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外卖,来头没有噱头大
今天,一则关于西南科大学生“研发” 无人机 送外卖的新闻被媒体广泛报道,从传播内容上来说这条新闻覆盖了以下几大热点:无人机、大学生创业、 o2o (送外卖)以及最关键的 融资 (需要200万投资)。抛开这几个大学生创业的勇气不谈,笔者想从技术层面谈一下这种无人机送外卖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前景。
从本质上来说,这几位学生哥鼓捣的无人机送外卖就如同之前顺丰等多家快递企业无人机送快递的屌丝版,这种的无人机用于运载最主要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
1、
无人机的载重续航能力。
以目前比较流行的无人机运输载具—多旋翼 飞行器 为例,在载重3-5KG的情况下续航能力为20分钟,我们以平均时速60公里每小时来计算一下,飞行器理论上的活动半径为10公里。以锂电池为动力的多旋翼飞行器能耗最高的时段恰恰是频繁的起降,再打个8折也就是8公里,注意,这是理论值。以目前无人飞行器和锂电池能源的水平,如果你想规模化推广也就是说至少8公里要建一个飞行中心。这种密度,已经超过了目前快递行业建站布点的平均水平。
2、飞行控制软件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
多旋翼飞行器在 无人驾驶 模式下主要依靠GPS导航,民用GPS的精度极为有限,在城市或者人流密集地区进行货物投放对精准度的要求远远超过了民用GPS精度的极限,世界范围内民用无人机飞控和自驾做的最好的公司当属DJI,而DJI的产品手册上也明确标识飞行器依靠GPS自动驾驶时需在户外视野开阔、信号良好的区域进行,而这些,城市或者人口密集区根本不具备。
3、一旦无人机交通运输产业化
,
势必带来大规模的无人飞行器才低空空域交叉运行
,而无人飞行器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世界性难题,这套系统必须同时兼顾地面建筑与天气变化的同时指挥低空空域的无人飞行器安全、有序的运行,这显然比指挥万米高空的载人飞行器难度大太多,这个领域受限于人类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4、最后100米怎么办?
国内所有以无人机快递、外卖为噱头的解决方案,最后100米几乎都是采用人工遥控操作的方式把货物送到用户手上,人工操作对飞行员的水平要求极高,目视范围内的操作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极高的坠机风险,算一笔经济帐,一个能手动操作无人机的飞手,基本上月薪是一名爬楼梯上门外卖员工资的3-5倍。无人机在影视、测绘、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找到了突破口,飞手正是紧缺的岗位,任何产业都要算一笔经济帐,划算远比噱头要重要得多。
真正决定无人机外卖能不能形成产业的除了技术因素之外,最致命的其实是政策和法规的风险。为了防止低空飞行器对城市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DJI的飞控软件中对北京六环以内区域的GPS进行了禁飞,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种技术性区域禁飞,站在政府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虽然有点粗暴,但是安全无小事,这个口子开不得。载重3-5KG的无人飞行器如果落在坏人手里就是一枚导弹。安全,是一道无法妥协的红线,尤其在城市。
无人机运输在中国,特别是以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为使用场景的商业模式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是一个技术和政策上均存在太多无法逾越的鸿沟的难题,一种商业模式的诞生需要很多种适合的环境,目前来看,无人机运输或许是属于未来的趋势,但他在今天一定跟商业模式划不上等号,毕竟,商业是讲究投资与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