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位 AI 企业家眼中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阳春白雪」与「烟火气」的对撞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阳春白雪的东西变少了,烟火气变重了。”

这是今年与会者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最直观的感受。

阳春白雪,曾是AI最好的代名词:未来、颠覆、革命。

烟火气,同样也是AI的最佳归宿:赋能、变现、IPO

人工智能其实自2019年起,就已经进入了停滞期,深度学习触顶,基础研究难突破,变现依赖硬件销售和项目总包……

这一切,似乎与早些年创业者们的美好愿景,完全背道而驰。

2019年随之也成了AI中小公司的“退场元年”。

两年后的今天,AI行业 正在成为少数人坚持走的路。

这条路上,没有人对“阳春白雪的技术发展”有确切的方向,更无人清楚“烟火气的商业模式”会向何种形态演化。

但有26人相信,历史上的所有伟大,都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而这一次,更是中国少有的已跑在欧美前面的时刻,需无畏地探索AI商业化的无限可能性。

WAIC现场,雷锋网采访了这26位“少数派”,分享了他们在WAIC现场的所见所想。

在他们眼中,长期黑暗中前行,是AI人的宿命。正是有图灵奖得主Hinton、Lecun、Bengio之辈,在少有人走的路上,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能换来第三次AI浪潮。

如同沈向洋所说:做人工智能是场马拉松,你坚持跑下去,慢慢就没对手了。(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

人工智能,正在脱虚向实

其实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会遵循技术成熟度曲线这一原理。

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了使用发展阶段。从原来的酷炫应用,逐渐演变为更加实用的工具。比如很多记者在使用的语音转写、图像识别这些轻应用,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会和很多实体经济如教育、医疗等大型行业融合,推动行业的升级。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参与单位来自的领域比以前更广,过往像制造业和工业企业,大家对AI大会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现在你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很多中小企业也来参会,因为大家感觉到未来自身所在的行业,如果不能够用智能化去提高效率,未来的竞争力自然无从谈起。

现在的人工智能正处于2.0阶段,重点就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落地,更加与实际的应用场景和行业紧密结合,带来真正可衡量的价值。科大讯飞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我们始终坚持人工智能要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出发点,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

这次科大讯飞展示了很多有特色的产品,包含AI+城市、AI+教育、医疗、工业、生活、办公等各个方面。其中讯飞智能学习机是我们面向学生的一款产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做到“因材施教”,避免无效重复训练,为师生减负,从而推动五育并举,让学生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自身的创造力。

腾讯优图实验室总经理吴运声:

用AI不见得要立竿见影,做长期主义者

这两年,AI逐渐回归理性,进入到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阶段,行业更看重落地的效果、商业价值的验证。真正有技术含量和产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才能得以沉淀。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点,效益和产业不一定完全能够一一对应,不同产业的赋能逻辑,也各有不同。比如金融行业,大行的AI能力较强,所以它并不需要我们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要给它平台、工具、基础设施,这样自己就可以在上面搭建适合它的产品体系。

但到了某些传统的工业行业,由于他们自身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行业的毛利总体偏低,现阶段希望直接解决手头最紧急的问题,对未来的长期规划智能化基础建设,需求较为有限,整体市场也仍需慢慢培育。

回到我们,其实不管是在优图还是在腾讯公司,我们始终坚持长期主义,AI也好,其他智能技术也罢,我们看重一项技术的长期效益,而不是一采用就想要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不是做每件事情都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和营收能力。腾讯提出的科技向善理念,就是让我们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阳春白雪的事值得去做,除了营收考量外,也要做出对整个社会长期发展、社会价值上有彰显力的事情,包括这次的探星计划。

这次大会上,在底层平台方面,腾讯云三大AI底层平台全新发布;其次,在前沿技术探索领域,腾讯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探星计划”宣布正式启动,帮助中国天眼FAST提升脉冲星搜索效率;最后,在产学研跨界交流领域,腾讯还宣布成立 Light 青年俱乐部,打造面向全球华人青年科学家创新思维与跨界交流的平台。

明略科技创始人兼CEO吴明辉:

很多跨国公司CEO在向中国学习AI应用

中国的数字化水平和AI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很多跨国公司的CEO都表示,应该向中国学习AI的应用。这点相比于多年前,行业中很多人觉得美国的技术更加领先已经大不同了。

