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中的信联,仅仅露出利益博弈的冰山一角
近日,征信话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攫取住舆论的注意。财新推出一则报道,称监管当局已决定由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个人信用信息平台今年底正式批筹,首批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优先入股,“已经签订入股初步协议,每家持股约为8%”。该平台的全称尚未对外披露,坊间将之称为“信联”。
关于消息的真实性,一位参与信联建设的互金公司高管向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确认了大部分内容。据同期其他媒体报道,有接近监管人士确认此事,也有几家业内机构不置可否,只表示“目前不便回复”。
行业机构的谨慎态度一如半年前。实际上,早在今年六、七月,就有相关消息传出。据《经济参考报》7月5日报道,信联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平台架构搭建已开始运作,将会全面覆盖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机构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八家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以及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宜人贷等。
"一个机构不能办,联合起来能办”
金融数据的共享和规范使用对于行业的意义不言而明,传统金融机构有央行征信中心,但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却无法获得海量的强相关数据。由于互金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视野之外的长尾人群,而显然,“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业务难以完全覆盖持牌金融机构以外的债务人负债信息,因此就要求再培育一些社会征信机构,新老征信机构在业务范围上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撰文分析道。
人人聚贷CEO许建文告诉雷锋网,在全行业范围,数据方面长期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信用数据覆盖不足,二是“数据孤岛”,近年来已对行业的良性发展形成阻碍, “比如,征信缺失造成了成规模组织化的欺诈行为,带动了数据黑产的风行,给平台带来风险,也给个人隐私造成严重隐患。”此外,过高息费,用户多头借债、拆东补西等也常见诸于报。
行业一直在呼唤规范的个人征信建设。实际上,监管此前也进行过一定的尝试。2015年央行批准了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但两年多来一直未下发正式牌照。对此,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解释说,除去外部因素,企业本身就不合格,主要问题就是“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存在利益冲突”。(详细报道可见 “ 万存知演讲全文” )
除了市场征信,行业协会主导的会员制模式也在国内兴起。2016年9月,信联的牵头方——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上线了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而万存知曾评价说,这类会员信息共享平台实际已经具有征信的功能,所以应接受国务院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约束。而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主体必须是满足相应条件的“公司”。
由此可见,市场征信、会员制模式并未受监管的青睐,那么理想的个人征信持牌机构是怎样的呢?实际上,监管方面已经给出了一些指引,借用万存知在4月召开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的言论作答,
”独立自然人、独立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无法独自办理个人征信机构。但是如果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并共同申办,这样是可行的。一个人不能办,很多机构联合起来能办。”
利益的博弈
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行业的信息共享,是信联的目标。它的成立将意味着中国的信用体系会越来越健全,一位银行科技部负责人评论说。 许建文认为,信联的说明了征信业的重新起步,对于互金公司会有益处, 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帮助缩短放款时间、提升效率,二是帮助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一位参与信联建设的互金公司高管向雷锋网确认了传闻中“八家试点机构8%的股权”,但也表示,这还是初步的协议,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报道中提及的其他公司也在积极与监管沟通,以期最大化自身利益。
同时,问题也油然而生。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因为即使在八家试点机构之间,数据价值也不能一概而论。再比如, 如何 确保各机构分享数据的积极性? 如何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此外在 获得各家层次不齐的数据后,还有复杂的数据清洗问题。
针对“数据分享意愿”,据财新报道,接近信联人士表示这不是主要矛盾。因为 信联未来的数据来源瞄准与个人征信相关的金融数据,即200多家网贷,8000多家小贷、消费金融公司手中的数据,股东机构的数据(电商、社交等信息)不是信联主要目标所在。
而在前述互金高管口中,信联的组织机制、技术架构等都还在商谈中。此外,没有最终确定的还包括数据提供方式、银行是否接入系统。
“ 银行是直接连接信联系统,还是通过八家机构连接信联,这些也不能确定。 我个人的看法是,信联就算能为银行所用,也会与央行征信中心系统相互独立。”
对于互金从业者来说,这些具体操作方式恰恰是关注重点。在许建文看来,“今后征信业是否会走上‘集中式’发展方向无法预知。从我们从业者角度出发,关注重点在各征信公司与央行征信中心是如何协调权益、数据共享的程度、范围和方式。”
信联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牵扯着多方的利益,其中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现有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因为 信联的成立,必然挤压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市场空间。“ 如果信联成立之后,独立第三方征信公司还能继续存在,理论上讲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也不排除可以合作。”一家第三方征信机构CEO告诉雷锋网。
关于这点,援引财新的报道 ,“ 业内希望将征信机构分为综合性征信机构(A牌)和专项征信机构(B牌),八家机构希望能获得B牌的期望,可能也会落空。未来这八家机构可根据各家特点从事数据服务业务,但名称里不能再使用征信、信用这样的字眼;评分可以做,也一样不能带这些字眼。”
假若成真,也就是意味着,名为“数据服务商”,也可行“征信”实事。与现在的差别,就是多了一个有牌照的竞争对手。但是关于竞争对手的实力还是一个问号。 一位银行高管告诉雷锋网, 他与几个做第三方类征信的从业者聊过此事,普遍看法是“决定可行性不强,发起方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相较而言,前段时间牵动各方的网联在这方面会更有优势。他认为, “信联愿景很好,但是较难做成功。”
看好或不看好,加入或观望,业界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只有等到利益博弈结束、组织机制确立,一切才会有答案。
相关文章:
万存知演讲全文:八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无一合格,合格机构应该是这样
两年悬而未决的个人征信牌照,何时才能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