具有完美的容貌和身体,各项物理功能也是超群的。人们通过特定的装置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载到代理人身上,并通过它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然而因为容貌的随意性和可塑造性,人类越来越依赖这种科技,犯罪率也随之飙升,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整个社会现状并未因科技的进步而有任何好转。
如果远程机器人真成了电影里所描述的“代理人”,那可就真是技术迷幻对人类的又一次重大侵袭。人类将会从“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进化到“在现实世界里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都通过机器人来完成,真实的人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远程机器人随时能探访亲人这种事情会让人对探访产生厌倦,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心情会被大大减弱,真正的亲情也绝对不是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说话。人生是经验的集合,而不是知识。知识可以传授、可以学习、可以理解、可以获取,而经验则必须亲历。如果连我们的经验都将由机器人代为体验,那么人生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相对于电影《未来战警》的团圆大结局,笔者更喜欢Robert Venditt原版漫画小说的结局:主角为了让妻子不再沉迷于“代理人”的虚幻中,杀掉了所有的“代理人”。但当他兴冲冲地赶回家时,却发现又老又丑的妻子真身已经无法忍受现实而自杀了。
当人类沉迷于自己的技术无法自拔时,才能真正感受科技的可怕之处。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