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亚医疗IPO:「AI医疗第一股」的八大看点
雷锋网消息,3月16日,科亚医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版本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
至此,经过6年的发展,医学影像AI行业或将正式迎来开花结果,而在2020年获得首张AI三类证的科亚医疗,也将成为首家上市企业代表影像AI征战资本市场。
招股书都披露了什么?
1、科亚医疗5年融资共10亿元,本次IPO主要用于深脉分数的推广及新产品线开发。
其中30%用于核心产品深脉分数和深脉脑卒中的推广和海外注册、35%将应用于推进深脉智能PCI、深脉血管介入机器人等新管线的研发和临床试验、15%用于扩大产品组合投资、10%用于营销活动、最后10%作为企业运营资金。
2、报告期内,科亚医疗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116.7万元、70.9万元。
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和医院合作的科研服务,深脉分数医疗AI产品还没有产生任何商业化营收。
3、报告期内,科亚医疗研发总投入超1.5亿元,其中2019年为3543.5万人民币,2020年为1.2亿人民币。
研发投入包括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过程中向CRO、SMO、医院等支付的合作费用,以及研发人员薪资,2020年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研发团队的扩张。
4、报告期内,科亚医疗运营总亏损约5亿元,其中2020年全年亏损约4.8亿人民币(包含3.1亿元股权激励支出)。
5、科亚医疗的核心产品深脉分数已先后打通多个省份物价环节,包括河北(2020年9月)、安徽(2020年12月)、山东(2021年2月)、江苏(2021年2月)。
6、科亚医疗行业差异化来自创新赛道和独特的临床价值。
在医疗领域,与其它帮助医生做出诊断并节省时间的人工智能设备不同。
深脉分数提供了一种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无法提供的全新诊断方案,能够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ICA测试和PCI手术,并大大节省医疗费用(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每位患者节省约7000元)。
7、科亚医疗的未来竞争力来自于海量的临床数据和更丰富的产品管线。
目前,科亚医疗已经与解放军总医院、华西医院、阜外医院等医院合作完成19项临床试验。
此外还同时建成脑卒中、肺部CT、数字病理、手术导航、介入机器人等17种产品或在研产品组成的全面组合,其中11种为深度学习三类医疗器械,6种为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二类医疗器械。
8、科亚医疗实际控股人为周亚辉,持股约43.21%,其他股东为:宋麒博士9.73%,雅惠干沣6.27%,王立伟5.23%,新余科亚5.23%。
另外,投资机构总共持股约30.32%,其中包括IDG资本、昆仑资本、中金公司、纪源资本、上海人工智能基金、国方资本、源码资本等。
科亚医疗五年的创业征程
科亚医疗成立于2016年1月,是一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公司,专注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应用,用AI赋能影像和医疗大数据信息。
2016年下半年,科亚医疗基于CT成像的深脉分数FFR产品就已初步打磨成型。
但在初期阶段,因为国内检验能力和认证环境的缺乏,深脉分数的落地曾走过一些弯路。
科亚医疗研发总裁曹坤琳曾对雷锋网表示:“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具备医疗AI产品的检验能力,而且评审要点也没有发布,我们的深脉分数产品在2016年10月获得注册检测报告之后,等待了近一年时间,才迎来首个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的成立。”
在产品检测中心成立之后,科亚医疗很快就完成了前瞻性多中心试验。
随后又分别通过了北京安贞医院、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沧州市中心医院三家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逐步开始产品落地。
在2019年底之前,科亚医疗已先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等100家医院完成了落地推广。
之后的2020年,科亚医疗又迎来了自己的首个高光时刻。
2020年1月15日,旗下深脉分数产品获得国内首个NMPA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此后,科亚医疗开始了大踏步的前进步伐。