另外人工智能的未来,正在朝着认知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就像生命的发展规律,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大脑也在不断地进化,最终出现人的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只有进入分析决策阶段,才能真正释放价值。而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认知智能技术,未来将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感知智能更多利用统计学习的方式,基于历史的行为进行归纳。而认知智能的核心更像人的大脑,具备逻辑推理、理解分析的能力。在数字化的时代,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认知智能技术将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很多传统行业的生产资料分配方式,在数字化后可以切割成千千万万个点,通过具有逻辑推理能力的认知智能技术进行匹配,从本质上重构整个社会的供需关系。

WAIC期间,明略知识图谱平台SCOPA亮相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内的上海主题展区,SCOPA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全栈式知识图谱解决方案。据全球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统计,目前明略科技拥有220余项知识图谱相关专利,成为专利量前五名的厂商。

优必选科技CBO谭旻:

没有长期的基础技术投入,做不成大产业

AI 企业家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必须要脚踏实地。

纵观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曲折的,要想在行业的起起伏伏中生存下去,企业一定需要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板凳要坐十年冷。企业家及从业者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从基础做起,没有长期持续投入基础技术研发和创新,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

同时,核心的市场也求不来,企业家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供应链制造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规模去为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提速。这两点都需要中国企业及企业家自己去努力。

说到今年的 WAIC,我们会发现 “硬件开放、软件开源”是人工智能生态的大趋势。大会为各种算法及其对应的应用提供了开放合作的舞台。

优必选全新升级的 Walker X 也面向全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合作,提供技术开放平台和仿真开放平台。

中国在人工智能生态协同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产业优势的天平已经在朝我们倾斜。

优必选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RoboCup 国际联合会主席 Peter Stone 先生首次参加 WAIC,在大会上分享科研技术成果及业务资源,希望和中国企业合作,共同促进和拓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中国不仅有很好的供应链基础,还有充分的市场规模优势。而这种环境正是全球市场上所欠缺的。

AutoX CEO肖健雄:

专注于全无人RoboTaxi,提供颠覆性社会价值

完全无人驾驶的RoboTaxi被公认为人工智能浪潮之巅,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真正专注于全无人RoboTaxi的玩家越来越少,变得凤毛麟角。

企业的核心立足点是真正提供价值,这是AutoX聚焦完全无人驾驶系统的原因。完全无人驾驶将人工的部分自动化,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这是颠覆性的产品。

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utoX推出了第五代全无人驾驶系统Gen5,并现场全球直播完全无人驾驶汽车首次在城中村行驶。

AutoX的理念是安全第一,打造世界上最顶级的系统,处理世界上最复杂的道路路况,满足广大用户安全出行的需求,用科技改变生活。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

现在无人驾驶行业不再追求噱头,而是打磨技术

无人驾驶这一行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再单靠黑科技吸引眼球,而是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本次大会上也展示了,大量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技术迭代、产品开发、商业化落地的最新案例。现在无人驾驶技术每进步1%,所需的时间和努力可能比过去进步10%还多,大家都在打磨技术,为下一阶段的飞跃作准备,这恰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表现。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始终重视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集大成者。今年大会邀请了本土的自动驾驶企业和代表参会,以及全球的人工智能专家代表,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会议。

全无人驾驶并非遥不可及,L4级无人驾驶车在ODD范围内可靠性很高。随着法规政策的跟进,部分城市可以率先应用落地。自去年7月获得中国首张无人驾驶许可证,文远知行在广州的无人驾驶测试已经安全进行了近一年。我期待上海很快也推出类似政策,让全无人驾驶车也跑起来。

经营企业和学术研究不同,让技术安全地、广泛地应用才是最好的商业故事。

此次参加大会,我们带来两款新产品:一款是全无人驾驶小巴 ,另一款是自动驾驶出租车。其中,前者是首款可用于城市开放道路运行的全无人驾驶小巴,车内没有方向盘。

在广州荔湾抗疫中,这款全无人驾驶小巴连续20天向封控区运送抗疫物资,物资共达2万余件,总重量超过100吨。

容联云CEO孙昌勋:

给企业“做加法”的AI技术,一定不会长久

目前AI落地场景,往往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细分领域,应用范围较窄,商业化落地困难。

