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交加的14个月后,Amazon Go 终于对外开放,商业意义有多大?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毁誉交加的14个月后,Amazon Go 终于对外开放,商业意义有多大?

位于第七大道和布兰恰德街交界处的Amazon Go无人便利店

十四个月前Amazon Go首次亮相,引来科技圈集体欢呼。然而,惊艳过后陆续有业内人士指出,Amazon Go的技术方案实现难度大、错误率高且成本不菲,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过去十四个月里,Amazon Go始终处于内部试运营状态,迟迟未能对外开放。就在大家几乎已经将它遗忘的时候,Amazon Go 忽然宣布即将面向大众开放了!!!

据外媒The SeattleTimes报道,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历经了长达14个月的沉寂后,将于当地时间周一早晨 7 点面向公众开放。

上周,外媒记者对位于第七大道和布兰恰德街交界处的Amazon Go无人便利店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午餐高峰期前,亚马逊员工向到访记者演示了Amazon Go的性能。

毁誉交加的14个月后,Amazon Go 终于对外开放,商业意义有多大?

亚马逊员工正在整理货架

据记者观察,Amazon Go并非完全无人值守。商店里有少数员工正在整理货架,还有一些工作人员负责引导顾客,为顾客答疑解惑。在Amazon Go的后厨,记者还看到6名员工正在准备三明治、沙拉等外卖午餐。

规模化复制依旧很难

从外媒的介绍来看,过去十几个月里,Amazon Go的技术方案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只是做了些小修小补,让系统配合得更加顺畅罢了。

用户进入亚马逊无人商店前还是需要先安装Amazon Go的APP,并在商店入口处扫描门禁的二维码,这样门禁系统就能识别用户的身份。随后,遍布超市各个角落的相机、麦克风以及传感器将一路追踪消费者的购物路径。消费者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时,系统会自动将其添加至购物车,并在消费者带着商品出门时自动从其亚马逊账户中扣除相应的费用。

毁誉交加的14个月后,Amazon Go 终于对外开放,商业意义有多大?

Amazon Go天花板上的摄像头

从外媒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Amazon Go的天花板上安装了很多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被集成在平装书大小的砖形装置里,悬挂在天花板下方,彼此以一定的角度差分布排列,分别监控着店铺的各个区域。

Amazon Go的项目负责人——亚马逊副总裁 Gianna Puerini介绍,这些砖型装置中集成了多个传感器,类似于帮助自动驾驶汽车识别视野中的人和物体的系统。(即结合了可分析图像的视频摄像头和激光阵列。)

海外无人零售项目QueueHop项目的负责人杨世远本月初曾近距离观察过Amazon Go无人便利店。他告诉雷锋网,除了天花板,Amazon Go的货架背后也安装了很多摄像头,“基本上每隔半米一米就有一个”,而且货架上还集成了压力传感器。

摄像头可以通过多维度姿态检测判断是哪个顾客的手伸过去,比如这个货架上有个商品被拿走,而这个货架前有三个人,通过识别他们的位置、身体在哪儿、手在哪儿求出哪只手哪个人最有可能拿走该商品。压力传感器则可以判断商品拿起和放下的行为。

Amazon Go内部的系统非常复杂,调试起来很耗费时间。早在2016 年 12 月, Amazon Go 无人超市就已经向内部员工开放了,当时亚马逊期望能够在2017年初对外开放。但这件事的困难程度显然超出了亚马逊的预期,按《华尔街日报》的说法,一旦店内人流量过大,系统就会崩溃。

一位熟悉Amazon Go的工程师在采访中透露,为了使计算机视觉算法能够有效地追踪消费者,亚马逊团队耗费了大量精力。他表示,项目初期,亚马逊不得不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录像进行复核,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过去十几个月里,Amazon Go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去年11月彭博社曾报道,3名亚马逊职员穿上皮卡丘的衣服,试图蒙混过关,但系统并没有上当。

毁誉交加的14个月后,Amazon Go 终于对外开放,商业意义有多大?

