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三大阵营的「竞」与「合」
作者丨何思思
编辑丨周蕾
“短期合作,长期竞争。”针对工业互联网赛道三大阵营的关系,一位从事工业互联网研究的学者给与了这样的回答。
2018年工业互联网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逐渐达到顶峰。
相比于欧美国家,虽然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脚步加快,一下子带火了工业互联网,同时也吸引了大大小小科技企业的跟风布局,主要包括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以用友、鼎捷为主的SaaS软件提供商,以海尔、徐工为代表的工业制造巨头。
在工业互联网赛道,从企业规模、科研水平、入局时间等维度考虑,人们喜欢把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划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三大梯对与生俱来的业务属性为其布局带来了先天优势,并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那么在工业互联网被炒热之后,三大梯队凭借自身优势能否独自撑起工业互联网这片天?业界可谓众说纷纭。
-
理想派:BAT和软件厂商的合作是想扩大自家生态,目的是想成功进军工业赛道。
-
现实派:三大阵营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并且他们的发展思路各不相同。
-
激进派:合作的背后是竞争,而且竞争关系会愈演愈烈,不久的将来合作双方很可能成为对立面。
BAT互联网巨头只为了「滚雪球」?
入局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巨头面临“隔行如隔山”的辛酸。
在业界看来,互联网巨头进军工业互联网,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BAT作为互联网的三叉戟,一直被“顶尖”的光环笼罩着,腾讯主打社交,阿里主抓电商,百度深耕搜索。大多数人认为BAT无所不能,即使在难得硬骨头也能啃下,但对于它们而言,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全新赛道,想要只身做好这个局就显得异常艰难。
从入局时间来看,百度、阿里、腾讯分别于2107年、2018年、2019年进军工业互联网,并且以不同的赛道切入,百度在考察市场后选择从工业AI质检着手,研发了百度AI质检云,阿里则基于自身在金融和电商的经验,从服装业入手,相继发布了ET工业大脑、SupET、飞龙、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犀牛工厂等产品。
而腾讯作为后来者,近年来在工业互联网赛道的动作尤其频繁, 在2018年"930变革"之后,腾讯组建了新的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选择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2019年,腾讯云发布WeMake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对外公布“511”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在“研、产、供、销、服”的端到端价值链中的五个环节中携手100家合作伙伴,打造超过1000个解决方案和工业APP。
近两年,腾讯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合作伙伴计划,通过导入云启基地千帆计划、SaaS加速器、青腾大学的资源,加之与富士康、三一重工等工业制造企业、北明软件、东华软件等软件厂商深度合作推出了面向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
据腾讯云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其合作伙伴已超过9000家,在30个行业推出了4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
面对腾讯工业云总经理李向前解释:“富士康在制造业生态方面的经验丰富,产业上下游以及上万家供应商,都能够集中地分享工业互联网的红利。腾讯将小程序、企业微信、敏捷开发等能力开放出来,通过两者生态的叠加,真正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而李强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到,聚焦到工业互联网,腾讯仍有很多东西需要向其他企业学习。此外,陈广域提到,目前和头部企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将持续深入并逐渐扩大与中腰部企业的合作。
据雷峰网了解,2020年腾讯云整体业务增长速度很快,生态领域的业务增长速度更快,这正是腾讯云持续开放、重视伙伴力量的表现。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源于腾讯云的七大举措:产品共创、合作模式开放创新、政策稳定丰富及运营优化、服务支撑持续提升、开放更多C端资源、云启孵化、生态协同。
百度、阿里与腾讯的打法可谓不谋而合,目前百度智能云已与30多个合作伙伴,研发出了50多类跨行业垂直场景的智能解决方案,并相继与宝钢、吉利、中国建材集团等制造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而阿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也是与业内佼佼者共同完成。
百度副总裁李硕表示:“百度在推进整个工业互联网落地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跟合作伙伴一起通过一企一档、一链一档模式提升工业企业、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创造出可度量的价值。”
貌似“合作”一时间成了BAT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制胜法宝,其实合作也是为“滚雪球”效应做更好的铺垫。无论技术、生态、产品,BAT均选择与生态伙伴合作共建,合作对象也主要聚焦于工业企业,毕竟行业know-how是现在BAT巨头亟需解决的难题。
从目前BAT的进度和成果来看,合作共赢的战略已经奏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宏志看来,BAT所践行的合作战略是为了扩大自家生态,由于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有着很大的差别,能否成功进军工业赛道有待进一步考究。
传统软件厂商合作背后的「阴谋论」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事物,不仅吸引了BAT,也给传统软件厂商带来了新机遇。
在工业互联网赛道,传统软件厂商被贴上了互联网企业生态合作伙伴的标签,这类企业主要是为制造企业提供SaaS服务。
一家传统软件转型做SaaS服务厂商的负责人告诉雷峰网,“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驱使下,做SaaS产品是每家传统软件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这也道出了传统软件厂商转型做工业互联网的心声。
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了用友、鼎捷、北明等新一批成功转型的工业互联网厂商。最为典型的非用友网络莫属,其是一家专注于ERP的软件厂商,最初主要以财务管理软件起家,而后延伸到工业软件诸如MES生产控制类软件,PLM研发设计类软件的研发,并且在工业领域持续深化,开发了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
