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事件中“微博”是常胜将军?
在一片“微博或将不勃”声中,写下这篇文章并非刻意为微博站脚,而是经过马年的春晚,再一次让湘妹看到了微博的力量,也再一次思考,从6.23动车事件、7.21大雨事件、薄熙来事件等来看,每次国内重要事件发挥作用最大的非微博不可,这里面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有人想过,从2009年内测上线到现在,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飞速增长,虽然时有旁人不断在耳旁吹下风曲,但每当有个国民重要事件时,微博便一再地用“活跃度上升”给他一记耳光。这不,年前刚有一份CNNIC据说被遭误读的报道,说微博减少了2000多万的用户,这马年春晚就能看到数千万人民活跃在微博上吐槽春晚,某些公知又要语塞了。
我们来看一组官方披露的数据,马年新春第一分钟新浪微博共有863408条微博发出,再次刷新峰值记录,同比去年1900万增长1.39倍。官方数据真假几分不好说,湘妹自己在当天可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单是最关注的韩国欧巴“李敏镐”的相关微博讨论量就达到了4387万,其次便是那首王铮亮利用大萌子30年合照做背景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网友们把这个也变成了火热的话题。
除了高涨的话题和用户活跃度,据说新浪微博还因为与春晚的合作,获得了数千万(多数为发给网友的礼品)的广告投资,而春晚也因为与微博二维码的深入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及用户参与,听说官方微博粉丝就在除夕当天增长了130万。如一些意见领袖所分析,与众多高额投入广告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微博确实是“春晚”事件的最大赢家,金钱、用户、合作伙伴,一样都没耽误。
铺垫了这么多文字和数据,其实就是想说,抛开所谓的“社交关系”不说,微博在每次的重大事件都是绝对的常胜将军,甩其他社交平台几条街完全不在话下,未来也还将继续延续这个优势。为什么?因为有一个核心的“法宝”是微博独有的:微博玩的是“信息”,不是关系。
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靠的是信息的不断传播促使社会文明进步,谁掌握的信息更多,谁便会受人尊敬爱戴,谁就更接近成功,这个真理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会改变。因此,人们都渴望获得更多的讯息,渴望讨论并分享信息。这就是为什么twitter和新浪微博能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这两个平台,从一开始就是玩140个字的信息,不管你认不认识,你都能看到被公开的信息,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能体现自己思考价值的讯息再次加工传播,这是人性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需求。
玩“信息”也是微博与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完全区分的地方。微信、QQ说到底是在玩“关系”,是以 “关系”为纽带,兼顾着做信息的传递,而微博是以“信息”为纽带,兼顾着做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平台形式,未来的发展侧重点也将完全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今天失恋了更愿意在微信上与朋友说,因为像聊天,而如果你自己与明星合了张影,你会愿意在微博上说,并艾特那个明星,因为是炫信息。
如果是信息,就一定快速公开分享和讨论的渠道,才能形成话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大事件,都需要有微博的原因。以“关系”为纽带的微信等社交网络,强关系做好了之后,也形成了传播闭环,信息无法形成发散式裂变传播,只能形成梯字形传播网络,在传播速度、广度上都无法与微博抗衡,而同时由于闭环设置,也无法形成广场式的公开讨论,也就无法形成“话题”。
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传播,著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我理解的是,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达体,人类离不开信息的传播。
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湘妹认为,只要人类有信息获取和讨论的需求,微博就不会衰败,而且会在大事件中一直扮演常胜将军。当然,这个前提是微博必须继续坚持自己“信息”纽带之路,不要被各种舆论及社交产品带偏了路,“信息”和“关系”,孰轻孰重,不能本末倒置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