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锋评:忽视品牌导致魔声无缘32亿美金
最近有一条消息震撼了整个科技圈,苹果也许会花费32亿美金收购耳机制造商Beats。
随后很多分析文章随之而来:什么为智能耳机铺路、借助Beats的品牌影响力来疏引新一代年轻用户、借助Beats的内容服务来拉动iTunes的疲软增长。这里笔者并不想再过多的去分析这笔交易对苹果和Beats的利弊,只想谈谈被“冷落”的魔声(Monster)。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Beats不等于魔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的代工厂。
Beats成立于2008年,两位创始人均来自音乐领域的大腕:环球音乐旗下Interscope唱片公司的老板Jimmy Iovine和挖掘栽培说唱天王Eminem的Dr.Dre。虽然当时市面上有很多质量不错的耳机产品,但是大部分的设计过于老套,跟追求品质生活的他们在气场上并不相容。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只有量身定做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口味。
与此同时,音响线材生产制造商魔声想扩大市场空间,但是受限于自身的产品,必须另谋出路。鉴于自身的业务资源,创始人Noel Lee决定以耳机这样的大众消费品作为转型的切入点。
按道理来说,当时Beats和魔声的合作是互利的:前者有钱,后者有业务订单。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价格没有谈拢,逼得Beats联姻SLS Audio推出首款耳机。由于首款耳机存在各种缺陷,二位音乐大腕不得不吃回头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合作:Beats耳机将由魔声公司独家制造。
这样的模式跟我们国内制造行业的现有情况非常类似:魔声扮演着代工厂的角色,通过接单的方式来挣得来自Beats的利润,连同设计、技术的改进都“无私”贡献出去。这时候beats只需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那就是让大众知道他们的存在,并通过各种业界资源来进行强势营销。换句话说,承担硬件品质的魔声逐渐被边缘化,隐居幕后。
如果Beats一直把代工订单交给魔声,自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在这场合作里面,作为品牌商的Beats占有很大比例的利润,如果资金到位,随时自己另起炉灶。
得益于市场份额的提升(截止到2012年底,Beats获得了100美元及更高价位的64%的份额)、HTC资金注资和订单扶持,Beats最终抛弃了昔日的伙伴,并把所有的名声都往自己身上蹭。期间有媒体为魔声喊不平,显然也无济于事。
分手后魔声以自家的LOGO“Monster”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但是在一般小白用户的眼里,有多少人记得他们曾经是Beats的质量保证?什么“音质好、设计时尚”早已跟随Beats离去,魔声充其量只是一个开始有品牌意识的制造工厂。
也就是说,早期对品牌的忽视导致魔声最终与32亿美金擦肩而过。虽然魔声创始人Noel Lee认为这笔交易对他们的估值有利,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家店”残酷现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在国内很多制造名企有可能会步魔声的后尘:尽心尽力帮合作伙伴生产优秀的产品,却“无私”的抹去自身的存在。到时候,就算再怎么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最多只能紧跟着曾经的合作伙伴后面,甚至连一块小蛋糕也分不到。
因为生存所迫,制造名企选择了代工,这无可厚非,但是千万别忘记要时不时刷一下存在感,以免32亿美金的悲剧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