随着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用友也与腾讯云、阿里云等展开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前段时间在腾讯云数字生态大会上,用友更是与腾讯云、英特尔携手发布了“U9 cloud智能制造联合解决方案”,该方案以U9 cloud为核心,以腾讯云为依托,结合英特尔底层算力优化,实现了对复杂离散制造业的整体云化,满足成长型制造企业上云的各类复杂业务场景。
诸如用友、北明这类以ERP起家的软件厂商是典型的To B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多元的客户群体和服务经验,形成了软件厂商布局工业互联网的优势,而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也主要是弥补自身的短板,毕竟腾讯、阿里等传统IT服务商,在算法、算力和数据处理(IaaS)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据用友智能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叶秀林介绍,用友和华为腾讯的合作比较多,主要是业务重叠最少。
与用友相同的是,北明软件也是腾讯云的头部合作伙伴,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二者也有着深度的合作包括品牌输出、技术赋能、生态融合产品开发到企业共同成长等方面。
北明数科董事长兼北明软件高级副总裁王进宏在此前接受雷峰网采访时曾表示,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是一家或两家企业就能够完全提供平台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这时就需要联合更多的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这种资源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是数字化转型。”
其实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软件厂商,看中的是新赛道带给企业的新红利,而这些企业入局最重要的是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相关人士表述道,工业互联网赛道尤其是在平台方面是明显的竞争关系,每家企业都希望基于自己的PaaS平台建立自己的生态伙伴和SaaS产品体系,形成几千到几万家。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初衷,终极目标是通过合作,扩大自己的生态,拓宽客户渠道。
独行的传统制造企业,「很难」
传统工业制造业更懂制造业。
相对于BAT和传统软件厂商,传统制造企业是工业互联网的第三梯队,也被冠名为行业“独角兽”。
毫无疑问,我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工业是数字化转型需求最强的产业,但是由于其工业种类多,门类复杂极加地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和复杂度。有专家曾表示,工业数字化转型一般要3至5年才能完成。这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这件事,这让很多制造企业望而却步。
但是在万物皆要转型的新时代,为了不掉队,顺利搭上数字化的顺风车,更快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目标,制造企业选择凭一己之力搭建工业互联网。
可能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传统制造企业只懂生产,怎么可能做好数字化?”但现实却给这群人一记耳光,诸如徐工汉云打造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打造的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均纳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这些都是传统企业转型做工业互联网的成功案例。
相比于前两者,传统制造业有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底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丰富的行业know-how,他们很清楚企业转型的痛点在哪里?如何升级产线进行规划布局?这也是前两类企业在短期内所不能媲美的,而针对这一点,BAT和传统软件企业只能通过与生态伙伴的长期合作来弥补。
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表示,海尔、徐工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他们的产品孵化于企业数字转型自身发展,诞生于设备自动化和OT领域,自下而上接入IT系统,他们在OT领域更有技术优势。
也有人认为,除行业know-how外,工业互联网强调的是IT和OT的深度融合,显然在IT方面,传统制造企业远不能和BAT和软件厂商相提并论。
徐工汉云创始人张启亮针对这点疑问向雷峰网表述道,开始做工业互联网时也经历过失败,面对技术方面的不足,往往通过与高校合作,实现产教学研一体实现行业高精尖人才的输入,从而不断壮大自己的科研队伍。
与BAT和软件厂商不同的是,大多数制造业先从自身的数字化做起,然后将成功经验向外推广,这也增加了平台的说服力。据了解,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双跨平台,并成功赋能了80多个行业以及20个行业的子平台,服务企业超20000家。
王宝友则表示,传统制造业转型做工业互联网,其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比较明确,和现在的软件行业平台交集不多,所以还没有过多的竞争,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制造业转型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内部竞争会更加激烈。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技术不是传统制造企业在短时间内能搞懂的,好多企业认为自己IT部门的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就能完成,实则不然,其是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目前来看,工业互联网赛道的合作只是表象,竞争才是根本。毕竟在不成熟的工业互联网时期,想要做好,合作是必经之路,但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就像千军过独木桥,优胜略汰,胜者往往寥寥无几。
由于互联网是新兴板块,无论是技术经验、资源丰富的互联网巨头,科技属性略强的软件厂商,还是工业经验丰富的传统巨头,与生俱来的属性是优势,但目前各自在工业赛道的劣势驱使三大阵营不得不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
王宝友告诉雷峰网,在数字化大潮下,三类企业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并且他们的发展思路也不同。
传统软件企业希望进一步向信息化、数字化业务转型升级;制造企业想把自己的制造信息化经验进行推广;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做通用平台。但是这种竞争未必是坏事,从长远来看,会涌现出更适合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三大阵营将持续加码工业互联网赛道,这无疑加剧了企业的竞争。但不得不说,合作背后的独立是现每家企业的终极目标。但从目前来看,三大梯度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是分是合?仍需时间进一步证实。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