所大家过了盲目崇拜的阶段,尤其是对于企业想要通过AI来完成数智化转型的阶段,大家走过一些坑会发现,AI并不能与企业智能化划之间划上等号。

无场景不AI,做深场景一定有机会。在To B市场,大量的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内部沟通,无论是通过文本、语音电话、视频交互,其实都是人与人的通讯沟通方式,对通讯里头内容的理解,基本是靠人来做。未来,基于一些自然语言的理解,让机器来识别文本内容、让机器来识别语音、用机器视觉来看视频内容,这些AI技术今天是企业数字化当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这个维度来看,未来谈AI,应该是从两个维度来谈,一个维度是沟通的提效,如何让沟通效率更高,这是智能化的初衷。另外,在企业的数字化过程中,大量的业务场景当中的通讯需要进行AI数字化处理。AI技术从研发到落地需要长周期,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并非易事,一定要有场景,有数据试验田,用AI做赋能,那些凭借想象的需求和给企业“做加法”的AI技术,一定不会长久。

本次大会,我们展出了“容犀机器人”,容犀机器人包括语音/外呼机器人、陪练机器人、坐席辅助三款拳头产品,实现对联络中心CC行业的全面赋能和迭代升级。

云天励飞CEO陈宁:

AI不是为了营收去创造“伪需求”

AI是赋能工具,就如同水和电。

细想下,当你家里有水和有电时,你基本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而一旦离开水电,很多不便之处就蜂拥而来。AI现在已经无声息地潜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了。

除了要关注AI技术创新本身,大家也要关注如何使用AI能够降本增效。

目前,AI已经进入全面落地的阶段,应用落地的过程非常繁琐,不像单纯的技术创新那般直观。

AI落地是一个“接地气”的事情,AI终归是要落地,是要拿来使用的,所以不需要将AI理解得太过于“阳春白雪”。

公司不是公益组织,商业逐利,无可厚非,但AI一定要为社会能够带来价值,而不是为了营收去创造“伪需求”。

例如,AI是否能够让人的工作变得更轻松,把人从一些重复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再例如,是否能够帮助政府、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等等。

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抓住痛点并解决问题,那么它肯定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创新官戴鹰:

医疗AI的“丛林法则”,要用生态思维做AI

AI不再是在所谓的“黑科技”概念期,而是进入了走向实践的应用期。在GE医疗看来,实践是检验数字医疗的唯一标准,是否为热点话题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多个AI企业拿到了三类证。然而,AI真正从技术走向应用的挑战在于现有数据存在完善性不足和落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场景不适合。因此,行业需要从各自发展,走向合作共赢。

在2021的WAIC上,GE医疗带来了爱迪生魔盒——一个一站式、跨品牌的集成AI诊断分析应用的平台,集合了GE医疗创新及国内的头部人工智能开发者的20多款应用。

AI大会的  “不阳春白雪”是个好事情,相较于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应用价值。在AI这个快车道,大部分企业商业化的进程较为坎坷,丛林法则竞争激烈,所以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聚焦在智慧医疗的生态,有些专攻疾病分析算法、有些提供算力支持、机构提供质控和标准、也有投资机构的扶持,大家各司其职,最终以能化零为整,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端口,真正走进医院,服务医生。

这样的商业化之路,不仅可以为社会节约资源,节省市场化、商业化的步骤和投入,也能为医院提供便利。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徐晶:

城市数字化转型会成为大风口

我个人觉得WAIC还是颇具亮点,其中AI深度引领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个话题比较新颖。目前,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高地建设,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推出了多项行动方案、政策措施以及指导意见,足以见得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

WAIC上,我们在180平米的展台上,携手合作伙伴推进十大“AI+医疗"应用场景,例如,阿斯利康与迪英加科技合作共同开发的PD-L1肺癌病理辅助诊断软件。

今年参与WAIC让我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往实际应用场景甚至落地去发展,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即将为普通百姓带来更多的实际获益。特别是在医疗大健康领域,AI语音随访、AI机器人、AI与数据科学等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实践。

联影智能联席CEO周翔:

让AI为医生和患者创造扎实的临床价值

本次大会一个容易被关注忽视的亮点和趋势是“AI质控”——用AI来发现医学影像的质量问题。AI质控平台,面向技师与管理者,可从影像采集源头开展质控,实现医联体内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统一管理、监测、质控,解决传统抽查与主观评估等问题。

