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通用、福特、戴姆勒、沃尔沃提供底盘、白车身,海斯坦普在华启动第二家研发中心
3.6 万名员工,102 家制造工厂,13 家研发中心,这是关于 Tier 1 厂商海斯坦普(Gestamp)的最新数据,而今天(11 月 22 日)在上海汽车创新港正式启动的,便是其经过半年多筹备的第 13 家研发中心。
虽然整体实力不比博世、大陆、德尔福等国际一线 Tier 1 厂商,但 1997 年成立的海斯坦普,凭借在白车身和底盘等方面的技术工艺,仍然创造着 7.196 亿欧元(52.88 亿元)的年销售额,客户名单中也不乏通用、福特、戴姆勒、宝马、大众、沃尔沃等一众国际知名厂商。如今,为了迎合新能源车发展趋势,这家西班牙企业也正在进行电池箱的研发。
2010 年,海斯坦普收购爱德夏的车身零部件业务,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业务线,目前,其旗下产品包括车身外部件、结构件,底盘悬挂臂、车轴,以及机构件方面的车门铰链,车门限位器,自动开闭系统和驾驶控制系统等。
在眼下业界关注的自动驾驶战略上,海斯坦普作为以车身和底盘机械装置为主营业务的供应商,动作并不突出,而是更侧重安全和轻量化的工艺提升。不过,雷锋网在参观其产品时,仍然看到不少为智能网联汽车特制的产品,比如自动驾驶汽车的电控开门,可在自动开门的同时,通过内置传感器实现避障功能。
作为海斯坦普在中国的第二家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前期投入了 250 万欧元(1890 万元),重心仍在于白车身和底盘,包括部件原型的开发、测试和验证。不同的是,其生产制造将更聚焦中国市场,与中国本土 OEM 厂商更紧密地接触,这其中,就包括其老主顾吉利、广汽、比亚迪等。
另外,蔚来、车和家、小鹏这类新车企,也是海斯坦普正在争取的服务对象。按照眼下的发展状况,新造车企业势必将在未来的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如海斯坦普亚太区业务开发副总裁赵国华所说,“现在谁也不确定哪个会是未来的特斯拉。”
早在 2007 年,海斯坦普就进入中国,并在昆山设立了首个研发中心,主要进行工程设计方面的工作。如今,其在上海、沈阳、合肥、昆山、东莞、武汉、重庆共有 8 个生产工厂,在去年共创造了 7.196 亿欧元(52.88 亿元) 的在华营收。
此次,与上海研发中心同步开启的还有昆山的模具工厂,后者也是海斯坦普在全球的第 8 家模具工厂。
一直以来,海斯坦普的营收基本都仰仗欧洲市场,今年,其在全球的扩张步伐则明显加快了许多。底盘事业部总经理和集团董事 María José Armendariz 也用一组简单的数据,向雷锋网解释了中国市场在海斯坦普未来布局中的地位:“海斯坦普中国区的业务增长是全球市场增长的 6 倍,而目前在建的 7 家工厂,3 家在亚洲。”
今年 5 月,海斯坦普启用了底特律的首个在美研发中心,其主要任务仍为底盘开发,可提供碰撞模、计算机模拟的现场测试,金属疲劳测试等。6 月,在日本的首家研发中心也在东京正式开业。而根据 María José Armendariz 所言,走出欧洲的海斯坦普,之后还将在亚太乃至全球市场展开更多密集动作。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推荐阅读:
《德尔福宣布4.5亿美元收购nuTonomy:不做出行服务的Tier 1不是好自动驾驶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