亚马逊副总裁 Gianna Puerini

Puerini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为何Amazon Go迟迟不对外开放。她表示,内部员工对Amazon Go的使用率很高,足以模拟开放场景下的环境,因此不急着开放,只字未提背后的技术原因。

因此,人们难免好奇,Amazon Go现在的准确率到底如何,系统的出错率有多高。对此,Puerini 没有正面回复,只表示系统现在的准确率非常高。如果系统真的出错了,顾客可以用 Amazon Go 的 APP 扫一下收据上误收费的商品条目,去掉收取了费用但自己实际上没买的物品。

虽然Amazon Go正式开放后到底会表现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业内人士多持乐观态度。比如天若科技CEO陈维龙就向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表示,既然Amazon Go敢于向大众开放,就证明它的单店系统已经很成熟了。只不过单店系统成熟和实现规模化复制是两码事,考虑到Amazon Go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高昂的成本,规模化复制至少还要2-3年时间。

定位办公室白领

Amazon Go的项目负责人Gianna Puerini认为,一个成功的便利店应该具备三大要素:选择丰富、价格便宜、体验便捷。在她看来,这些要素Amazon Go全都具备。

据雷锋网了解,Amazon Go的商品品类介于小型加油站便利店和大型商店之间,算不上十分丰富。选品主要为零食、饮料和常见的杂货用品,有四种椰汁,但缺少热食供应。

这种选品策略或许与Amazon Go的定位有关。据熟悉亚马逊早期计划的知情者透露,亚马逊内部将办公室白领定位成主要受众。Puerini认为,对办公室白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节省时间和填饱肚子。

Amazon Go的商品价格方面和普通便利店差不多,比如一罐 12 盎司的 Springdrift 苏打水价格是 1.25 美元,一罐 20 盎司的 Coffee Bean and Tea 茶包价格为 7.75 美元,越南豆腐三明治仅需5.99 美元就能买到。

考虑到其不菲的成本,Amazon Go势必要主打鲜食等毛利润较高的商品。陈维龙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无人便利店的一大发展趋势。

亚马逊内部认为,一家Amazon Go门店周围的几个街区中至少要有数千名办公室白领才能回本。在海外无人零售项目QueueHop项目的负责人杨世远看来,这就意味着Amazon Go难以规模化复制。

先抓体验,后优化性价比

过去十四个月里,亚马逊无人便利店“Just Walk Out”的理念,赋予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亚马逊基于它的“黑科技”,将业务拓展到便利店或其他形态的实体零售当中,将是怎样一番光景?这种猜测在亚马逊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时达到了顶峰。

这甚至招致了美国杂货店工会的批判,他们担心自动收银技术的普及将导致大量收银员失业,毕竟收银员是美国需求第二大的工作岗位。

必须承认,面向公众开放对于Amazon Go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技术的巨大突破。然而技术从来不是决定商业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Amazon Go距离很多人想象中的“即将遍布大街小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若科技CEO陈维龙认为,无人便利店的核心价值是用户和数据,它变革了以往零售商只有会员和顾客,却不了解用户的弊病。无人便利店的核心价值建立在用户体验和实施性价比这两大要素之上。

从体验来说,“Just Walk Out”是可以俘获用户的,只不过成本和受益难以平衡。国内有的企业号称数十万,甚至十多万人民币就可以改造一家便利店,但这个成本达不到“Just Walk Out”的效果。如果能够解决性价比的问题,Amazon Go将有机会做成类似AWS的基础商业应用。因此,Amazon Go 采取的路径是先不计成本地做一套应用,看看能获取怎样的价值,然后再商业化。

陈维龙指出,全球除了少数几家公司能够同时做好技术和运营,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将走向分化:纯视觉AI的公司做算法平台或整体方案,部分公司做整体系统集成和赋能者,部分公司做零售相关的业务。未来这3类公司将独立存在,没人能独占全部领域。                                       

毁誉交加的14个月后,Amazon Go 终于对外开放,商业意义有多大?

随意打赏

amazon go 技术亚马逊amazon goamazon go开业毁誉参半对外开放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