这个应用也引申出了第二个容易忽视的场景,即AI赋能基础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延伸、互联互通越来越成为患者和医院的共同需求,AI赋能基础诊疗能力提升是大势所趋。

还有一个就是智能化的设备。未来,智能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让设备更自动,更智能,最大程度简化操作流程,最终让医生和患者感受到情感化关爱。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在演讲的时候,介绍了“AI智库”赋能中山医院临床诊断,对多病种进行一站式筛查,和AI质控管理平台,这些正是来自联影智能的AI应用,让我们意识到现在AI已经真正嵌入医院的临床工作流,为医生带来了帮助,感到非常振奋。

联影智能一直强调企业“赚钱”的前提是AI产品为医生和患者创造扎扎实实的临床价值。“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才是一个关键问题:能在诸多应用场景下做到为客户“雪中送炭”,行业自然会做大。医疗AI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有耐心和耐力,踏实行远,把价值创造出来了,商业前景自然会无限光明。

推想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宽:

你越感受不到AI的变化,说明它落地得越加全面

有观众说今年WAIC的亮点不足,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变得平常化了。如果每次谈到AI还是个亮点噱头,说明AI还没有到实质性的落地阶段。AI已经进入各行业落地阶段,就像回归日常生活柴米油盐。

就像当年马云讲互联网一样,当时大家都听不懂,现今的医学影像AI也是一样的道理。例如像患者拿到的报告,就是AI辅助撰写的,还有患者想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这背后都是由AI人工智能来解决的。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亮点,观众越是感受不到,背后AI的落地就越全面。

今年,推想先后与GE医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阿斯利康开启“AI+医疗应用场景”探索,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进展。我对这次大会印象最深刻的是,AI生态合作的涌现,越是进入到生态合作的阶段,越是说明AI已经在整个价值链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哪些东西是AI擅长,然后可以不断发力的,哪些东西是跟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的。

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乔昕:

以健康为中心,为创业提出新的命题

今年作为热点话题讨论的一些内容,往年也曾出现过,但是话题不新,体会和经验在更新。AI正在一步步踏实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进程中。

钟南山院士表示,中国的医疗卫生战略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治疗为中心,医疗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上游,让人们健康,少得病、不得病或者只得小病。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以及药物器械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这一方面更能体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从钟南山院士的演讲中不难看出,健康管理在人民生活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的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很多医疗流程发挥了作用。接下来,随着医疗工作中重点往上游转移的同时,人工智能未来的应用方向将会越来越广阔。

数坤科技CEO马春娥:

AI公司们应庆幸扎根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无论个人还是做企业,我们还是希望能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做出一番事业。

以医学影像行业为例,绝大多数影像医生都非常辛苦,屁股离不开板凳,眼睛离不开屏幕,手离不开鼠标,日日夜夜处理大量的影像检查,而在基层医院又面临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像这样的行业刚需还在呼唤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落地。

对于这样的行业痛点,今年,数坤推出了肝脏磁共振MR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及数字人体院级影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些产品根据多种临床指南去进行推理和决策。

AI产品被市场和客户认可的一个重要佐证,是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我们正在开拓各种途径,推进医疗AI的商业化,为后来者树立典范。这样才会吸引人才进入交叉融合的医疗人工智能行业。

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汪冠春:

要有把“大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精神

如果说这次WAIC没什么亮点,我认为其实是少了一些对未来的畅想,更多是对实际落地的应用场景及技术的探讨。

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AI已成为塑造新经济、新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几乎各行业都积极探索利用AI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AI重构传统行业”论坛上,嘉宾们重点讨论了“AI时代需要的持续服务”和“持续运维如何创造新的商业和运营模式”——我觉得很有亮点,且孕育巨大商机。对应到我们所在行业,这就是“机器人即服务,Robot as a Service”。

这次我们特别呈现的人机 PK - RPA 互动体验区,是“小学生都会用的 RPA 机器人”,就吸引了很多现场观众直观体验 RPA 的易学易用和效率飞增。

我们不期待赚行业里最多的钱,而是要把“大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让更多伙伴和开发者们能赚到钱甚至赚大钱。这样整个RPA+AI智能自动化的生态才能越来越繁荣。

