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百融金服王正明:未来五年的风控行业,必会有2~3家独角兽公司出现
人们在说起互联网金融的2017年时,难免都要提到现金贷的野生野长,和屡屡落下的监管铡刀。而在这波行业大洗牌当中,表面上看,这似乎就是消费金融领域的合规重生,迎来自己的2.0时代,但内里同时也酝酿着一场风控未来的争夺。
对消费金融公司乃至金融机构们来说,风控堪称存活命门,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控企业们能够一招鲜吃遍天。近日,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在深圳召开,百融金服副总裁王正明在金融科技专场分享了他对金融科技服务场景和创新发展的看法,并在会后接受了雷锋网AI金融评论的专访。
无论是入局时点还是出身背景,百融金服似乎已经在起跑线上赢了几分,但它没有坐拥固有优势而止步不前。无论是面对产品同质化问题,还是新旧业务的发展路线,百融都有着更加明确的规划,能让自己在可能出现的行业大逃杀中“逃出生天”。
“风控前置”怎样解决B、C两端业务痛点?
一直主攻B端的百融金服,从去年开始有了向C端进发的迹象。“榕树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可以看作是百融在C端扎根的一棵参天巨木,树干仍然是其多年服务B端形成的深厚功力,再外延出更多场景“枝桠”,做个人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
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获客。传统的获客能力通常和线下网点的数量直接挂钩。如今随着互联网发展, 金融服务整体自线下迁移至线上的趋势渐强,用户对服务效率等各方面诉求也全线升级。王正明坦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客源涌入服务平台,识别和准确标注新用户并非易事,这一点也正是To B和To C业务解决方案上的关键差异。
在业务流程上,这个差异点就转化为了营销和风控环节的处理。百融一直以来强调的“风控前置”,实际上也是对传统信贷流程的革新:先获客再风控的做法,转变为风控营销合二为一,在营销端就对用户行为习惯和属性进行完整分析——即便是在C端,百融仍然倾向于为机构在线上信贷全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这样的布局思路。
同样地,这一分析环节也为产品个性化推荐打下基础。王正明指出,金融机构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会进行冷启动,态度更加谨慎,自然会优先选择存量用户来推销。此时百融为金融机构所做的就是通过模型算法来分析数据,筛选存量用户:一是机构自有的内部数据;二是百融提供的数据,百融对多纬度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分析后,形成对用户的全方位画像,能够准确识别用户的喜好与购买能力,进而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
四层体系破产品同质化困境
同赛道的第三方数据机构不少,行业内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企业怎样才能脱颖而出?百融给出的答案是,搭建以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层、产品超市和金融服务四个层面为主的体系。
百融在去年年底也构建了 人工智能金融实验室 ,王正明介绍称,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机器学习对数据的处理算法,挖掘并筛选数据维度,将传统信贷模型迭代等等。而在用户层面,百融所涉及的服务和工具相当多,小到发票扫描,大到智能催收,包括对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输出全自动部署系统,依自身需求定制解决方案。
王正明强调,百融除了承担撮合资金资产方的角色,更重要的是通过风控为抓手,助力营销把两边打通,“其实不光是提供工具,其中整个产品的设计,整套系统的咨询,架构建设,包括对销售的完整监控,对模型的调整,整个互动体系的路径,全部需要我们来完成。”
此外,据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百融金服已经在 区块链 方面有所投入。
对于信贷或者风控而言,王正明更看好区块链能为行业带来更多信任,“拉平”用户和机构之间的地位:“传统的金融体系里,用户很难对自己的征信情况进行申辩,往往只能任金融机构去处理,但这些征信的状况和行为,我认为是很适合上链存储的,从时效性和信任度来说都会有所提升,征信体系的效率也能显著提高。”并表示明年或许会有区块链和征信相结合的应用系统出现。
除了输出解决方案的同质化以外,相似的数据也是企业间无法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如何在数据的获取和使用上有所突破,可以从百融在 监管科技 的布局思路窥得一二。
今年4月百融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意到,融资目的之一是加大监管科技产品的开发。之前行业存在很多数据乱象,到2017年集中爆发,接下来数据的合规获取、价值挖掘和使用显得更为重要。
相比金融科技其他领域,监管科技的进程似乎要缓慢一些,而百融对此的构想绝不仅仅是与政府机构的普通单项合作。王正明认为,这一方面的应用痛点首先集中在数据共享问题,由银行体系外发生的借贷行为所形成的信贷数据分散在各个机构当中,能够共享的数据在真实性和完整性上都有所欠缺,政府牵头成立信联也是为打破数据孤岛提供了良好开局。
从这一应用痛点出发,百融考虑对数据处理方式再做开拓,例如公开领域数据的统一规整和清洗整理加工。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关联;而在数据来源上,更强调对 冷冻数据的盘活和新兴数据的使用 。王正明举例称,传统制造业比如在供应链中就存在不少销售数据,出行数据也可以通过一些行驶轨迹、高频地点来完善用户肖像。百融也正在探讨与合作伙伴联手打造更多场景,以商业模式“养”数据。
数据“城墙”为何不似从前牢固?
从百融等各家表现来看,数据“原料”对风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数据一定就是风控行业最主要的竞争壁垒吗?王正明告诉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AI金融评论,这个“壁垒”领先优势,或许只有半年的时效。
“我觉得科技公司产生的数据量是最大的,但这些数据的流通性也非常强,可能在半年之后就有新的数据源、有新的发展和算法出来取而代之。”他强调,下一步路应当是更着重在AI、云计算、服务各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非在构建数据“城墙”上孤注一掷。
而信贷之外的大数据,看似是蓝海潜力无限,实际上操作难度不小:一是电商、社交、搜索等多领域数据仍然存在标准化难题,二是数据来源过于分散。因此他认为,互联网巨头借产品数据而形成业内垄断的情况,短期来看很难在风控领域发生。
对于行业竞争的未来趋势,或许我们可以与国外的征信行业稍作对比。例如美国,对征信数据的收集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其发展历程当中不断有企业兼并,最后呈现以Experian等几家大机构在数据意义上垄断的局面。王正明继续举例,“反观国内,这方面起步较晚,金融数据电子化、信息化到现在最多也是40年左右。”国内的征信数据是由政府出面建立联盟来实现行业数据整合,因此他认为征信数据会有统一的趋势。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3~5年内,风控行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浪潮,必然会出现2到3家独角兽公司,这些独角兽的特点是能够利用其科技能力真正赋能更多的持牌和主流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几个特点:第一,在金融领域应该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第二,能够为金融机构显著提升效率和扩大规模。”
结语
以往常有观点会提到,中国的庞大人口带来的数据红利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一,然而对于数据红利是否正在消退,人们却各执一词。而在王正明看来,数据红利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数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数据如果没有经过专业人士分析、加工,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如果非要说数据有红利的话,那我将其解读为数据通道的红利。但现在看来这样的红利是垄断之下的产物,这样的垄断会造成数据的孤岛,短期的价值必然会被长期的共享所打破,伴随而来的是数据通道红利的消退。”
王正明的看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百融金服定下这样繁复细致的发展规划的缘由。他认为风控行业的发展,必然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科技的力量会助力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产生更广泛的应用与场景。而科技产生价值的过程,才是不会消褪的科技红利,未来还将受益更多的受众。
相关文章:
解析百融金服:不仅仅是Experian的中国门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