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为什么要做知乎专栏?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

近日知乎开始内测知乎专栏功能,目前只是少数的核心用户申请开通了专栏进行试用。知乎专栏是继知乎日报之后知乎的又一重要产品,它体现了知乎企图通过更有效率的方法积累和沉淀用户知识的想法,是一个从知乎问答社区催生的自媒体平台,知乎更大方向地走向媒体化的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交网络的媒体化成为一个热点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从国内外一起走过来的。

社交网络媒体化

社交网络的媒体化是一个普遍化的问题,社交网络是互联网上的一个伟大作品,让用户群居心理得到释放,更容易地找到朋友和集体,让用户有归属感。但传统的社区发展下来似乎到达某一段时间后总有其限制,首先突破的选择就是让社区发展媒体化。

另外,社交网络的媒体化似乎也是社交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结果。尽管社交网络在某一个阶段只是专注于社交功能,让用户更方便地结交朋友,但某些社会名人的进入,或某些能力更出色的个人慢慢地在社交网络中聚集大量的追随者,似乎必然地媒体属性越来越强。

社交媒体中用户可方便地与平时只可以仰望的名人偶像交互或者亲自参与某些大事件的传播和讨论,这种参与感能给用户带来的道德优势、畅快感和满足感,这与以前阅读传统媒体信息只能被动接受不可同日而语。

下载

这方面新浪微博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典型,新浪微博在新浪这个媒体公司手上诞生,从一开始就是当做媒体产品来运作,时至今日成为一个消费公众情绪的庞大的媒体产品。

更为典型的是 Facebook ,Facebook 毫无疑问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单纯的社交产品,但如今在社会名人、企业账号等进驻之后,目前有人说 Facebook 的社交属性占80%,媒体属性占20%。在目前 Facebook 用户量逐渐走向顶峰慢慢回落的时候,偏向媒体化的发展无论是社区的自我成长或者公司的运营思路似乎都是唯一的选择。

另外,在国外而言,Twitter 本身就是更偏向媒体的产品,而且仍在激进地走媒体的道路,增加图片服务、发布 Twitter Card 等富媒体元素、与 NBC 合作进行奥运报道、与电视公司维亚康姆(Viacom)和 NBC 商讨视频内容合作等。现在社会化招聘网站 LinkedIn 收购新闻阅读应用 Pulse,也在走偏向媒体的路子。

知乎的媒体化

知乎不算是一个单纯的社交网络,但毫无疑问其具备社交属性,而且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经过长时间经过邀请才能注册的机制限制,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当时间来到知乎诞生两年左右的时候,知乎的用户量压力和内容如何增值就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知乎毕竟也是一个创业公司而不是一个公益项目,不能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知乎在去年开放注册,用户量在开放注册之后增长很快,虽然整个社区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许多人在感叹劣币驱逐良币,但情况未必如此严重,许多用户在了解规则之后会纠正自己在社区内的行为。当知乎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并用户一定量级的用户之后,业务的拓展成为必然,以继续在产出的高质量内容为基础,媒体化是很自然的思路。在知乎团队看来,这就是把内容受众扩大化的过程。

关于知乎想要做什么,其实知乎创始人周源已曾说过知乎不仅限于问答社区:

但我想说的是,问答或许不应该是知乎的全部。一家优秀的公司不是围绕一个定位思考,而是围绕一种用户场景不停思考。

回到那个随处可见的需求——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

所以,接下来我们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设社区,我们在做问答,还会做搜索,做阅读,和更多的事情。连接才刚刚开始。

47182_wm_0_wmp_3_mw_640

知乎先着力于建设高质量的社区,通过问答积累内容。当需要把内容推广发放出去,就会形成媒体化过程。知乎之前推出知乎日报APP,一个根据时事热点组织优质问答内容的应用,也就是周源说的做“阅读”。这个应用确实让知乎的优质内容得到扩散,不但应用本身用户量比较高,而且还给知乎本身的用户量带来短时间的暴增。

这次推出的知乎专栏其实相当于一个博客平台,如果说知乎日报以时事热点为线索组织内容,知乎专栏则回到知识本身,以用户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知识体系为基础,激励用户产出更有组织性的有深度的内容,通过知乎本身的渠道散发出去。

知乎本就是一个自我营销平台

知乎专栏对哪些用户有好处?什么样的用户会使用知乎专栏?

