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罗澍:你们不要总想搞什么大新闻
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比你有才、有钱,就连他们从事的工作都比你有趣。采访完罗澍之后,硬创邦认定他就属于这类人。
最早听说罗澍这个名字,是源于去年的“火箭少年”事件。2014年7月,福布斯中文网刊登了《 中国“Space X“:90后创办的航空公司 》一文,年仅21岁的胡振宇以“火箭少年”的形象横空出世。在全民创业、资本过热的2014年,创业圈和媒体极度需要包装一些自带“光环”的偶像故事来填补大众、投资人对创业的想象。于是,从事“高精尖”火箭研究的胡振宇就自然走入了媒体的视野。然而,在胡振宇最需要“前东家”科创航天在背后作公关背书的时候,罗澍作为科创航天当时的主席,却多次向媒体戳破胡振宇光鲜故事中存在的谎言,声称胡振宇只是一个“好大喜功、不学无术”的科技狂热分子,所从事的火箭研究在技术含量和安全性上都不高。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评价,引发媒体对于胡振宇“火箭少年”身份的广泛质疑,以至于胡振宇不得不在媒体上与罗澍“直接开撕”。整个事件的所有过程错综复杂,双方各执一词,这里硬创邦不做过多介绍。感兴趣的可以查阅 雷锋网相关文章
初次见到罗澍,是在他们团队开发火箭的办公室。短裤加拖鞋的造型,一脸青涩的外表,让硬创邦无法将他与所从事的火箭项目联系在一起。
“火箭研发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技术含量。本质来说,现在的技术积累还都是50年代剩下的,火箭发动机的性能50年以来在性能方面的提升不超过5%。从本质来讲,火箭研发只是“更高级的手工业”。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开始打算自己动手做”。
据罗澍介绍,他从小就是一个“火箭迷”,初一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翻阅了维基百科上与火箭相关的所有词条。在搜寻相关资料的时接触到科创论坛,那会还是2005年,还只有13岁的罗澍成为了科创论坛的早期会员,科创论坛上有深度的技术贴和大家彼此间“技术范”的交流氛围一下子吸引了罗澍。从那以后,科创论坛就成了罗澍潜心学习的站点。大一那会,家境殷实的罗澍,开始摆弄起了火箭产品研发,校内调试火箭、捯饬火药等“大胆”举动,让文质彬彬的罗澍在中山大学校内外小有名气。为了找到合适的试飞场地,他还只身骑行20公里,从广州去到佛山。
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罗澍逐渐从火箭爱好者升级为火箭专家,并赢得了圈内技术爱好者的认可。2011年,科创论坛宣布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民营航天的机构——科创航天成立,罗澍成为首批创始会员,并于2013年当选为科创航天局总工程师。2014年,年仅22岁的罗澍被任命为科创航天局第三任主席。
在科创结识的众多好友中,就包括他现在的团队伙伴刘彦君等人。同为搭档的刘彦君,在科创内部鼎鼎大名,是圈内软硬结合的好手。2010年,刘彦君就曾研制了合格的硝酸钾-环氧树脂复合推进剂(RNX)及发动机以及成功完成第一台引射器冲压发动机的试验。在2011年,刘彦君还和科创航天的第二任主席合力开发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软件。
(刘彦君和他们自制的 3d打印机 )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科技性综合交流社区,科创论坛由国内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虎于2003年搭建。经过多年的发展,论科创坛目前开设的版块已经涉电子、无线电、固体火箭、特斯拉、3D打印、天文、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在国内技术圈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内容范围扩大了,但是主体的内容讨论还是围绕科学技术类话题。用罗澍自己的话来说,“科创论坛将一如既往地集中于技术圈内的交流讨论。”
基于这样的定位,科创论坛并没有对外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宣传,10多年的时间只积攒了6万的会员(数据来源科创官网),这样的数据对于一个普通的商业性社区来说是少的可怜的。对于这一数据,罗澍有自己的看法,“科创是一个务实的科技社区,强调内容、观点的合理逻辑,正如论坛宣传口号那样“发展科技爱好,倡导科学理性“。
“对我们而言,1个技术大牛比1000个普通“游客”更有价值。”
为了维护好这些技术大牛,社区对于重点推荐的内容有着严格的甄选环节。罗澍解释,99%的论坛用户对部分专业性内容是没有鉴别能力的,但如果因为这类内容的存在,让1%的大牛对社区的技术专业性产生质疑,从而离开论坛,这是科创管理层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对于此类不实的技术问题,论坛管理层会定期对内容发布者进行全站通报处分,还会处罚一定的“学术积分”。具体处罚形式如下:
(科创社区对于会员的学术处罚通告)
正是因为有这些方面的考虑以及具体的管理制度,保证了科创社区在内容方面的专业性,形成了自身的内容门槛,从而使得社区活跃用户高达90%。
(左二开始 罗澍 刘彦君 朱友明 徐浩然)
谈及正在研发的火箭项目,罗澍介绍了团队的具体分工。团队一共有6个人,两位伙伴负责机械,三位负责电子电路、罗澍是火箭项目的软件方案算法的主力,同时兼顾硬件开发。项目进度上,他们的YT-5(玉兔五号)火箭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试飞过一次,下一次的试飞预计将在明年年底。为了赶进度,团队一直以来连续加班到晚上10点。
罗澍表示,火箭项目是纯兴趣导向,团队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火箭梦”,因此并没有太多的商业性利益考虑。另外,火箭研发并不是一个潜力很大的行业,大众消费级的商业前景并不明显,前期的经费投入都是自发的。对于他们而言,享受造火箭的过程才是他们动手的主要目的,即便项目最终没有获得科技成就、商业收益,也并不影响他们去做尝试性的技术研究。
“创客应该跳出日常的生活节奏,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新的可能性。”对此,罗澍举例了欧洲古代的贵族阶层, 他们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能够跳出生活之外,和一批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去发现世界的规律,而这种生活状态,正是罗澍所向往的。
硬创邦曾聆听过胡振宇的个人演讲,相比胡振宇的性格乖张,罗澍有着超脱年龄的淡定和从容,说话慢条斯理,有时甚至需要靠近才能听到他在说什么。对他而言,胡振宇的种种外在行为正是他内心需求的体现,胡强烈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赞美。相比之下,罗澍则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这点从他的口头禅,那句戏谑的“你们不要总想搞什么大新闻”就可以得到证明。
23岁的罗澍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状态,会因为火箭项目工期紧张通宵加班,会因为新到货的电焊机而兴奋、会因为媒体的采访畅所欲言,甚至当硬创邦告知我们本月13-15号将在华南农业大学举办“全球创客马拉松”比赛,邀请他做技术评委的时候,他也同样欣然应允。 真正的创客就应该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