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两会盘点:智慧养老、数字医疗是热点,药、械提质创新任重道远
2022年两会即将闭幕,两会代表陆续就各类社会关注的议题发表了提案和建议。
在人大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两会代表更是针对医疗器械、数字医疗及智慧养老等问题建言献策。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对其中部分代表的提案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盘点。
推进智能化建设,实现智慧养老服务
今年1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显示,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老龄社会”,超过20%为“超老龄社会”,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养老压力进一步凸显,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空前挑战,如何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为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多位两会代表提出推进智慧养老的建议。
刘庆峰
今年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连续第二十年参加全国两会。在本届会议上,刘庆峰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医疗、养老、无障碍沟通等方面提交了八份建议。
近年来,科大讯飞对智慧养老多有关注,推出多项科技助老、科技乐老智能化产品。早在2020年,科大讯飞便参与过天津市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承建了“天津银发智能服务平台”,根据天津市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为独居老人提供了涵盖应急保障、随身监护、健康管理、运动社交等多种功能融合的一站式健康养老方案。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推进老龄守护方面,刘庆峰提出以下建议:
-
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加速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推进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
-
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扩大老年文化服务和健身服务供给,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围。
李金波
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共提交了五份建议,涉及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家电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中国生命周期数据库建设、设立“中国工程师节”、推广无液氦技术在医疗领域运用等多个话题。
美的在智能家居适老化这条路上探索已久,早在2016年便开启了老龄化研究。近年来,陆续发布了多款智能化的适老家居产品,包括热水器、燃气灶、抽油烟机等多款厨卫用品,并参与制定了《智能家用电器的适老化技术》等多项适老家居产品标准。
针对如何快速普及智能家居适老化,李金波提出三方面建议:
-
结合城乡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建立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示范区。
-
建立和完善“智能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切实营造老年人智能生活环境。
-
鼓励和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标准,让更多智能产品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和应用。
杨文龙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叮当快药董事长杨文龙提交的提案,主要围绕完善养老管理体系、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等话题。
杨文龙表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高品质生活型转变,因此,老龄服务产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国家养老体系有待完善、互联网技术应用和老年健康产品开发有待加强、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医保支付政策亟需改进等问题凸显。
针对上述问题,杨文龙提出了四点建议:
-
建议成立国家级养老行政管理机构,统筹全国养老事业管理,推动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型养老”向“高品质养老”发展。
-
培育老年人服务新业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
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实现“医检药保”互联互通。
-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保支付政策。
推动国内药械产业提质创新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政策层面亦有体现,支持力度较大。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然存在供应链产能应急不足、技术储备少、关键技术“卡脖子”及短期研发能力差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研发支出普遍不高,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是国家医药行业的既定战略。
因此,医疗器械、医药相关话题今年仍是热议,多位两会代表在会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常兆华
作为微创医疗的掌门人,全国政协常委常兆华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四份提案中,有三份都与医疗器械产业相关,常兆华分别围绕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医疗器械企业跨行政区域配置生产资源、医疗器械企业研发阶段资源共享三个话题提出了建议。
就进一步完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统一全国相关审评尺度,常兆华提议如下:
-
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中推广借鉴或直接采纳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第二类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流程,确保技术审评质量。
-
加快推出更多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指导原则,统一各地对同一品种技术审评要求的尺度,以减少审评人员的个人认知与理解偏差造成的尺度不一致问题。
-
加强各地审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审评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与考核,设立全国统一的考核及授权标准,审评人员经统一培训、资格认定和授权后方可开展技术审评,以确保全国审评人员以均同的审评能力执行均平的审评标准。
-
推进各地技术审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透明度;鼓励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资料进行电子化申报;对于以创新、优先特殊审批程序获批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建议其技术审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公开。
-
建立会商复议机制,加强各地审评人员沟通交流与协同;如注册申请人对省级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审评结论有疑问的,在形成不予注册结论前,建议可由注册申请人提出申请,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统一组织会商及复议。
就推进医疗器械企业跨行政区域配置生产资源,常兆华提议如下:
-
加快落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准许医疗器械企业在保持生产许可主体不变的情况下,跨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生产场地,并明确“申请-受理-审批-证后监管等”闭环流程和要求。
-
建立跨区域沟通及监管机制,明确区域监管机构间的情况通报,进一步深化区域监管协同,推行医疗器械企业检查结果互认机制。
-
搭建国家级医疗器械企业信息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医疗器械产业数据库及综合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不同层级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确保监管高质量和高效。
-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生产企业加强产品全生产场所、全生产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与企业跨行政区域配置生产资源活动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就允许医疗器械企业研发阶段资源共享促进创新活力,常兆华提议如下:
-
建立和完善监管要求
-
落实医疗器械企业主体责任
-
推行医疗器械研发阶段场地与设施不同企业间资源共享试点机制
-
先行先试并逐步复制推广
蔡威
今年两会期间,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在围绕大力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提质创新、提高儿童肿瘤疾病用药可及性、加快发展我国注册营养师专业人才队伍、中医药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等多方面议题提出建议。
蔡威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药品医疗器械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对照当前形势任务,药品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庞而不精、结构不均等诸多困难挑战。
就大力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提质创新,蔡威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
提升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能力
