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八卦,只告诉你为什么匿名社交活不好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这是1993年,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漫画家施泰纳画下的荒诞却脍炙人口的漫画。用这句话来解释匿名社交,再合适不过。
早在2010年之前,糗事百科就推出过PC端的秘密主页,后来据创始人王坚在一次采访中说,因为“我们要为建设和谐社会共同努力”而关闭了网页。国内外App市场上究竟有多少匿名社交软件已经无需赘述, 雷锋网 认为,跟风而起的匿名社交,最后可能沦为成为“现象级”产品。
“风”曾经吹过匿名社交
当然,匿名社交是火过的。国外应用Secret上线仅仅9个月估值就达到1亿美元,可能是少有的最短时间里估值就达到9位数的创业公司。在匿名社交类应用刚刚登陆中国时,不管是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 微信 群里,大家都在如火如荼的讨论某个秘密到底属于谁。校园的、情感的、职场的匿名社交App一瞬间占领了应用市场的TOP榜。
匿名社交是为人性而生。几乎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猎奇心理,尤其对冲突感兴趣;生活压力大,遇到难言之隐渴望表达却又害怕。于是,匿名社交App变成了树洞,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别人的秘密倾泻而出,而不用害怕担责任;有时你的料越劲爆,在匿名世界还能享受明星一般的关注度。
但是风总有减弱甚至吹完的一天,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苗头。先是Whisper被曝光涉嫌存在跟踪用户、收集用户信息等行为;随后中国的秘密又掀起下架风波。最明显的是,应用市场的榜单里没有了,身边也没有人在聊这个App。
风口一过,没翅膀的都飞不起来
有不爽你想在山里的树洞喊喊还可以,但是你戴着面具拿着喇叭在广场上什么都往外兜,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负能量爆棚,匿名社交缺乏用户黏性。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当用户一次在匿名社交软件上发现这种新闻时,必然引来大波人蜂拥而至,后来你发现其实这种新闻遍地开花,自然失去兴趣。风只是吹在大家都没享受过风的时候。匿名社交上充斥的八卦、吐槽、丑闻到处都是,负能量每天爆棚,从第一次的新鲜感到厌倦,只需要很短的时间。雷锋网采访了一位创办匿名社交但失败的创业者G,他向我们表示因为爆料而引发的火爆不具有可持续性,匿名社交的存在价值是有的,但是没法做大。
没有差异化,功能单一,因此没有长期的盈利模式。 目前的匿名社交App,不论是号称新增了变声发言功能,还是添加了聊天功能,都是换汤不换药。社交的核心是建立关系, 匿名社交要做的只是提供宣泄的广场,广场上的人是因为一些不好意思公开说出来的话而聚在一起,何谈社交?何况本身匿名带来的就是安全感,社交会撕破这层纸,W表示,怕被揭穿是很多用户担忧的问题。所以也许匿名社交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社交最大的吸引力是黏性,让用户因为某种不能抗拒的因素在App上逗留。长远来看,匿名社交几乎不能掌握用户的入口,因此盈利模式也是空谈。
过度的言论自由引发的法律问题不可小视。 匿名社交,重点其实不在社交。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是不需要经过任何管控的。这里面充斥的造谣诽谤、侵犯他人隐私、黄色和暴力比比皆是。对于这个现象,很多App的创始人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会进行信息的监管,但是广场上的信息真的都能顾得上管吗?没有爆料之后,还有人跟你一起玩吗?雷锋网也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律师行业的从业人员,他表示,在社交媒体上造谣,公关机关也可以对其作出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造成刑事犯罪。
刷一刷匿名社交App,5条消息里有1条在骂老板,1条说自己陷入暗恋,2条说自己空虚寂寞冷,还有2条说自己被小三。不过,雷锋网看来,这个类别的App肯定不会消失,最后会被两三家垄断,剩下的都会被风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