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币残酷青春物语:为什么最初希望改写金融秩序的比特币,越来越像割韭菜的金融工具
村庄边的深山里有一条恶龙。春天的时候,这条恶龙都会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年年如此。总会有勇敢的少年走进山林深处去与恶龙搏斗,但从未见到这些少年返回。这一年又有一个英雄出发,有人暗暗跟随。在遍地珠宝的龙穴中,少年与恶龙大战若干回合,终于抓住一个破绽,将剑刺入恶龙要害杀死恶龙。尾随之人刚要现身,却见瘫坐在恶龙尸身旁的少年,喘着粗气举起手边的的珠宝,眼睛里闪烁出贪婪的光芒,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角,变成恶龙。
历史总是在重复着过去。
密集监管前最后的疯狂
2018年2月5日,黑色星期一。
道琼斯指数(DJI)一度大跌1600点,到收盘时下跌1175.21点,跌幅为4.6%,首次出现千点以上跌幅。而股票市场的暴跌似乎也传染到了虚拟货币市场,包括比特币在内的主要虚拟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比特币价格破 7000 美元,逼近6000美元大关。与去年12月17日达到的高点19666美元相比,比特币在一个半月内最大跌幅达到69%,已经跌回了三个月前急速拉升前的水平。
频频出台的监管政策是这一波大跌的导火索——1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多次发布防范ICO风险提示的文件,进入2月后,中国将对虚拟货币境外交易平台网站采取监管措施;在美国,加大监管力度,对虚拟币交易征税几成定局,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base公司表示将向2017年内超过200笔虚拟货币交易、或是交易金额超过2万美元的客户寄出1009-K税表,而美国三大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也在近日表示将禁止用其信用卡购买虚拟货币;韩国也在近一年内宣布了多项监管措施,作为全球第三大比特币交易市场,韩国之前比特币价格一直高于其他市场,但监管不仅导致了比特币溢价的消失,甚至出现了折价的情况。此外,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开始加强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监管。
(三个月一个轮回,比特币价格回到出发点)
再回头看这三个月,正是世界各国对虚拟币监管趋严的三个月。以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叫停ICO为分界线,比特币等虚拟币价格曾出现短暂下挫,随即更多的ICO项目涌入,如货币、币安等主要虚拟币交易平台积累了数千个ICO项目,为让项目在时间窗口关闭前上市发行,项目上平台的手续费用也水涨船高到了1000-2000ETH(约100-200万美元),在“最后一张船票”效应下,币市不降反升;而随着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监管措施的出台,比特币在12月17日逼近2万美元后开始急转直下。
对于监管,币圈也开始分化出两种意见:对于短期炒家来说,监管绝对是个坏消息。然而,在一部分坚信虚拟货币价值、愿意长期投资的人士看来,监管能有望推动虚拟货币的合法化,也是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接触虚拟币的重要一步,虽然牺牲了短期利益,但随着蛋糕的做大,虚拟货币的价值在长期会得到体现。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未来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价值的数字货币,还是今天接受监管的虚拟货币吗?
数字货币:草根与精英的对决
任何“屠龙者”的故事,都是草根革命者与精英执政者的对决。
在数字货币的故事里,比特币等虚拟币毫无疑问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的:在比特币诞生的2009年初,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甚至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解决金融危机所做努力的描述(“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比特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也因其去中心化的特质被认为是解决导致金融危机的弊端、改革金融体系问题一种尝试。尤其在近期发行的不少草根虚拟货币白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类似“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我们的货币和金融体系仍停留在马车时代”燃到爆的话语,但除此之外内容却乏善可陈,而这种行为也在“PPT造车”后被称为“PPT金融创新”。
而另一方面,被这些“革命者”称为“停留在马车时代”的群体并不像这些PPT中想象的那样落后于时代。无论是虚拟货币的监管者、金融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华尔街的精英们,他们对这一波虚拟货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保持敏感,与希望用建立新规则的虚拟货币新贵们不同,他们希望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金融中的问题;尽管他们与“革命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相似的结论,但实现的路径却是南辕北辙——例如他们承认数字货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这种数字货币并不是目前市面上在跑的这些虚拟币——像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就曾经表示:“我们需要分清法定数字货币和数字代币。各国的态度不完全一致,总体上说比较谨慎,一般将代币定义为虚拟商品或资产。”
虚拟币社区希望确定虚拟币未来的数字货币地位,传统金融社区倾向将虚拟币定义为资产而非货币。这当中有什么不同?