-
进一步深化药品医疗器械产业改革开放
-
推动中医药产业与西医药并重发展、有机结合
司富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在今年两会中提议坚持守正创新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结合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为加强科技攻关解读中医药,促进科创平台建设,司富春建议运用现代多学科技术构建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中医药基础研究项目设立和投入,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疾病病机、诊疗规律、防治技术等攻关研究,运用当代国际前沿技术、现代科学方法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经验和方药,从中药中筛选、研制新药,科学阐明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进一步阐明中医药对健康和疾病规律的认识,为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总结历代中医临床实践,提炼中医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基于中医理论思维解决当代临床问题的实践模式。
司富春提出,要加快建立更多高能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多学科融合科创平台,加快建设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中医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促进科创平台建设。
为充分运用大数据介入中医药,开辟中医药数字化时代,司富春提议建立大数据系统服务中医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的精准健康个体化大数据系统,包括生命表征系统数据、生命结构系统数据、生命活动系统数据等。运用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立全国中医药数据标准和共享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个体化的辨证精准防控和精准诊疗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科学技术体系。
此外,加强数字化中医药研究和中医药仪器设备研发。设立数字化中医药研发项目,研发集“望闻问切”于一体的数字化人体信息采集设备和中医诊断设备,将医生望闻问切的内容数字化、定量化和客观化,实现中医诊断的信息化、标准化。
程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生物物理学家程京今年提出的三个建议均与中医药相关,他提议国家应该考虑尽快建立一个针对中医药发展的国家中医药交叉创新中心,或者是规模较大的国家实验室。
程京认为,想要推动中医药的持续发展,如果仅仅依靠中医、中药领域自身的专业人员难以实现,一定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比如生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化工、材料科学技术等,都需要加入进来助力中医药的发展。
加快医疗信息化体系建设,打破“数据孤岛”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处于临床信息化应用阶段,只有少数医院步入数据整合阶段,“数据孤岛”现象仍广泛存在。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全面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医疗保障信息化、新兴技术应用和监管等方面的建设。医疗信息化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敖虎山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就社会急救、医疗健康大数据、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心血管麻醉学科等方面话题提出了四份提案。他建议,打通“数据孤岛”,推动建立医疗行业“数据银行”,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群众看病满意度。
敖虎山认为,目前我国医疗行业数字化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即医院之间的数据信息不共享、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共享渠道不畅通。在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系统中,患者生命体征、影像检验报告、互联网诊疗记录、药品使用等数据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各种不同的基础数据宛如一个个“数据孤岛”,难以互联互通。
为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建立健康共同体,敖虎山提出了以下六方面建议:
-
要建立统一的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进行分层管理
-
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
做好与现有系统的衔接与整合
-
推动与医疗大数据有关的设备研发
刘庆峰
在刘庆峰今年的提案中,对慢性病管理相关议题亦有涉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应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推动分级诊疗。《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治纳入了专项行动。
自2018年起,讯飞医疗与界首市人民医院合作,将人工智能切入高血压管理工作,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沉淀的慢病管理数据的慢病管理系统,界首人机耦合慢病协管模式已获得安徽医学科学研究院与安医大联合实验认证。
就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刘庆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
基于智医助理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中已取得的成效,在安徽召开全国现场会。
-
将智能语音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手段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
出台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相关应用相关管理规范评价标准及考核要求,并将基层人工智能精细化慢病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收费目录。
陈赛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首席科学家、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赛娟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了两项提案,主要围绕发展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与推进基于“第二代测序”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开展两个话题。
随着医学科技与信息技术在诊疗过程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医院的诊疗数据及病理、影像等生物医学数据快速增长,依靠这些数据,可以对疾病进行细化分层,使得医学研究的重点聚焦在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上。
因此,建设国家级、标准化、可共享符合伦理规范的整合临床表型、疾病诊疗信息、临床样本及其生命组学信息等多层次的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此,陈赛娟委员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
建立国家级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平台,制定专病数据集标准
-
提升重大疾病专病数据质量,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
-
探索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
生物科技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与高质量发展
陈赛娟
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以通量高、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的技术优势在临床疾病分子诊断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NGS检测不仅在临床治疗中有巨大需求,且具有价廉物美、敏感快速和精准分型的优势,但是,从相关部门管理角度出发,认为医疗机构缺乏NSG临床诊断资质许可,因而临床得不到及时诊断应用。第三方检测机构蓬勃发展,但水平良莠不齐、临床专业知识缺乏,无统一的质控体系;以盈利为目的,收费昂贵标准不一,这些问题导致巨大的医疗安全和腐败隐患。
因此,陈赛娟委员建议,在国家相关规定下,有步骤试点推进NGS检测的在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并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
尽快开展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简称“LDT”)
-
制定中国NGS行业规范标准
-
NGS创新技术分期分批进行试点放开
陈海佳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赛莱拉董事长陈海佳提议,打造大湾区全球干细胞科技创新高地。
有关推进干细胞产业发展的建议在往届两会中也常被提起,卫健委官网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规范化发展的提案”答复函与“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干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答复函中,都提及“将切实推动干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干细胞研究领域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此,陈海佳提出如下建议:
-
龙头引领,加快培育大湾区干细胞产业集群
-
创新驱动,加强干细胞产业“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
-
政策保障,优化环境吸引干细胞科技创新及产业人才汇聚
-
设立专项资金,助推干细胞新药早日上市
-
先行先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细胞治疗创新发展中心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