说到全场印象最深刻,当然是我们获得了“2021 AIWIN 算法技术赛保险文本视觉认知问答竞赛”的第一名,为我们算法团队的小伙伴们自豪。

追一科技创始人兼CEO吴悦:

未来对PaaS平台的需求量,必会水涨船高

这次我们关注到,多模态趋势明显,语音、语义和视觉技术在很多场景开始融合,例如数字人、多模态情感计算等等,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也有越来越多公司强调自己的多模态能力。

而NLP的价值释放和场景延伸同样值得关注,其落地应用正从服务向营销、风控等企业价值链中更具核心的场景延伸。

无论是AI厂商的展出,还是现场客户咨询,都表明非结构化数据分析获得更多关注,大家希望利用NLP技术,更好挖掘数据价值,驱动业务创新。

我们在WAIC重点推出了伏羲对话分析平台,也是基于这样的研判,相信接下来将有更多基于对话数据等非结构化场景数据的AI分析应用落地。

另外,随着AI的发展,对PaaS平台的需求量将会水涨船高,几个大厂像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华为都在推平台输出自己的AI能力(都包含了NLP 能力)。我们也将底层能力通过“伏羲”和智能交互平台系统化整合,打包成组件,更加快速、便捷、低成本地构建AI应用。

本次大会给人的感觉,单纯的技术秀、概念AI淡化了很多。主要还是现在的AI厂商更加务实,市场和企业对AI也有一定的认知,大家更强调如何将技术和应用场景有紧密结合,如何用好AI,产生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创新。

循环智能CEO陈麒聪:

CV之后,NLP公司将会登上主舞台

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待 AI 技术的理念发生了微妙调整,大家首先考虑的问题,不再只是怎么快速替代人做一部分工作,而是怎么能增强人的智能,帮人把现在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目前做的事情主要跟 NLP 有关,我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展台越来越大了,接下来几年随着像盘古这样的新一代超大规模预训练语言大模型的落地过程,NLP公司会迎来发展的高峰期,而前几年有代表性的AI公司主要是做CV的。

我们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你创造多大的价值,你就有多大的价值。作为企业服务公司,我们关心的是创造价值,创造长期的价值,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与客户一起成长,创造最大的生命周期总价值(LTV)。

WAIC期间循环智能展示的重要产品是与华为云联合打造的盘古预训练大模型(获得了重要的SAIL之星奖)。目前盘古NLP大模型正处在落地的第一阶段,在重点行业进行深度实践,包括银行、保险、教育、房产、证券等。第二阶段,我们会跟华为云一起,通过“超级API”将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和对话生成能力赋能各行业的开发者。第三阶段,大模型将会出现在To C场景,比如即时通讯、搜索和直播领域带来新的体验。

虎博科技技术合伙人谭悦:

公司的发展与口碑,要用技术和应用去说话

我们发展到今天已经第四年了,这次是第三次参加WAIC。

此次展出的产品有智能搜索问答中台、NLP算法中台、新一代企业知识库、智能舆情系统等,都依赖于虎博新一代的搜索与NLP技术,期望通过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打破“数据孤岛”。

前两年,我们一直潜心研发,到19年产品才上市,受到了不少用户和客户的关注,如今我们B端业务也积累了上百家客户,服务覆盖2500万用户,有些客户也是口碑相传而来,我相信这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稳进,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表,还存在许多需要攻坚的地方,这些都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解决的。

公司的发展与口碑,要用技术和应用去说话。

氪信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明杰:

人机交互的星辰大海在“虚拟数字人”

AI自身的发展迭代速度,不一定跟得上话题,但恰好是一批AI成果的成功落地应用,让公众原本对AI有些不切实际的认知,开始落地了。

我在今年这届大会上看到了很多亮点,比如可以给人按摩、端茶水的大型人形机器人,无人零售车,还有各大专业论坛等。

大会今年尤其重视落地,签约近30个覆盖智慧交通、健康、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创新集群项目,也发布了一批数字生活标杆场景,让AI在各种细微处发挥它的价值。这些看似日常的“小落地”,是从底层撬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杠杆”。

其实去年WAIC上,沈向洋院士就强调过,AI发展的未来一定是人机交互的未来——现在看来,“科幻”梦想的实现就要从虚拟数字人开始了。

不过目前,人们对“交互”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人机对话、语音娱乐层面,虚拟数字人更深度的交互价值,正等待被进一步发现。