稍有了解虚拟币的人可以判断出,出块间隔长达十分钟、并发处理能力仅 6.67 TPS、自带通缩特性的比特币并不适合做为在未来世界中使用的货币。为此,后来者们对虚拟币进行了许多改进:从出块间隔更短、发行量更大、挖矿算法优化但与比特币属性基本相同的莱特币,到提出“智能合约”概念、改革POW算力浪费改用POW+POS混用的以太坊,以及应用“石墨烯”技术,号称能达到十万甚至百万级别TPS的新一代的虚拟币们......但这仍然远远不够。
有一点必须明确:世界各国监管政策几乎都将虚拟币定义成资产而非货币,并不仅仅是为了从火爆的虚拟币市场中分一点资产利得税那么简单。一套完善的货币金融体系远比一套商品或者证券交易体系复杂,一旦发生失误就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后果,如果以“去中心化”作为未来数字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唯一准绳,这种人人负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人人不负责,在“黑天鹅事件”面前毫无抵抗力。
继续深究下去,问题可能更多:为维持现代货币稳定和基本功能的一套货币发行准备金机制,虚拟币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吗?“通货紧缩的危害,远比温和的通货膨胀要大得多”这一写在经济学学生教科书里的内容,与多少比特币信徒去了解和思考过?你能想象连扩容都要吵上几年,有了协议又被Core团队反悔推翻,一言不合就分叉的比特币社区能制订及时、有效的金融政策么?
相比之下,将虚拟币定位为资产相对简单一些。但既然是资产,就要遵从资产的规则,虚拟币“革命者”们仍然毫无优势。
现在再回到这一轮过山车行情的最初启动阶段,从基本面消息看,比特币大幅上涨主要是受到了比特币期货合约启动计划的驱动:12月10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上线比特币期货交易;12月1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比特币期货产品(18日交易),在币圈对这两条消息的解读是一边倒的看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比特币价格却在12月17日短暂达到峰值后急转直下,开始了一个多月的下跌。
对于华尔街来说,比特币的期货与其他他们熟悉的期货一样,只是多了一个可以做空的平台;有传言也称:在这一波比特币上涨中,华尔街是重要的推手:他们在4000-5000美元点位开始建仓,借比特币期货合约推高比特币的价格,而在这一波上攻至20000美元的上涨中,比特币交易量并不大;当比特币期货产品开始交易时,华尔街开始转手做空,一进一出之间,如果再加上杠杆交易,华尔街可以获得十几倍的收益。
这一波韭菜还是太嫩。
寄希望变革金融的比特币,还是变成了金融工具
我们再来回顾2月5日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和币市的波动情况。
自从2013年,比特币按收盘价计算的单日价格下跌超过15%(按Coinbase收盘价计算)的日子共有20天(如下图)。雷锋网注意到,在很多时候,当比特币大跌时,股市往往是波澜不惊甚至微涨;而在这一次的下跌中,金融市场的波动第一次与比特币比价紧密相关:在道琼斯指数开盘跳水后,币市也随之大幅下跌;在道琼斯大跌收盘后,币市表现低迷,大多数虚拟币跌幅超过20%;在星期二市场信心开始恢复,虚拟货币也在开盘前三个小时左右开始酝酿反攻;随着股市开市低开高走,币市也随股市的上扬收复了失地。虽然之前比特币也曾经有过多次过山车般的剧烈波动,但与道琼斯指数的“神同步”还是第一回。
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Coinbase,雷锋网整理
奇怪,比特币什么时候需要看金融市场眼色了?