其实知乎里本身就有许多用户的行为符合专栏这样的性质。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为了保持问答的高质量,对问题有相当多的规则限制。但许多用户有几类问答行为是不太“常规”的。

例如自问自答类型,自己问问题,自己回答。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对某个问题或某个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拥有这方面的知识想要分享或者想把个人宣传出去,但在社区里没找到合适的问题,于是自己问自己答。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个人宣传方式。

另外知乎里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是 “X 是谁?”的问题。当某一个人在知乎里混到一定的名声,就会有其他人对其感兴趣,于是采用发动人民群众的方式问出这种问题,许多熟悉的人就会来这里作答。这种问题常常让其他用户抱怨说这是搞小圈子行为,问题没有意义。但这种问题常常会让“X 是谁?”里的“X”更为社区里的人所知。

136575968925

因而其实很容易可以理解,知乎本身就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一个自我营销的平台。用户在知乎里活跃,在某一类别的话题下体现自己的知识厚度和专业性,并让社区其他人所了解,这就已经把个人品牌推广了出去。知乎初期本身由于比较多地积累了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对于互联网从业用户尤其如此,只要你有意识地利用知乎这个自我营销的平台,很容易就能让自己的品牌价值得到提高。

因此,知乎专栏其实只不过是把这个行为更为规范化,组织了一下这些行为,不但更能体现用户个人的品牌,减少社区里上述问答类型。

个人知识体系的组织

知乎是一个问答社区,其用社交的性质,以问答的形式激励用户产出许多优质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常常是散落在社区各处。

知乎本身的问答内容以话题、标签、用户的时间线进行组织,是比较零散的。无论是想寻找某个问题的优质答案或者寻找某个人的某些答案,都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这些困难用知乎搜索也很难解决。

555039_388071727967294_1789821281_n

而在用户个人页面里,答案的组织是以时间的顺序排序,当用户的答案达到几百上千,甚至现在许多用户的答案已经有数千,这些答案不是每一个都非常高质量,回头逐一翻看几乎不太可能。

知乎专栏实质是社区里的个人博客,而博客的体裁会限制用户就某一个话题写得比较有组织性有深度,让用户个人知识体系得到更好的梳理和积累。

知乎专栏的劣势

当然,跟以往任何一次知乎推出新功能都颇具争议一样,这次推出知乎专栏也让许多用户抱怨不已。

事实上,知乎专栏有其必然的劣势。

首先知乎专栏的文章用户发表之后会直接进入关注此人的用户时间线里,笔者也有体会,突然在时间线里看到专栏内容,会有片刻断片的感觉,影响浏览体验的连续性。

知乎的发展早就了少数核心用户,明星用户,这些用户关注的问题或赞同的答案一般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马太效应让这些用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造成与普通用户的距离。以前知乎社区里就常有明星用户与普通用户之间的矛盾。知乎专栏知乎更是一种造名人活动,这方面更让许多普通用户有抵触情绪。

1352949887195

知乎专栏是类似博客的存在,但博客在现在比较浮躁的互联网氛围中,已经是渐渐没落的体裁。许多当年坚持写博客人如今都已经放弃,一来交流少,得到的激励少,二来没有利益来源,缺乏足够的动力。

知乎专栏能否让人持续在其中产出高质量内容,这本身就需要打一个问号。当然,知乎把专栏内容插入社区,就是为了增进交流讨论,增加专栏作者的激励。

知乎专栏需要做到持续输出好的内容,否则经过三分钟热度,很快成为鸡肋功能。

尽管知乎在开放注册用户量得到大量增长之后,社区的质量曾一度受到严重质疑,但毫无疑问,目前知乎仍是目前中文互联网内容质量最高的社区。围绕这些高质量内容做新的功能,一来激励用户持续产出,二来把优质内容受众扩大化,是知乎必然的选择。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