当前虚拟数字人的AI“大脑”和外在“表皮”正走向成熟,形象无限逼真,内在从“感知智能”向“决策智能”进阶,从观赏开始真正变得“有用”,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于AI更深层次、更多元的生活化服务的期待。氪信推出的“小柯”数字经纪人,在保险营销领域的落地,就是很好的例子。

“数字孪生”的精细度也越来越高,可以期待,未来每个人都愿意主动拥有与自己高度重合的虚拟IP形象,在虚拟的世界开辟一个异次元的生活天地。

福瑞泰克创始人张林:

人机共驾,人类需与机器建立信任

今年,福瑞泰克首次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了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布局,包括可量产的第二代ADAS系统平台,以及第一、二代域控制器。

在AI时代,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复杂、挑战性巨大的工作。我们认为,通过传感器或者计算平台以提升车辆的智能化,可称为人机共驾,人机共驾将是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学会如何与机器共处,并建立信任,以更好地将机器的智能能力与人类运用习惯的边界融合。安全是自动驾驶的基石,福瑞泰克也秉持着从ADAS向ADS迅速演进的道路,致力于为未来出行社会的驾乘者提供更轻松舒适的驾乘体验。

目前,福瑞泰克第一代域控制器将于今年进行SOP,其可以实现L2.5级别的驾驶辅助,该产品目前已经获得了OEM定点;福瑞泰克的第一代行车域控制器ADC10和泊车域控制器PAS10也将在今年实现量产。2022年第二季度,ADC20将实现量产,这款产品目前已定点某国内一线主机厂,集成了行车域、泊车域和DMS控制器,配合高精度地图和定位、后视相机等,主要瞄准在智能化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的中高档车型,提供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智驾科技CEO周圣砚:

创造更多价值,支撑企业走得更远

AI正从“新奇”变得“寻常”,可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点,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连续举办几年,AI、数字化等概念基本进入“寻常百姓家”,受众的新鲜感相对降低;第二点,AI的衍生产业应用基本跨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行业和各家企业的概念性噱头有所减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大家开始真正考虑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智能驾驶占据今年会议的半壁江山,这是往年没有的情况。不知不觉中,智能化大规模向交通领域辐射,AI+出行的应用即将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围绕AI产业的周边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以上都是一个行业趋于成熟的标志。

盈利是商业的本质,但技术或是商业项目能否长远的根本在于,能否对社会、产业、消费者产生价值。

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中,应该思考怎么样创造更多价值。这一点在技术发展前期较难坚守,但可以支撑人或企业走的更远,这是智驾科技一直坚持的理念。过去,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的诱惑,比如可快速获利但短期内就会成为竞争白炽化的红海市场,又或是一些能实现营收,但容易分散精力的项目,不过在短暂地犹豫后全部舍弃了。但我们保存了创新张力,这将带来持续的价值,盈利也将水到渠成。

本次智驾科技展出了ADAS解决方案产品,一款为可实现乘用车L2-L3功能的智能驾驶产品,共有三种传感器配置方案;另一款产品针对重卡视觉盲区的痛点,推出1R2V集成式智慧化重卡解决方案,可实现L2及以上自动驾驶。

优艾智合CEO张朝辉: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探索AI

个人觉得,人工智能已经从一个“酷炫”的理念逐步演化成为各行各业实际应用中的生产工具。

例如“碳中和”分论坛中的演讲嘉宾们探讨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守住 1.5℃” 温控线的共同目标下如何采用智能技术助力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这样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的人工智能应用是我们在当下希望看到的讨论。

新的技术在诞生之初总是伴随着轰动性的事件,但是多数情况下在早期的应用更多的偏向于“秀肌肉”,而非商业化应用,这是博眼球的重要原因。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技术革新的背后是企业发展。不同于学术研究机构,企业需要通过产品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来维持生存发展。

今天,“瓦特”和“蒸汽机”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名词,为人类文明发展开启了新纪元,但后来具象化的标签逐渐变少。

但事实却是将工业革命成果应用在实际生产作业中的企业家没有留下赫赫名声,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文明社会的价值与“瓦特”和“蒸汽机”同样重要。

