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rky是死于先天不足还是后天畸形?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Quirky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坏消息传来,除了听到唏嘘,破天荒地看到有创业者拍手称快。

很明显,Quirky之死能看到创始团队no zuo no die的成分(据说还欠了中国很多工厂尾款,破产保护后,这些尾款大概就不了了之了),快速扩张到各个垂直领域、不注重产品品质、SKU管理混乱、渠道体系没有建设好,硬件创业公司绝不应该犯的错误它几乎都犯了。但是,除开这些因素,Quirky的死有没有先天的原因,Quirky模式本身存在问题吗?如果换一个团队来经营,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Quirky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快速扩张、渠道风险没有控制好这些就不说了,Yeelight创始人姜兆宁在雷锋网之前的文章《 设计创业明星Quirky倒下了,硬件创业背后的问题有哪些? 》已经分析得很清楚,除了那篇文章提到的问题之外,记者采访了一个Quirky门徒,他根据自己的”下水“经历,谈了一些看法。

“idea在商业面前是廉价的。idea很容易产生,把它完美地实现出来才它才能产生价值。不是没有人能设计出Mac的外观,但是只有苹果能把这种体验的笔记本实现出来。

之前我们想过一个口号叫‘帮设计师创业,帮创业者设计’,但是两者都行不通。设计师创业,自己必须‘下水’,如果设计师只是交付一个方案,我去做原型、做ID、研发、生产、渠道,把最难的部分都做完了,那为什么我们干脆不连设计方案一起做了?帮创业者设计,工业设计是无法标准化的东西,外包的工业设计,顶天能完成到外观设计的部分,材质、工艺、结构,基本上不可能参与进来。“

虽然中美两地对于设计价值的认可程度存在差别,但Quirky和它的门徒遭遇的问题基本上是类似的。 Q的模式缺陷,在于它把最不重要的东西(设计、创意,并非不重要,还是那句话,只有实现出来了才有价值)外包出去了,然后自己消化了其余所有的环节。 即便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哪怕是大公司来操作这个模式都是有压力的。

“自己消化这么多环节,再多钱都不够烧。”

此外,这个模式带来的问题是,有限的力量被摊薄,是设计驱动、产品驱动、渠道驱动还是什么,Quirky并没有一个长板;Quirky推出的产品品类繁多,产品和产品之间毫无逻辑可言,无法经营统一的品牌调性,也没有办法控制不同材料的供应链和品质。

“逆推过来,如果宜家愿意做一个Quirky(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物理版的Quirky),也许是有机会的。宜家有很多单点都很强,尤其一点:它在全世界有这么多通路。

基本上可以下结论,Quirky这个模式本身存在缺陷,要往下做,需要改良。 如果我今天还在做那个项目,我大概会选择某一个品类,比如电子产品配件,集中完成产品定义和品牌塑造的部分,其余的设法众包出去。要么做爆款,要么做多产品低出货量,不能像Quirky这么摇摆不定。”

Quirky创始人Ben Kaufman和那个名噪一时的环形插座

“在Q诞生之后的头两年,媒体、资本和业界曾经给了不少溢美之词,对这个模式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是啊,包括我自己,当时大家都隐约看到这种分布式众包代表未来。但下过水以后发现,众包是未来,但怎么众包,把什么众包出去,这个还是需要探索的。”

在记者接触到的几个业内人士里,有两个人都不约而同谈到小米生态链,认为这是一个增强版的Quirky。不同的是,小米没有包揽idea以外的所有工作,进入小米生态链的本身就是有硬件生产和交付能力的团队,小米的作用更多地是提供渠道、供应链等的支持,而非撸起袖子自己干。这也许是Quirky改良的一个方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