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家公司,会成为毫米波雷达的颠覆者
在 一篇关于激光雷达的文章中 ,雷锋网总结了国内外18家最具潜力的创新公司,在推动智能驾驶的实现中,他们功不可末。不过还有另一类传感器,它目前并不如激光雷达那么热闹,但同样备受关注,甚至还有取代激光雷达的趋势。这就是毫米波雷达。
在智能驾驶传感器领域,毫米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更接地气,在技术上已较为成熟,而且其市场出货量相当可观。以中国市场为例,2015 年车载毫米波雷达销量为 180 万颗,意味着平均每 12 台车便搭载 1 颗毫米波雷达。在欧美,毫米波雷达的普及率更高。
毫米波雷达主要安装在车辆的前后保险杠内,用于监测车辆后方及两侧的车道是否有车、可否进行变道,以及探测前车的距离和速度,实现紧急制动、自动跟车等主动安全的功能。
实际上,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毫米波雷达便开始在车载领域应用,但是当时的工艺水平较低,应用的是单天线,前端只能一收一发,其频率只有 10GHz。而且,这种雷达装置配备在车辆的前方并不美观。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雷达的频率不断提升,天线尺寸也越来越小。在1992 年,美国交通部门在灰狗公交车上安装了 1500 套毫米波雷达,到 1993 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了 25%。
目前,毫米波雷达市场几乎由国外厂商所把持,主要集中在比较知名的 Tier 1 手中。现在全球前四大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被称为“ABCD”,即 Autoliv(美安)、Bosch(博世)、Continental(大陆)和 Delphi(德尔福)。这几家年出货量总和达到千万级别,且价格相对合理。
虽然老牌劲旅已经在毫米波雷达市场量产、销售多年,但是面向更为广阔的 ADAS,以及新兴的全自动驾驶市场,毫米波雷达行业的新兴势力也在不断冒头。他们带来的是更为先进的雷达技术以及更加适应于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毫米波雷达产品。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新智驾在原创出品的《 中美智能驾驶白皮书 》中,就根据对硅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家智能驾驶技术团队的拜访,收录了中美以下 6 家雷达公司。他们很可能打破传统 Tier 1 厂商的垄断,创造一个更为开放、多元化的市场。
这些公司各具特色,相比之下也都带有各自市场所赋予的差异。
雷锋网发现,国内企业正在致力于将车载毫米波雷达进行国产化,实现进口替代。他们目前的产品多为 24GHz以及 77GHz 产品,从难度更低的产品入手,再寻求向上的可能性,比如行易道已经研发出了基于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 79GHz 汽车雷达,将于明后年内进行产品化。
而国外的企业则在探索新型的毫米波雷达技术。白皮书中收录的 Oculii 研发有 4D 毫米波雷达,Metawave 和 Echodyne 则追求的超材料毫米波雷达。这些公司也在将人工智能引擎集成到雷达产品中,可以进行数据的预处理,这些都更为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需求。
而且这些新型雷达甚至有取代激光雷达的趋势,比如 Metawave的产品具备250-300米的远距离探测能力,同时具备优越的分辨率;再比如 Echodyne 对外透露,其相控阵雷达可以在 250米外检测到一只飞鸟,这种分辨率超过了普通的激光雷达。
另外,激光雷达目前一个较为主流的方向是相控阵固态激光雷达,它实际上与相控阵毫米波雷达的原理一脉相承。相控阵激光雷达需要调整每个发射和接收单元的相位,毫米波雷达也是类似,但前者是在光的频段上进行操作,后者是对电磁波进行操作,器件的实现难度低很多。在技术实现上,毫米波雷达更容易些,这也给了它生产上的优势。
雷达这种短期性价比高、可量产,能用于ADAS,长期在性能上可达到激光雷达水平的特性,也与如今智能驾驶逐渐由L2、L3向L4、L5演进的趋势相同。这让它具备了很好的市场前景,既有短期盈利的可能,又能在未来成为可能的颠覆者。
正因为如此,《中美智能驾驶白皮书》希望对毫米波雷达的产业现状,以及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玩家做深入的分析,让读者了解其中的机遇。此外,白皮书还会详解激光雷达、模拟系统、高精度地图、全栈自动驾驶等其它关键领域。
未来,毫米波雷达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定离不开这些上面新兴势力的集体发力。关于上述 6 家公司更多的分析,可以参阅《 中美智能驾驶白皮书 》,访问以下链接获取: https://www.leiphone.com/specialEdition/svWhitePaper
购买白皮书后,如果您有任何售后问题,可联系我们的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