2021年的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已经过了“全民热议”的浪潮,更多的是理性地探讨技术在社会价值上的意义,所以部分关注突破性技术的观众,可能并未看到惊艳感。

此次大会中我们看到了众多智能硬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从数字世界走进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我们很欣慰的看到了 IT 技术、OT 技术与 CT 技术完美结合的大趋势。这样的跨界应用将会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基本形态。

扩博智能CEO严治庆:

以不变的 赛道应对多变的市场

这几年的AI市场变化很大,AI市场也明显冷静了很多,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好事情。

这意味着创业者不再仅仅通过资本的催生来铺张,而是脚踏实地的做行业、做应用、落地。

经过几年发展,各家人工智能公司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产品也做得也都越来越深入。

扩博智能在创业四年半以来, 没有换过赛道, 没有因为遇到困难放弃过产品。

不论在零售还是能源行业的产品,都已经进行了三四次迭代,产品越来越稳定,功能越来越完善,客户越来越满意,这就是人工智能企业追求的。

以此次在WAIC展示的“攀爬维修机器人”为例,该款机器人为善于攀爬的“蜘蛛侠”开发了在风车发电在役叶片上固定和多自由度行走,并根据风电巡检方案提供的叶片缺陷,对目标缺陷进行打磨、喷涂等维修工艺,完美地将蜘蛛侠授予维修工的技能。

专注研发好的产品,自然会有好的回报,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的卢深视CEO户磊:

企业间要团结,将行业拧成一股绳

WAIC 2021亮点很多,寒武纪正在设计的行歌智能驾驶芯片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 AI 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智能驾驶也在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量产落地前夜,智能驾驶的相关产业也即将迎来爆发,智能芯片、智能驾舱、自动驾驶将会驶入蓝海。

“惠民就医”也是一大亮点。

科技普惠的大背景下,覆盖人群广、服务渠道多、线上线下融合应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保障卡升级成为趋势,也存在大量机会。

另外,3D传感器成为机器标配的眼睛,完全胜任“一卡通”相关人员核验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研究室走向市场,服务大众,赋能百业千家。

在这个大环境下,企业与企业要联手将行业拧成一股绳,打造良好的生态。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兼顾好行业的健康环境,从而让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辅相成,最后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极视角CEO陈振杰:

人才缺口500万,技术+商业两手抓

AI行业已经突破了早期的大众认知培育阶段,就像大家以前讨论共享单车的模式可行性,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所以AI行业自然就少了一些话题和噱头。

产业发展到现在、资本和社会都很关注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

很多企业在实际AI应用和落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算法供需混乱、开发落地流程复杂、训练数据商业敏感度高、算法评测标准不统一等等,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和资源浪费。

通过技术能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满足政企的迫切需求。

除了技术外,如果一家公司要做大做强,必须技术+商业两手抓。

只有企业有一定的营收,才能更好的开展技术研究,研发更好的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目前的AI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这其中将很可能会衍生出巨大的人工智能教育蓝海。

伯禹教育CEO张惠楚:

AI发展,人才先行

今年大会,人才培养有关的话题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5场主题论坛活动,涵盖青少年、产业人才、创新人才、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AI赋能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全民人工智能思维普及和素养提升,每个人都需要尽早认识到AI技术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专业中产生的价值。今年会场中能看到很多小朋友的身影,甚至有小学生组团来参观,“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已经初现成效。

AI核心技术的突破更离不开顶尖人才,对创新人才、科学家的培养已经有了模式上的创新和政策的支持。在“天才”出现比例恒定的情况下,我们要扩大人才基数,才能让中国在人工智能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率先进入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时代。

第六届 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

8.26-28 正式启幕

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规格的AI产业峰会,与“华北代表”智源大会、“华东代表”WAIC,共同构成了中国最具国际化视野和产业纵深的三大顶会矩阵。

GAIR创立于2016年,历年大会上,多位诺奖、图灵奖得主,35位中外院士,25位国际AI顶会主席,120+ Fellow,150+ 知名投资人,500+ 知名企业领袖曾出席发言。更是网聚了数万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参会与1000+媒体的长期跟踪报道。

2021年8.26-28,第六届GAIR,将正式在珠海横琴举办。

26 位 AI 企业家眼中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阳春白雪」与「烟火气」的对撞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