按中本聪信徒的设想,如果比特币是思考如何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产物和变革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病的良药,那比特币的一些特质应该是与现行的金融机制能互补甚至是能起到避险作用的:影响比特币价格变动的,是和影响股市价格变动完全不同的东西,当货币机制崩溃、股市下跌的时候,正是虚拟货币横空出世,力挽狂澜的时候。可惜的是,虚拟货币仍未被广泛接受,这种“力挽狂澜”的场景也迟迟没有到来,反而是此前涨跌自成体系的比特币,在越来越多的监管措施出台后,如同被套马索套住的野马,开始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受金融市场影响的痕迹。
据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对比特币价格波动与道琼斯指数的对比分析,从整个比特币历史价格的波动看与股市在统计学上不相关,但近三个月来,比特币的价格波动与道琼斯指数间也开始呈现出一种弱的正相关性(见下图,R=0.3244,在统计学上,相关系数R在0.3-0.5之间被认为弱相关)。
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Coinbase,雷锋网整理
这或许是某种巧合,也或许是华尔街影响比特币市场的传言的一个佐证:当一个新兴市场与传统市场的相似性越大,华尔街精英们越有可能忽视技术因素发起降维攻击, 将你拉到和他们同一水平线上, 在他们熟悉的领域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击败你(非贬义)。
就像NBA球迷们熟悉的那句话 ——
“未来是你的,但现在是我的。”
区块链3.0的故事,仍在继续
并不是说虚拟币一无是处,或者将全军覆没。
作为虚拟币1.0时代的代表,比特币是有价值的:
虽然不能像货币一样普遍使用,但币圈已经普遍认同了比特币的保值的作用。在未来比特币将成为类似黄金一样的投资品,而比特币背后所吸引的全世界绝大多数POW挖矿算力的成本投入,也给比特币的保值功能加多了一份心理安慰。
虚拟币2.0时代的代表以太币也是有价值的: 以太坊“智能合约”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将区块链的商业应用场景从货币扩展到数字化应用,为虚拟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指明了价值变现的道路。虽然目前基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应用仍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完善,作为价值交换中间物的以太币,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再往后则从虚拟币2.0时代过渡到区块链3.0时代: 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将是货币支付手段及金融功能的淡化和与实际应用场景捆绑的进一步延伸。目前对于区块链3.0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区块链3.0的未来应用也还在探索之中,代表则是EOS、Telegram等新一代的区块链基础建设者;但这一波的革命者如果想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是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杜绝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和口号,踏踏实实去改良某个场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一下子去颠覆某个行业,否则就会像在金融领域一样,让华尔街分分钟教你做人。
从这样的评判标准看,
目前市面上的上千种虚拟货币,能有多少能够存活到3.0时代的繁荣仍然为未可知。
据某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公司创始人向AI金融评论爆料,他们分析了目前市面上的上百种虚拟币的代码,发现很多虚拟货币代码是无法运行的。尽管如此,许多虚拟币只要定期发布技术更新公告,就能跟随比特币和以太坊享受虚拟币高速增长的红利。
从科技发展的历史看, 一项新技术在发展之初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但是在长期又被低估。 区块链技术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说,正是在1.0时代我们对作为区块链应用的唯一场景即数字货币影响的高估,以及有心无意之下对人们对财富渴求心理的利用,使得行业对虚拟币产生了诸多不切实际的想象,也造成了现在“千币竞流”的疯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世界各国采取手段限制ICO、促进区块链技术,正是希望引导人们对新技术本质的正确认识,将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分子清理出场,才能给专注于技术者以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回到开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第一代的屠龙勇士化为恶龙,但也许是他的良知尚存,也许是他害怕无意中的吐息会将财宝付之一炬……总之,他不再喷吐火焰,但不喷火的龙依然暴虐的飞翔在天空。接下来,第二代勇士杀了龙变作无翼的龙。无翼的龙依然撕咬无辜的人。于是第三代勇士杀了龙,变作无翼无牙的龙。接着是爪子,鳞片、尾巴……这与虚拟币和区块链技术的一代代演变又何其相似。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些屠龙的勇士总会变成恶龙呢?
答案或许很残酷:在任何一个充满革命气息故事的开端,人们需要的是恶龙,并不需要真正的屠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