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启示录之科技衍生的行为
可穿戴设备这个词汇从最早的概念构想,到最终以实体形式进入生活,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几年间,异彩纷呈的可穿戴家族成员争前恐后的登上了历史舞台。从便携式科技到量化科技,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更新,正以惊人的速度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在讲究便捷的年代,可穿戴设备的大面积应用已然呼之欲出,大有颠覆传统生活模式的趋势。令人惊喜的是,可穿戴技术一经出现就始终与前卫潮流挂钩。目前在都市人群的思维中,是否拥有可穿戴设备,俨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了时尚脉搏的先决条件。
从最初的质疑之声,到现在的翘首以盼,可穿戴设备始终在争议中成长。人们表现出的期待和热情,从头到尾都在侧面体现了消费大众对可穿戴技术的一种认同。这是一个观念上巨大进步,同时也促使更多开发人员在技术领域不断的突破创新。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穿戴技术?如何界定可穿戴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区别?这一切还要从可穿戴式电脑开始说起,可穿戴电脑包含于可穿戴设备的范畴之内。与传统配饰相比,可穿戴设备的形态、计算能力、应用程序、功能与佩戴的结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过去,由于生产力和技术的局限,可穿戴产品主要是对PC的穿戴化改造。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可笔记本的穿戴化尝试,还记得06年手腕式触屏电脑一经上市,就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这也让人们首次感受到了可穿戴式设备的无穷魅力,也使得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
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实现基础功能的PC穿戴化改造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各类五花八门的可穿戴家族成员,如雨后春笋般华丽登场。目前,可穿戴产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可穿戴式电脑以外,眼镜、电话、腕带、智能称等都属于可穿戴的技术范畴,都在可穿戴家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这一系类新的可穿戴设备从工业设计、审美标准,功能实现、客户体验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技术延伸。开发者独具匠心的创意和功能实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客户体验。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形态、新玩法也如魔术一般使人们的生活眼前一亮。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平台型产品作为基础,给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创新的基石。但是由于产品研发和功能设置上成本较高,也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不过,幸运的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侧面为可穿戴设备打开了方便之门。配套的软件和客户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的购买压力。电子产品逐渐开始演变为可穿戴设备的终端角色,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正逐步向着健康管理范畴迈进。
可穿戴设备对身体数据的量化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也是对生活品质提升的体现。以 PICOOC 公司最新推出的Latin“智能称”为例:作为一款针对人体数据量化的可穿戴设备。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除了基础的体重称量以外,还可以对体脂肪率、BMI、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等身体指标的进行测量和数据生成。为了对身体数据和健康状况实行全面监控,此外还自建了一套健康指标评测系统 PHMS™。这套系统通过双模蓝牙 4.0 数据传输给手机。用户只需带上手机,登陆账户,站在Latin上,几秒钟后就可以通过手机收据进行接收,全面掌握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根据数据的提示来合理安排饮食、睡眠、健身等活动。与其说它是一个健康测评系统,不如说是未来的家庭健康顾问。在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时时刻刻量化着用户身体的各项数据。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类可穿戴设备有望大规模覆盖普通用户群。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可以在医疗系统中建立一套这样的数据库。数据库中量化着所有人的健康数据,这些数据监控着人体的微小变化。除了起到日常提醒的作用外,在医院检查的时候也可以让医生对您的身体数据一目了然。
作为家庭健康设备,谁更具有亲和力,谁就具备了占有市场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可穿戴设备对身体的量化起到健康启示作用。在与科技共同进步的同时,也能时刻记录着科技发展下的人体健康数据和衍生行为。
图片来自blog.memoto.com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投稿,雷锋网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雷锋网
责任编辑:
林藠头
移动互联网创业和创新
汇聚全球面向未来的创新科技产品
玩智能手机就上爱搞机
推荐超好玩的移动游戏
超好玩的推荐移动游戏
雷锋网创始人林军、笨狸二人转
负责八卦和无厘头,绝不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