首先,主攻产品商品化。 产品认证之后,科亚医疗从2019年底的120家合作医院,达到目前728家落地和合作医院,涵盖我国55%的三甲医院。
虽然从招股书信息来看,科亚医疗目前还没有完成医疗AI的商业化营收。
但深脉分数作为一种创新检查方式,且是目前唯一获批的CT-FFR深度学习产品,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大幅提升。
其次,扩宽产品线。 伴随深脉分数的成熟,科亚医疗又将视线拓展到更多产品扩张当中。
曹坤琳对雷锋网表示,科亚医疗的产品线拓展将重点沿两条线布局:
-
首先,利用心内科积累的先发优势,解决深层次的临床需求,例如冠脉影像斑块的结构化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术前导航、介入手术机器人。
-
其次,利用AI和血管成像重建的研发积累,向心内科、神内科等其他治疗科室延伸,例如在动脉瘤中,通过血管AI重建经验和人员的复用,进行几何结构分析,判别破裂风险和压力评估,指导后续手术治疗。
其中深脉脑卒中产品已于2020年4月获得FDA资格认证。
其它冠脉、头脑、肺部CT、宫颈癌、玻片扫描、数字病理、手术规划等产品,目前也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预计在2022年前后相继获得NMPA批准。
最后,公司和人员的扩张。据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了解到,科亚医疗已在北京、上海建立了新的厂房、用于影像、血管介入机器人等产品线的开发。
此外,科亚医疗还与医疗器械流通企业致新医疗达成合作,展开医疗AI产品的全国分销。
人员方面,据招股书显示,到2020年底,科亚医疗研发人员已经达到160人,销售团队达到181人,这个数字相比2019年整整翻了一倍,并且预计在2021年底公司总人数还将再增加一倍。
在过去一年全面扩张下,科亚医疗集中完成了四轮共8.5亿人民币的融资,占到创业五年融资总额的80%。
影像AI企业为何要现在上市?
随着去年多个冠脉、肺结节、眼科产品的获批,目前整个医学影像AI行业已经进入到最后的闭环和变现阶段。
在这次科亚医疗披露招股书之前,也有推想科技、Airdoc等AI企业相继披露了上市进程。
-
推想科技于2020年12月18日与中信建投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
-
Airdoc主体公司北京鹰瞳于2021年1月8日同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
据雷锋网了解到,除了已知的科亚医疗、推想医疗和Airdoc,像深睿医疗、数坤科技等其他几家已经获得医疗AI三类证的企业,也都在加急筹备IPO进程当中。
这些企业无疑都处在医疗AI行业的第一梯队,他们寻求上市,他们既有行业因素,也有自身的需求。
行业因素方面,国内医疗AI行业从2015年出现萌芽到现在,已度过6年时间,在市场需求和产品成熟度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市场验证。
特别是肺结节、冠脉等AI产品在2019年底就已打磨成熟,在各个医院被大规模使用。
但整个市场,要想从规模效益转型到经济效益阶段,实现医疗AI产品的盈利,显然还需要更多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推动。
此次科亚医疗招股书也表示,即使已经获得AI首证,未来实现更大的商品化营收,还需要在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上继续加大投入。
在过去六年时间里,各个创投VC已经在医疗AI市场注资达200亿人民币,完成了多个AI赛道的早期使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正好需要那些第一梯队企业完成自己的成年礼,融入更广阔的空间,获得社会网络,以及各种资源的加持,推动医疗AI市场走向最终成熟。
此外,医疗AI市场变得越来越庞大,像CDSS、AI新药研发等更多新场景的出现。
这些早期企业的IPO,也能在医疗AI泡沫危机出现之前,为后面大量涌入的创业者提供正确参照和指引。
自身因素方面,目前筹备上市的几家医疗AI企业,已纷纷获得三类资格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发展成一定规模。
但他们又都是孤独的矛盾体。此前有投资人表示:“医疗行业只能存活两类企业,要么是小而美,亦或是大而强。”
无论是科亚医疗、还是推想科技或Airdoc,以他们现在的市场和人员规模来看,每个月都要产生巨大的支出,平均都要达到1000万到3000万人民币级别。
但过去两年的融资记录里,这些第一梯队企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资金多寡差异,甚至有的企业因为融资过少,出现大规模的裁员和市场滑坡。
走向资本市场,将是他们取得突破的必要途径,科亚医疗IPO消息出现之后,二级市场将成为这些第一梯队企业,最终进化成“大而强”的终极关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